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浙江農林大學、PaperRSS、科研大匠、BioArt
編輯 | 學術君
隨著氣溫持續升高,眼下又到了品嘗小龍蝦的最佳時節,美味的小龍蝦經常讓"吃貨"們垂涎欲滴、欲罷不能。如果能邊吃小龍蝦,邊等實驗數據,這樣的實驗室生活豈不快哉?不過也有人真的吃出了科研的「味道」,還順帶發了篇國際頂刊?!
近日,浙江農林大學新農科求真實驗班2018級本科生蔣欣悅等在國際知名期刊《魚類與貝類免疫學》(Fish& Immunology,IF=3.21,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飼餵羊棲菜粉可提高白斑症候群病毒感染的克氏原螯蝦的存活率》(「Dietary Hizikia fusiforme enhance survival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Procambarus clarkii」)的學術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蔣欣悅,指導老師為動科動醫學院朱斐。
別看小龍蝦色香味俱全,其實吃它也實屬不易。小龍蝦也稱克氏原螯蝦,是淡水經濟蝦類,因其食性雜、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養殖品種。雖然小龍蝦環境適應能力很強,在路邊的小溝裡都能長得很好,但它也很怕各種病毒,一旦病毒入侵,小龍蝦就會出現各種病症。
吃小龍蝦可能引起的病症之一,就是「哈夫病」(HAFF)。哈夫病又叫作「橫紋肌溶解症」,一旦患上此病,病人身上最主要的兩種肌肉:骨骼肌和心肌,會被病毒破壞,從而導致代謝紊亂,嚴重者會引發急性腎衰竭,尿色呈醬油色。自從1924年它出現以來,人類想盡辦法,耗費無數心血研究,卻最終無法確認它的具體成因。
2016年,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就進行過「中國小龍蝦相關哈夫病的研究」,他們選擇了固定的城市,固定的醫院,最終,我們才能得知因吃小龍蝦而引發的「哈夫病」數據。
並且對於小龍蝦的養殖方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如每年4月下旬至5月份,經常爆發的小龍蝦"五月瘟",就很容易給蝦農造成巨大的損失,影響養殖收益。
至此,如何有效調節小龍蝦的先天免疫,增強它們的抗病毒能力,一直是小龍蝦研究領域相關科研人員的努力方向。
對於這些問題,蔣欣悅及其導師朱斐,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深入研究發現,羊棲菜可以調節小龍蝦的先天免疫、增強抗病毒能力。羊棲菜不僅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而且能增強免疫力。
文章研究分析了羊棲菜粉對白斑症候群病毒蛋白VP28在克氏原螯蝦體內複製、免疫基因的表達以及三個免疫參數:總血細胞計數、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響,表明在普通飼料中添加適宜劑量的羊棲菜粉可以提高感染了白斑症候群病毒的克氏原螯蝦的存活率。
研究認為,羊棲菜粉具有潛在的商業用途,無論是在治療還是在預防方面,都可以調節先天免疫和保護克氏原螯蝦免受白斑症候群病毒感染。
作者分享實驗室經歷
蔣欣悅等同學從大一開始就進入實驗室學習,一直在朱斐老師指導下與研究生一同開展項目研究。"在進入實驗室差不多一年多時間裡,從跟隨師兄師姐實驗學習,到慢慢地可以自主進行實驗,我漸漸感受到科學研究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除了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之後還有漫長的等待。
有時候的實驗結果並不會讓你滿意, 實驗虐我千百遍,我待實驗如初戀 ,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相信會有好結果的。"蔣欣悅充滿感激地說,"非常感謝學校提供這麼好的平臺和條件,感謝導師和師兄師姐的指導,我會加倍努力爭取取得更大成績。"
其實研究美食並以此發表學術論文,這樣的例子不止小龍蝦哦~
這不,就有玩烘焙並發了SCI文章的學者。來自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avid D. Kitts教授課題組,就發過相關論文。
早期人們對於蛋白質糖化反應的認識和研究源於烹飪和食品化學,而法國化學家Louis-Camille Maillard於1912年在進行蛋白質合成研究時發現的胺基酸與還原糖之間的化學反應。該反應的產物廣泛存在於各種經過高溫加熱的食物當中。
圖源:colorhub.me
事實上除了葡萄糖之外,核糖、果糖、半乳糖、巖藻糖等還原性糖也均可與蛋白質發生糖化反應。在生理條件下,糖化反應發生的速度緩慢,但卻是糖尿病和衰老過程的重要生物標記物(例如糖尿病病人的HbA1c text)。作為細胞中半衰期最長的蛋白質之一,組蛋白理應是糖化反應最重要的靶點之一,但是組蛋白的糖化後修飾在表觀遺傳學調控中的作用卻長期以來未能得到闡明。
2019年3月20日,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Yael David課題組(第一作者為鄭慶飛博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eversible histone gly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related changes in chromatin architectur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糖化後修飾對於染色質結構的影響及其在疾病中潛在的調控作用。
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是鄭慶飛博士。他在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生物學基礎科學班,並於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第九屆吳瑞獎,博士研究方向為微生物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遺傳學和生物化學。2017年7月起,鄭慶飛博士開始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方向為活性代謝產物對於表觀遺傳學調控的影響以及基於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改造的合成生物學。
通過上述兩位學者的親身體驗,以後可能多吃兩口,寫論文的靈感說不定就崩發而出哦~
論文地址: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0464820302953
2.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192-z
本文來源:浙江農林大學、PaperRSS、科研大匠、BioArt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