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00平方米的房子,公攤面積就30平米,這正常嗎?
100平米的房,實際上只得70平米,最近關於公攤面積的話題火了。買過房的朋友都知道,您買的房有個得房率,通常85%左右的得房率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據。現在很多網友熱議,應該取消得房率,理由是這種概念很模糊,無法界定上限,應該沿用國際慣例,採用「室內面積」。一般國內的多層套內面積可達到80%~85%,有些甚至更高;而普通高層小高層能達到75%以上就已經不錯了;但一些高端的高層、超高層套內面積比只有70%,甚至還不到。
從購房經歷來講,中國步入商品房時代的這20年裡,公攤面積基本被越玩越充分、比率是越來越高,購房者能享受到的實惠越來越小。所以,公攤面積確實是切中了樓市要害之一,必須要讚賞一下。現在賣房都是含公攤面積的建築面積,而不包括的實用面積,購房者只能在心中很有感概地心算下了。不僅在賣房的時候多收錢,而且後期物業管理又憑著這個加大了分攤面積的部分收取物業管理費,而且不僅如此,明顯屬於業主共有的分攤部分又被佔用,比如已經被分攤的公共空間做廣告的受益,已經被分攤的消防應急場所變停車位,再繼續賺錢卻業主無任何權益分配。
住房公攤面積現象幾乎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一套逾百平方米的房子,公攤面積就達到了30平方米的佔比,而實際住房面積僅有70多平方米,購房者總是不明真相被剝奪了不少的公攤面積,而公攤面積的計算更是缺乏嚴格的細則,計算方式各有不同,但購房者花費大量成本購買公攤面積,且往往很難有效利用。有人會質疑公攤面積為什麼會越來越多?部分是反映出人們對生活水平越來越有要求。比方小區內停車位、兒童遊樂設備、遊泳池、會所、健身房、綠色覆蓋地帶等等都構成公攤面積的不斷上升。很多也成為樓盤的賣點。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些設備也必然在樓價上反映。要是大家都選擇小區什麼都沒有,草也不要有一條,一下樓就是大馬路。開發商也自然會順應消費者的要求,建一些幾乎沒有公攤面積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