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首次成功地進行太空載人飛行試驗,發射「神舟號」的長徵二號新型火箭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該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厲建中今天對記者透露,今年還有太空飛行試驗的安排,具體時間要視工作進展情況。經過連續若干次飛行試驗成功,火箭和飛船的可靠性得 今日焦點:
但眼前最讓厲建中關心的還不是這個。日前在與朱F基總理座談時,厲建中便無奈地訴苦:「摩託羅拉的班車開到我們院裡來了」。他呼籲國家要儘快採取切實的政策措施,解決科技人才尤其是一些特殊系統科技人才的流失問題。
厲建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火箭技術研究院實驗條件很好,對年輕科技人員成長很有幫助,來院三五年後他們的科研水平、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正當快要出成果時,一些青年科技人才卻被外資企業高薪水挖走了,甚至有外國公司的班車開到研究院來接人上下班。有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所,一年當中進的人將近流失了百分之四十。因此,人才流失相當嚴重,是最讓人撓頭的事。
中國航天系統迄今已完成了六十多次衛星發射,有著四十二年歷史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功不可沒。厲建中說,現在中國運載火箭的水平在國際上還處於先進行列,前面只有美國、俄羅斯等國。但現在日本和印度快要趕上來了,他們對航天的投入很大。航天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的行業,太空競爭最關鍵的是科技人才。
他說,研究院總設計師的月薪只有三千多元人民幣,青年科技人員一般只有一千多元。如果他們「跳槽」到外國公司或合資企業,一般月薪八千元,橫向一比,就看出差距了,怎麼去與人家競爭呀。
去年「神舟號」試驗成功,研究院獎勵五位專家各十萬元,有傳媒稱「造飛彈的收入終於超過了賣雞蛋的」。厲建中說,這五位專家為了研究一個國家重點項目,分別付出了八至十三年的辛勞,十萬元的獎金實在不多,也可說太少了。但這一舉措確實引起不小振動。今後要繼續對有貢獻的科技人員進行獎勵,力度還要加大。
厲建中認為,人才流動是正常的。但是關鍵崗位的科研人員還是要有相對的穩定。特別是搞航天的,要想知識經驗比較完善,沒有七八年的時間是不行的。因此,他希望國家有關部門重視這一問題,要採取一些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待遇,把人才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