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臺收到一位網友的提問,她說自己懷孕了,身邊的朋友建議她給孩子多給孩子講故事,聽音樂,這樣的胎教會讓孩子以後更聰明。然而,有人又跟她說,自己當初沒有給孩子做胎教,孩子也很好,不用浪費那個精力。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做這樣的胎教。
幾年前,閨蜜懷孕的時候,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壓力有點大,為了減壓,她就經常聽《隱形的翅膀》這首歌,以此來激勵自己。
後來女兒出生之後,她發現,每當女兒聽到這首歌,即使前一秒還在哭鬧,後一秒也能馬上安靜下來,當時我們只是覺得很神奇,不知道為什麼。
美國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有提及這樣一件事:
在一項有趣的研究中,實驗人員讓胎兒聽某電視劇的片頭曲,結果孩子出生之後一聽到這段樂曲就會停止哭鬧,其他樂曲就沒有這種效果。
這是為什麼?
答案是因為這跟胎兒的聽覺和記憶有關。
胎兒受孕4周後,在胎頭會出現與聽覺有關的組織,即原始聽囊。到了孕中期,胎兒就能聽到母親的說話聲。
孕末期階段,胎兒便能夠牢記在子宮裡聽到的聲音,當他們出生後,開始面對這個新的世界時,熟悉的聲音能夠安慰他們,讓他們平靜下來,並逐漸適應新世界的生活。
那麼,如何正確孕育一個聰明的寶寶呢?
孕早期,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寶寶都是在媽媽的子宮中孕育成長的,他們剛來時,早期最先發育的是腦部,大腦胚胎每分鐘會產生50萬個神經元,相當於每秒鐘誕生8000個神經細胞,速度非常快,而安靜的環境最有利於神經元的生長,而人的思維功能主要就靠神經原來完成,而安靜的環境更有利於胎兒神經元的生長,所以應該儘量避免給予胎兒刺激。
孕期攝入更多的食物,但不過度進食
懷孕的準媽媽在孕期應儘量攝入更多的食物,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的智商部分取決於腦容量的大小,個體智商差異的20%與大腦的大小有關(前額葉皮層的大小尤為重要)嬰兒的腦容量與其出生時的體重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個頭越大的寶寶越聰明。
過度進食不僅容易造成準媽媽體重難以控制,也不利於後期生產。
魚類食物對準媽媽很重要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對135個嬰兒及其母親在孕期內的飲食習慣進行了調查,研究者發現,在孕期第4-6個月使用更多魚類的母親生下的寶寶更加聰明。這裡所說的「聰明」是指孩子在出生6個月後,記憶力、辨識能力和注意力等認知測試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研究者建議準媽媽多吃水銀富集程度較低的魚,比如三文魚、鱈魚、沙丁魚等,少吃壽命較長的捕食性魚類,比如劍魚、鯖魚和長鰭金槍魚。
兩男孩之媽,也是一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媽媽。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感觸,或者有用,歡迎評論、關注或點讚,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