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錄的潮州七種特異食俗中,我陸續寫過五種,分別是魚生、蔗蟲、蛇、苦菜(苦刺)和苦瓜,還有蜂蛹和香菜兩種食物,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大概稱不上「特異」,因此一直猶豫著要不要寫。比如香菜,胡先生記述說:「香菜一名香花菜,其嫩葉可包飯(內和雜香)生食。」香菜現代稱為生菜,屬於葉用萵筍(莖用萵筍俗稱香菜心)。全國各地均已廣泛種植食用,是打火鍋常用的菜蔬。廣府菜有蠔油生菜,潮州菜有生菜牛肉丸、生菜包炒翅等,算得上對香菜的發揚光大了。
至於蜂蛹,在食蟲成為時尚的今天,吃食的人群和地域日益廣泛,市面甚至有蜂蛹罐頭或急凍蜂蛹產品出售,同樣也已不能算是潮人特異的食俗了。然而任何時尚都有其策源地,現代吃食蜂蛹的時尚,究竟與潮人這一古老的食蟲習俗有沒有一定關係呢?
與蟬一樣,蜂在周代也是君王的同常食物,因為《禮記·內則》提到了「爵鶚蜩範」,爵大概是麻雀,鶚是鵪鶉,蜩即蟬,而範就是蜂。到了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有一種「脫蜂子法」。說宣歙當地的土人採蜂子後,「以鹽炒曝幹,寄人京洛,以為方物」。蜂子就是蜂蛹,劉恂是唐昭宗時人,這說明在晚唐時安徽和長安仍然存有食蜂的習俗。
這之後記載食蜂的古籍就很罕見了,宋代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寫到「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但一筆帶過,曰的只是為了說明嶺南人的雜食性;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雖多次提及蜂子,如在治療麻風的藥方中用到「蜜蜂子、胡蜂子、黃蜂子(並炒過)各取一分」,但蜂蛹在這裡只是作為藥物而並非食品。
因此,潮汕食蜂的民俗和相關記載,很可能還真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向上,它傳承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食蜂傳統;向下,則為後世的食蜂時尚做出示範和啟迪。
有關潮汕的食蜂民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是這樣記載的:「蜂蛹之狀,與蠶蛹相似,惟皮較柔嫩。食時白蜂房取出,以油炸之,味甚芳香。」這裡省略了很多細節,以蜂的品種來說,有蜜蜂、黃蜂和虎頭蜂三大類,每一類又可分出若干小類。種類不同,則蜂蛹的採集方法也不同,吃食的方法也有異。一些品種如虎頭蜂,往往需要冒著極大的危險才能採到蜂蛹。因此潮汕俗語「惹著虎頭蜂」,常被用來形容招惹上危險難纏的事情。
最常見、最容易取得的蜂蛹是蜜蜂蛹。潮人養蜂的歷史現在已不可考,但光緒《海陽縣誌》已有一則養蜂的記載:「蜂種類甚多,黑蜂螫尤毒。中其毒者.急塗以糖可解。又有一種色黃名日黃蜂,知君臣之義,養蜂家收養其王蜂,則眾蜂旋繞來衛。日有兩衙,朝衙畢即出採,暮衙畢即入房。邑人養蜂,收蜜多者,其利不遜養蠶。」按蜜蜂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性昆蟲,蜂群內部分工明確,蜂后(蜂王)是蜂群的領袖,負責繁殖後代,雄蜂專職交配,工蜂負責勞動生產,包括採花蜜、採花粉、飼養幼蟲、築巢、禦敵等。所以古人認為,蜜蜂是一種能認識君臣大義,會遵守社會秩序的有品德的蟲子。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味道微社區:
味道佛山微信:
是佛山電視臺以打造大眾飲食文化,書寫南粵飲食歷史,傳播嶺南城市文化的微信平臺。
以 美食、旅遊資訊為主打,開創權威美食專欄,得到中國粵菜十大名廚黃熾華、潮汕美食專家張新民、澳門廚神梁奀、澳門總督私家御廚盧子成,佛山美食專欄作家李 星的鼎力支持及擔任美食顧問,權威美食專家來教你識飲識食。又定期舉辦美食之旅,鑽窿鑽罅帶你搵最地道美食!佛山有什麼好食好玩?關注我們,美食資訊一手 掌握!
合作聯繫:
QQ:2413079728
微信號:fstv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