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4個州,僅大學裡的華人教授超800人,人才流失怎麼解決

2020-12-08 騰訊網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說到,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助理教授、副教授以及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過800人。

小編曾經看過一篇報導,留在美國的博士生當中,中國的博士是最多的,位居全球第一位,其次才是印度。

其中,我國的清華北大這2所頂級學府每年都有超過20%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加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應該會更高。

中國在世界上的人才資源是很豐富的,黃種人並落後於西方和歐美人。只要有機會,照樣能夠屹立於世界。

另一方面也能夠說明,我國的人才流失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高層次的人才流失,那麼到底應該如何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呢?小編覺得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國人「崇洋媚外」的思想太嚴重需要改變,很多人認為只要從國外回來就是人上人了,這種觀念如果不改變的話,那麼出國留學的人數也不會減少,回來的人數也不會增多。

第二,很多博士畢業後從事的都不是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這個局面也需要改變。我們的就業環境和用人機制都限制了博士的發展,很多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就說明我國國內的博士浪費越來越嚴重。

第三,各種條條框框束縛太多,科研環境需要改善。高端人才不回來,除了待遇方面和國外的差別,實際原因也很明顯,就是每個人不可以一門心思搞科研,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太多。

第四,有的部分學校太過功利。愛國主義教育做的再好,作用也是有限的,很多學校都瀰漫著一股金錢的味道,不管是學校還是老師,好像都在盡力掙錢,老師忙著爭榮譽評職稱,學校忙著搞政績。

小編想說,我國高端人才流失,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華為晶片被卡脖子,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靠人才,誰擁有更多高科技人才,誰自然就能夠取勝。

所以怎麼吸引人才回國,怎麼杜絕人才的繼續流失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視科研人才,不是靠幾句話,而是靠實實在在的行動,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改善我們的科研環境和用才機制,讓博士等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最大可能讓人才發揮自己最大的實力和價值。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美國大學有華人教授超800人。人才流失到底該怎麼解決?
    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說到: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
  • 我國基礎科學人才緊缺!施一公:美國生命科學,華人佔2600人
    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曾說: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施一公院士作為從美國歸來的愛國科學家,他說出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分量的,就比如同樣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顏寧教授就在美國工作。
  • 老一輩離世,新生代不願回國,我國人才青黃不接
    北京師範大學張新時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新時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國逝世。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曾說「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數據統計也顯示,我國在美國留學的博士居世界之最,而這些留美博士,選擇回國的只佔到8%,超過92%的選擇了留在美國工作學習,居全球第一。
  • 各國頂級科學家名單出爐,美國616人,瑞士34人,中國的是多少?
    所以美國的科學家在現在的各種數據排名當中是穩居第一的,比如這次頂級的計算機科學家排名,全球入選1000名,美國佔了616人。科學家,尤其是頂尖科學家,是真正的國之重器,每個國家都會重視對科學家的培養和保護,但是也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留住自己的人才。
  • 顏寧透露在清華當教授年薪僅10萬,別讓金錢「為難」人才
    最近,原清華美女教授顏寧女神發的一條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議論,他大致內容說的是,自己在清華當正教授時,年薪僅10萬,但幸虧導師教導有方,才沒有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所困擾,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廣大網友們對於教授該拿多少工資的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 美國科學院公布院士名單,七位華人學者當選,卻只有一人為中國籍
    其中,有七位華人學者成功當選,他們分別是: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元豪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程亦凡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固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永剛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曹穎  美國紐約大學科朗數學研究所教授楊麗笙
  • 「人才流失」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人才流失,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brain drain 人才外流,人才流失Britain suffered a considerable brain drain to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 施一公棄美國國籍12年,不屑高薪回國做老師:我從不把錢看眼裡
    在一次訪談中,我聽到一位教授這樣談到:「美國有34個州,而在這些研究性大學科學院裡,擔任教授相關等職務的華人有大約2600人,正教授就有800多人。」言外之意:這些選擇從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留學出去的學子,有很多都選擇留在了海外。而這,確實太令人痛心。
  • 美知名機構驅逐華人科學家 美教授:這是外國得不到的人才啊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因「擔心」中國「竊取」美國研究成果,有美國研究機構在聯邦當局「金主」的指導下,驅逐了一些有中國血統的科研人員。過去18個月間,已有10名華人或中國僱員從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退休、辭職或「被休假」。 對此,休斯敦大學教授一語中的:「這些都是外國一直想招募,但沒能成功招募到的頂尖人才。我們正在損害美國的競爭力。」
  •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在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工作5年的華人學者孫毅,最近選擇離開了浙江大學,回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此前他是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創始院長,也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腫瘤生物學部主任。為何現在選擇離開浙江大學,以及是否同當下美國對華人學者的審查有關聯,孫毅未回復《知識分子》的郵件。
  • 中國985教授夫妻,將女兒培養成頂級科學家,結果她加入美國國籍
    比如中國有對教授夫妻鮑希茂和陳慧蘭,都是科學界最頂尖的人才,為了能將自己的女兒培養成國內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費盡心思。結果女兒長大後卻毅然成為美國人,將自己的科學研究都貢獻給國外的科研事業,這個女兒就是鮑哲南。
  • 35歲美國華人數學家摘取「華人菲爾茲獎」(圖)
    8月6日,第七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偉獲得晨興數學獎金獎。該獎項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即華人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35歲的金獎獲得者張偉是四川達州人,出生在大竹縣農村。2000年他從成都七中畢業保送到北京大學數學系,34歲時被哥倫比亞大學破格聘為數學系終身教授。
  • 美國大學擴招促留學熱 華人教授解析大學教育
    他們並不負責美國大學的招生,但他們卻對美國大學有著深入的了解。曾經,他們是中國學校的學生,也是美國學校的學生。而今,他們是美國大學的教授。上周日,歐柏林大學李愷教授、布蘭戴斯大學馮禹教授、達特茅斯學院李愛民教授、哈佛大學劉力嘉教授、芝加哥大學蔡芳沛教授等11位來自11所美國大學的華人教授聯袂為中國學生及家長指點美國大學教育及美國留學。 美國大學擴招依舊 明年,美國西北大學將擴大對中國的招生,招生人數將從目前的45名增加到65名。
  • 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實驗室被關停,華人科學家前景堪憂!
    李曉江,世界著名華人科學家,2005年擔任美國埃默裡大學人類遺傳學系終身教授,2007年成為美國埃默裡大學傑出講席教授,2008年擔任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兼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發表 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 等論文100餘篇。
  • 中國大批科研人才流失,大多加入美籍,原因何在?專家:立即整改
    大家都清楚,一個國家的快速發展和強大根本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最近幾年,很多人都發現了這樣的現象,那就是人才流失嚴重。就拿清華和北大來舉例子,這兩座學府都是國內最高級別地位的存在,可以說能來到這樣的學校學習,都是國內省市高考狀元,或者競賽保送的天才。
  • 淺談印度教育的人才流失:印度留學生在美國矽谷,比清華畢業生多
    和中國的清華北大一樣,印度教育也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授金燦榮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美國一直在全球將近76億人中大量收割人才,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5年,光加州矽谷就收割了將近2萬名清華大學畢業生,小小一個矽谷就吸引這麼多精英,整個美國豈不是更多,真的是令人無法想像。
  • 華人教授在美被判刑,美國聯邦調查局聲稱需要以「創造性」方法打壓...
    去年,埃默裡大學以隱瞞兼職中國為由開除其教授李曉江。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起訴李曉江的罪名與隱瞞兼職、欺詐聯邦政府的資助有關。然而,在5月8日的判決書中,並沒有隱瞞兼職這一條,而是少交了所得稅,因此判決罰款3萬5千美元、緩刑一年。判決書出來時,檢察官繼續號稱要對付華人與中國招聘計劃的關係。這導致很多人質疑。中國為什麼不能招聘人才?
  • 美國華裔青年攝影師赴南部密西西比州 記錄華人故事
    美國華裔青年攝影師赴南部密西西比州 記錄華人故事 2018-05-22 09:28: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他是美國做夢都想挖的人才,發明的「電磁彈射」,遠超美國科技
    他是美國做夢都想挖的人才,曾經用巨額的年薪聘請他,但是都被回絕,為了祖國的科技發展,他決定留在祖國,為祖國的科研作出自己的貢獻,現在中國科研的發展成果也離不開他的努力。馬偉明出生在江蘇揚州,在34歲時就被破例提拔為教授,41歲時就成為了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 反思人才流失,顏寧、許晨陽回國成為學術帶頭人,為何又跑路?
    後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獲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在清華大學工作7年後,她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