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2021-01-16 強哥博物

對自然、科學有興趣的孩子來說,僅僅只是翻書本是不夠,要讓他們置身大自然,動用視覺、聽覺、觸覺,全身的細胞來感受自然之物。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創建與科學平行的博物學品牌課程的「引路人」。

在湘西給博物行的學生講解角石化石

對於這位有著25年教齡的生物老師,同學們都習慣親切地叫做他「強哥」

廣東碧桂園學校

高級教師

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 生物學教育,

國際初中生物教學,自創品牌課程博物學、博物行。

2016年,強哥到臺灣科學考察,看到當地的楊老師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各式化石,且多數化石的產地都來自中國內地。當時他便靈機一動,「我們就是大陸的老師,搞這個不是更容易嗎?」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他開始奔走於博物課的創辦之路。

強哥在學校上博物學課程
強哥在學校上博物學課程
強哥在深圳灣上博物行課程

△在深圳灣海岸,王練強指導學生觀鳥、觀海岸動物

從起初的星月山觀植物、觀動物、觀鳥,一步步發展下來,到現在的礦石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強哥的立足點都不曾有變,博物課首要保留的是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因為他深知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對萬物葆有好奇心是學生發育心智的沃土。「最重要的是對科學的興趣,有興趣比什麼都強。」他一再強調,「將從礦洞裡找出來的水晶交給孩子們修繕、清洗,他們接觸到實實在在的水晶,自然就不會感到無聊了。只要肯動手,基本國內的所有化石都適合他們修,而且校內現有的工具足夠孩子去修化石了。重要的是體驗的過程,在體驗中享受科學的樂趣。」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修化石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修化石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修化石

△ 學生在放大鏡下精修海百合化石 強哥沒有刻意教給學生們任何修化石技巧,一切從實踐開始。王練強認為教育的精髓在於適當的留白。不像物理實驗和化學實驗都有一系列的流程,每種化石需要用到的修繕工具和操作流程都不盡相同。就地取材也是他一向鼓勵的,電刻筆、刻刀、剔針、噴砂機等工具就擺在學校實驗室裡,制約修繕的方法的唯二因素就是學生的喜好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修化石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修化石

△ 學生用修刀清修海百合化石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未清修礦晶
強哥學生博物學課已經清修礦晶

從書本裡獲取所需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難點,但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王練強認為,只有在沉浸式、實踐性、一手的自然體驗中,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自然現象,拓展科學視野。而博物學無疑是科普歷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強哥在大自然採集化石
強哥在邊城街道講解角石化石

△ 在湘西邊城古街道給學生講解鋪在路上的化石

環顧博物實驗室的四周,到處都能發現礦石和化石的身影。據王練強介紹,這都是同學們在博物行中帶回來的。他說:「我們的博物課程開設了兩門課,一門是博物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研究礦石的前世今生;一門是配合博物學開展的博物行,以實地考察為主,帶著同學們到野外採集礦晶和化石。這個兩門項目相輔相成、緊密結合。」

強哥簡陋實驗室,內容豐富
強哥實驗室展示礦晶標本
強哥實驗室柜子上的標本

每次為博物行的地點選址時,他都要先組織校內老師、有經驗的學生及當地村民進行預考察,充分熟悉當地地形路況、制定教學計劃與出行方案、擬定應急措施、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等,安排妥當後,才會帶學生團隊前往實地考察。

強哥與學生在桂林採化石

△ 祖國山野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強哥與學生在湘西採化石

聊起博物行,他語氣堅定,對於每次的出行,他直言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但堅信有問題就一定有解決問題的鑰匙。曾經有思想比較封建保守的礦工極力阻攔女同學進入礦洞,他們擔心女生進了礦洞後,礦洞會不安全,從而發生事故。經過王練強再三的科學解釋,礦工才答應了女生進礦洞。諸如此類的大小阻礙,他都是一笑置之。如果說有什麼能激起他內心波瀾的話,那就是聽到學生大聲叫自己,「一喊強哥,就知道有好東西了。」王練強毫不掩飾地笑了起來。

強哥在組織學生分享
強哥與學生一起分享

△ 給同學們互動講解化石的挖取辦法和選取方法

學生修化石

△ 人手一隻王冠蟲,練習化石清修

強哥與學生在湘西
強哥在灕江邊給家長講解化石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孩背著將近60斤的礦石,手裡還抱著大礦石,就這樣從礦洞裡爬出來。「山路坑窪不平,有的礦洞要走十幾二十公裡,學生爬進去爬出來,沒有一個喊累的。」原來,熱切地愛上某件事情真的能讓人忘卻疲憊。但他也教育學生「奪寶奪不完」,要懂得知足常樂,每個礦石都有意義和故事,能被選中帶回來的化石都是跟自己結有不解之緣的。

博物行深入礦洞
師生博物行

目前,同學們的足跡已經遠涉桂林、貴州、湘西、郴州,並且計劃在兩三年之內實現基地化,接下來還將開闢雲南、遼西等地。

博物行採樣
博物行的收穫
博物行的相互合作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是博物課的宗旨,每次挖掘過後,他都讓學生把植被覆蓋回去,做到土石全部回填,儘量避免破壞地表植被。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學生愛護環境的習慣。「自然觀不用非得單拎出來講,從科學的角度引領孩子行動,只要按照科學的要求實施,其實也就做到了科學發展。」

博物行的收穫

△ 湘西行學生挖到大型完整的萊德利基三葉蟲化石

收穫的師生笑容
博物行挖到三葉蟲化石

△ 博物館級別的三葉蟲:張氏蟲

強哥還鼓勵學生收藏標本,「手頭上有了真的東西,到了大自然就不用問老師那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帶學生到廣州石頭記礦物園的時候,就有學生跟我說,博物館裡的藏品標籤有錯。這是很難得的主動學習的過程。」

科技節化石和礦晶展示
科技節展示博物行成果
博物行成果展覽
自製海報展覽

△ 學生繪製海報,助陣圖書館博物展

學生做講師的博物學

在日常的教學中,他堅持「科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王練強舉例說道:「最近七年級剛好學習到植物生態系統這個板塊,我就把我在泰國的經歷分享給同學們。在泰國,城市的氣味和森林公園的氣味是基本一致的,這表明了泰國的自然環境保護得相當好。哪怕只是五分鐘,跟學生講講生活小事,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生物也好,物理也好,化學也好,其實都是生活的提煉。科學教育就應該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脫離生活的科學教育,只會走入死胡同。

現在,王練強最大的願望就是,學校能有一間兼具科學實驗室和科學博物館功能的獨具特色的科學中心。

部分省級以上獎項(省級以上獎勵14項以上)

1. 論文《走讀清遠:讓初中學生在實踐中成長》2011年獲得廣東省綜合實踐課程課例評比一等獎(省教育廳發證)

2. 課例《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獲得佛山市一等獎,廣東省評選二等獎(省電教館發證)

3. 《克隆技術研究》獲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二等獎(省教育廳發證)

4. 《班班有塊自留田》獲得省環境科學探索活動評選一等獎(省教育廳發證)

5. 論文《小學科、大德育》獲得國家級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發證)

6. 教育軟體《草履蟲》獲省一等獎並在廣東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省電教館發證)

相關焦點

  • 給應知應會一個科學合理的「定義」
    金欣製圖   設置應知應會內容然而一些單位信奉「多多益善」,擔心「百密一疏」,隨意擴大應知應會範圍,口袋書一本接一本、隨身記卡片一摞連一摞、電子答題系統一個賽一個,使官兵深陷書山題海之中,不堪重負。有的戰士無奈戲言:早要有背記應知應會這個勁頭,就不愁考不上大學了。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付各種檢查抽考。
  • 《殺死一隻知更鳥》: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讀完了美國阿拉巴馬州一位女作家哈珀·李一生中唯一的長篇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該作品在1961年獲得普立茲獎,由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第2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該作品也是美國中學推薦課外讀物,美國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書;歐巴馬給女兒公開推薦的書單中就包含這部作品。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本次大會首次設立了「教育腦科學專題研討會」,主題研討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以此來推動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計劃的實施。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演講專家有: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楊雄裡院士,南昌大學李葆明教授、大千教育吳恆莉董事長、華東師範大學周永迪教授、蔡清教授、浙江大學陳飛燕教授等。
  • 以史鑑「金」·知史育「醫」|團青實踐,一場關於腦科學的探秘科普...
    以史鑑「金」·知史育「醫」|團青實踐,一場關於腦科學的探秘科普之旅 2020-10-10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慈利縣溪口鎮中學:「知路 愛路 護路」主題教育開展有特色
    紅網時刻張家界1月6日訊(通訊員 高雙豔)為進一步增強中小學生愛路護路意識,切實保障鐵路運輸安全,根據上級文件精神,12月28日以來,慈利縣溪口鎮中學「知路 愛路 護路」主題教育開展如火如荼。該校所在溪口鎮境內火車幹線有17公裡,兩個站點,沿途民居較多,學生偶有在旁玩耍的情況,加強「知路 愛路 護路」主題教育勢在必行。該校在縣教育局的領導下,鎮政府的支持下,陽和交警支隊的大力配合下,連環出擊「護路」教育,為學生的交通安全保駕護航。擰緊思想「繩」,做好專題宣講。該校12月28日上午召開全體學生會,進行專題教育集中宣講。
  • 賈文毓:知「常」達「變」與常規科學研究
    在其看來,「常規科學」是指嚴格根據一種或多種已有科學成就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並且某一科學共同體承認這些科學成就是一定時期內進一步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 常規科學研究,是一個知「常」—達「變」的過程。常,用庫恩的話說,乃為「規範」。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某些被公認的範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範例——為某一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
  • 從科學教育到教育科學化:近代自然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對科學教育的傳播和教育科學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使人們對自然、人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激發了人們探索科學教育的興趣;它給人們提供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和新原則,引導教育走向科學之路;它為教育開闢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鼓勵人們探索教育科學規律的勇氣。
  • 浙大首開"腦科學"本科專業:"全腦教育"是誤解
    「腦科學是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的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我國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專業有四百多種,卻沒有一個是神經科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的專業。為填補空白,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宣布成立。
  • 科普教育、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有哪些不同?
    一、科普教育 讓更多人掌握科學、傳播科學 科普教育即科學普及教育或科學普及宣傳,也可稱為科學普及或簡稱科普。 二、科學教育 全體青少年為主體 學校教育是主陣地 科學教育屬於教育專用語,是一種以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為手段(載體),以素質教育為依託,體驗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建立完整的科學知識觀與價值觀,進行科研基礎能力訓練和科學技術應用的教育
  • 白關中心小學開展「知路、愛路、護路」主題教育
    紅網時刻株洲9月29日訊(通訊員 潘婷 袁思思)為切實保障鐵路沿線人民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的人身安全,提高知路愛路護路的安全意識。9月28日,蘆淞區政法委、長沙鐵路公安處醴陵站派出所舉辦的「知路、愛路、護路」宣傳教育月活動走進白關中心小學。蘆淞區政法委、白關鎮政府、廣州鐵路集團株洲車站、長沙鐵路公安處醴陵站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以及白關中心小學全體師生參加活動。
  • 從無到有,秒知教育培訓人工翻譯服務的發展歷程
    原標題:從無到有,秒知教育培訓人工翻譯服務的發展歷程在2009年,大規模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一年內,經濟亟待覆蘇,許多行業深受重創,倖免於難的企業也處於搖搖欲墜中,尤其是大批出口型企業遭受重創而走向平寂。
  • 《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中文版,21世紀人才培養科學教育理論
    2013年,以《框架》為基礎,美國成就公司提供資金,組織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美國科學教師協會、美國科學促進協會以及各州教育工作者共同制定了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GSS)。《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具有重視教學內容的整合性,強調K-12年級課程設置的連貫性,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以及關注教育目的的人本性等特點。《標準》能夠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具有國際標準的科學教育。
  •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
    科學與藝術相互啟迪,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在達成健康的人格、成就有價值的人生中,科學與藝術具有同等提升作用。 正是藝術和科學有機融合,給了他們無限的創造力。兩位巨人,分屬不同的時代,他們所留下的思想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光耀科學與藝術的天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在兩位巨人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體現,而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源於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七)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我們要識別和抵制偽科學,就必須知道它和科學的區別,把握住它的特徵。偽科學的學說不是建立在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偽科學拒絕實驗檢驗,事實上它是經不起檢驗的。偽科學懼怕批評和質疑,它不能從新的科學發現中汲取養料,不會及時糾錯、修正和完善而取得進步。與科學不同,偽科學不是為了認知,不是要建立檢驗和描繪現實的理論體系,而是具有功利性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 教育 |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教育先要知性情
    現在我們不把問題扯開,回來說孩子們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先知道孩子的性向。注意,我們人的生命存在兩個東西,性跟情。這個性情是什麼呢?人性是從哪裡來的?這是哲學問題,生命科學問題。地球上,我們人類最初那個祖宗哪裡來的?人怎麼會生人?男女兩性怎麼來的?是先生男的還是先生女的?在西方哲學裡是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懷鐵一小開展「知路·愛路·護路」安全教育日活動
    鄭麗群 李昭本報訊 12月28日,懷化市鐵路第一小學開展了「知路·愛路·護路」安全教育日活動。活動現場,派出所民警進行了主題講座,為學生們講解愛路護路知識和鐵路交通安全法規。隨後,各班積極開展「知路愛路護路」主題班會,給學生樹立「珍愛生命,護路愛路」的觀念。
  • 出路在於科學教育
    可是,看了之後,我還是認為,出路在科學教育,在於通過科學教育來提升國民的思維品質。科學教育卻對不是僅僅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學知識的水平,更重要的在於提高受教育者對科學精神的體會,典型地包含:批判性思維,對實驗事實以及測量的推崇,運用數學來構建和表達世界的理想模型。科學精神具有比科學知識更加一般的意義,但是,要通過學習具體的科學來學習體會。
  • 吉首市第二小學:開展「知路護路愛路」宣傳教育主題活動
    1月11日,吉首市第二小學開展了「知路愛路護路」為主題的道路安全宣傳教育活動。 首先,該校大隊部輔導員肖羅芹通過國旗下講話,向學生介紹了「知路愛路護路」的知識和相關知識,並以生動的事例告訴學生違反道路規定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嚴重後果,要求學生自覺學習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參與「知路、愛路、護路」活動,為道路安全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守護好奇心,點燃科學夢 SEK 2020中國兒童科學教育高峰論壇即將召開
    (2020年10月9日 北京)由中科啟元、中國科學院幼兒園主辦的第二屆SEK中國兒童科學教育高峰論壇將於2020年10月23日、24日,以「讓科學教育更科學——讓科學教育燃起來」為主題再次開啟。屆時,科技界、教育界、企業界等各界人士將齊聚一堂,在兒童科普陣營、兒童科學教育展示、兒童科學教育場景設計與實現等領域各抒己見,傳遞兒童科學教育前沿理念與實踐方法,助力中國兒童科學教育的「知」與「行」。本次論壇包含以下幾個專題:中國科學院兒童科普陣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