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傳之秘,道教呼吸吐納養生大法

2021-01-15 網易

  

  道教呼吸吐納功法

  道教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著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蓋道教鍊氣,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誠乃延年益壽之寶筏。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如此方可言行胖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 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對於調息修煉的適宜時辰,唐人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調氣法》中說:「夜半後日中前,氣生得調;日中後夜半前,氣死不得調。」這是說調息要選在夜半後到日中前的這一氣生階段,而不能選在日中後到夜半前這一氣死階段。

  至於調息的具體方法,孫思邈則推薦一種仰臥姿勢:「鋪厚軟,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拇指節,去身四五寸,兩腳相去四五寸,數數叩齒,飲玉漿,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氣悶,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入。出氣一準前法。閉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兼以手下籌(指用手指計數),能至千則去仙不遠矣。若天陰霧惡風猛寒,勿取氣也,但閉之。」(《千金要方調氣法》)

  這種調息之法,還可結合吐穴之法,祛除臟器疾患。方法是:「若患氣冷痛,氣即呼出;若熱病,氣即吐出;若肺病,即噓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腎病,即涑觥!貝問是:「夜半後八十一,雞鳴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時四十五,巳時三十六。」(同上)呼吸隨意念,吐「吹、呼、噓、呵、唏、洹繃字,但不要吐出聲音。

  一、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元氣,達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氣聚則生,氣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氣以生。葛洪《抱樸子》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吐納術就是一種行氣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則可終生受益。

  道教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生母之氣通太空之氣,太空之氣通太和之氣。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間,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甚至呼長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氣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氣,謂之先天元氣,「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隨著年齡增長,呼吸長短亦發生變化:初生嬰兒,則吸長呼短;漸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則呼長吸短;及至臨終,只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蓋人身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氣即保生也。故不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煉就是要返本還原,回到嬰兒先天狀態。吐納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氣,氣足則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長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二、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工作一般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

  身法。

  練功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臥均可。行,可緩步徐行,神態自若,安然行氣;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曲,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於臍下,或掐訣最好,亦可坐於凳上,手撫兩膝;臥,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幹體側,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下,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一手放於臍下。以上四種姿式,求其自然安適,以易入靜。

  練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氣是也。所以微閉者,太睜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迷入睡,皆於養氣不利。微閉時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幹撓,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後人稱為「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一養氣。

  練功時要求舌抵上顎,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顎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氣。故練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

  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慾念不除,則無法鍊氣。

  《太上老君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氣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心法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可以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

  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氣,用意咽入下丹田(約臍下二指許),以補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微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顎,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練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氣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制憋氣,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口訣,叫做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氣,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氣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氣,心性漸漸伏下,與腎氣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練氣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人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蓋津可化氣,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氣」,肺主氣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補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 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白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氣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寐,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氣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人氣中,氣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氣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謂之胎息。《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賦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三、吐納須知

  1

  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氣,則無饑渴之感,所謂「氣滿不思食」。種種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

  練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道經曰:「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練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為輔助,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氣,以氣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欲行真道,須如上士勤而行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養生功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憋端。

  4

  平日注意保養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氣,《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養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氣順,試看哪位氣功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

  葷膽香辣之物不利養氣,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腥葷屬沉濁之氣,食之必使先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氣散而不聚。故均宜避之。飲食宜清淡,以養真氣,食可則止,不宜過飢過飽,過飢傷氣,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練氣者不可不知。

  6

  不可當風吐納,練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

  練氣當禁菸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菸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氣。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人於肺經大聲叫喊,入於腎經則情慾不節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氣耗,故宜戒之。

  道教修煉者認為,氣有與天氣自然相通的呼吸之氣,有與生俱來的先天之氣及水谷滋生的後天之氣等等。調息(一呼一吸稱為一息),就是調整呼吸,即把自然的呼吸逐漸調整成深、慢、細、勻的自然的腹式呼吸。人的呼吸表現為兩種,一種是臟腑的一舒一縮,氣體的一出一入,這是十分明顯的,人人都能感覺到,是人體最大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統來完成的。另一種呼吸則是幽微的內呼吸,是由血球、血液、神經、體液和全身細胞來完成的,其每每被人們所忽略。這種先天就具有的內呼吸是人在母腹中就存在的。調息修煉的目的,就是要使先天祖氣與後天胸中之大氣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先後天一元化的整體,使在人體的所有經脈運行的氣血能四通八達,暢所無阻,充滿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創造世界的元始之音:道教咒語中的顯咒與秘咒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顯咒與秘咒,是道教咒語的兩大種類。所謂「秘咒」,是指從字面上難以理解的一類咒語,如各種隱語梵音。
  • 家傳珍藏三百冊道家法術符咒、科儀、丹道、卜算等古籍
    收集這些法術符咒、科儀、丹道、卜算道家古籍資料真的非常不容易,現代佛家興盛,道家內斂,道家的法本很少有公開,外人也不得而知一些道觀裡的法術符咒類的古籍很少有對外公開一般想看道家的法術符咒書籍都非常不容易
  • 道教的吐納和科學是不是背道而馳?
    今天我們說一個比較深的一點的話題「氧化反應」,我們都知道,食物暴露在空氣中會因為氧化反應加速腐爛,這一反應當然也可以出現在人體,也就是說氧氣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但是道教的養生中又在倡導我們呼吸吐納,教我們如何吸氧,這二者這件顯然產生了一種衝突,那麼真的衝突真的存在嗎?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的。現存《素問》,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其內容為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的醫學著作;《道藏》中還有《黃帝陰符經》、《黃帝九鼎丹經》等。
  • 你所不知道的道家內丹派系
    周守藏室之史也。」苦縣為今河南鹿邑。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後世道教將他尊奉為道教祖師,《道德經》成為道教的最高經典。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道家內丹法派長存不衰,衍生於今尚存者,有文始派、少陽派、鍾呂派、北派、南派、武當派、東派、西派、正一派等。其中以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
  • 道家氣功養生十六字錠金
    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攝衛修身,雖有壽老之年,終無衰老之日。」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還談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老子》、《莊子》在修道養壽中強調「守一」。這在後世道家修煉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養生理論。在《太平經》中就較詳細地作了記述,據不完全統計,講到「守一」的,竟達76處之多。《道樞.卷三十五》:「至遊子曰:抱元守一,乃養生之至要也。」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若以片面單純之儒學作為國學來呼籲宣傳的話,實在是不幸,國學的悲哀,亦是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文化的悲哀!需知歷代大儒,沒有不涉及不學習道家文化的,先秦孔子,兩漢嚴君平鄭康成,三國郭璞,魏晉竹林七賢,隋之文中子,唐初魏徵,宋之朱熹,元朝儒學文化中斷,亦是道家全真教李志常,宋德方真人予之恢復傳授。
  • 幾千年洗禮的道教「經書」都經歷什麼?
    道教所奉的經書,包羅甚廣,《道藏》內不僅包括有道教的經戒、科儀、符圖、煉養等類的經書,也包括有道家哲學及有關的儒、墨、名、法、陰陽、兵、醫、雜等諸家書籍,數量很龐大。《抱樸子·內篇·釋滯》中說:「道書之出於黃老者蓋少許耳,率多後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見而滋長,遂至篇卷至於山積。」可見在晉時道教經書便已很多了。《抱樸子·遐覽》記載的道教經典圖符共有一千二百餘卷。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寂兮蓼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日大。',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源,中國武術吸收了這一思想,認為武術之源亦為"道"。王宗嶽的《太極拳經》說"雖變化萬端,而理推一貫",此"一貫"之"理"便是"道"。"道"又是"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家的無神論思想為什麼產生了道教的有神論?
    道家作為一門哲學系統,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個人與社會,社會與文化,文化與自然,自然與宇宙的方方面面。要說明一點的是,道家並非道教,道教更不能代表道家,無論是傳統意義上還是現今道教生存發展的微弱之勢,道教都是指一種由神仙體系組成的宗教信仰,類似於現在的偶像崇拜。
  • 河南老君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嗎?道教和道家是一回事兒嗎?
    1、道教的哲學思想源於道家1.1、道家是中國基礎性哲學體系道家是一種哲學流派,形成與春秋戰國時候,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又稱老莊之學,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中國人的思想主要受「儒釋道」三教影響,道家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大中華族群的思想性格形成起到主導作用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
  • 胎息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道教學術思想以「道」作為宇宙萬有、芸芸眾生的本源,認為人體具有為上的功能,人體上蘊含著宇宙自然的一切因素,只要開發了人體最自然的本質,使生命與根源連接在一起,就可以「與天地同歲,與日月同壽」。實現人天合一的長生久視之道。
  • 葉法善:養生武義的不二代言人
    有識之士敏銳認知,2020年武義新冠疫情防控之所以取得零傳染的不俗戰績,除了「螢石之鄉、溫泉名城」得天獨厚的山水生態和人文習俗,還因為武義在大唐盛世出過一位中國道教養生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葉法善,這可不是隨意調侃。武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啟動旅遊開發以來,一直挖掘樹立「大洞三景法師」葉法善為養生武義的不二代言人。
  • 道家不傳之秘——擇時吉兇秘法
    筆者把道家秘不外傳之術,從不外傳,在道界群芳鬥豔之際,筆者奉獻秘術以為弘揚易文化出點微薄之力。 備註:不管吉兇日,每日時辰的截路空亡與五不遇時:(此二時為兇時不可用)
  • 道教的九大經典書籍
    道家經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
  • 道教法器簡介
    中間掏空,擊之有聲。通常放在經案的右手邊,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誦念經文時配合經韻而使用,經文的每個字都要落在木魚的點子上。《無上秘要》:「木魚清磐,振醒塵寰。」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於道觀早晚開靜、止靜時,配合大鐘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場作為法器,配合小鍾使用。鼓的聲音,被認為具有通神和闢邪的作用。道教對擊鼓頗有講究,可以打出」風雲雷雨」的模擬音響,且能配合經韻板眼,謂之「花點」。《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凡建醮道場行法事時,必先鳴法鼓」。
  • 道教的「法器」指的是什麼?常用的法器有哪些?法器有什麼作用
    《全眞必讀論全眞教徒》中有雲水隨身七寳卽:一蒲團,方外煉魔;二衲衣,攝伏心性;三為簞 瓢,用來訪賢飲食;四為棕笠,御風避雨;五為棕扇,可拂開塵事,一般道士多用五明降魔 扇;六為青囊秘藏,卽道經道書;七為楄拐,用以彰大道。以上為全眞教徒出外遊訪時必不 可缺少地隨身之物,眞可謂:出家得受百衲衣,靜坐丹臺凝神氣。舉杖遨遊神仙地,一笠江 湖任風雨。
  • 玄古子:道家「離俗絕塵」思想對符咒的影響 科學無法解釋玄妙
    今天繼續給各位喜歡玄學的朋友分享符咒的知識,符咒在奇門遁甲法術中佔據很大的部分,因此奇門遁甲往深層次走,必須要通符咒之秘。大家一定要知道,奇門遁甲預測,那只是小學的水平,離奇門的真諦太遠太遠了!雖然道家符並沒有真正解放這些勞苦大眾但是卻給他們的精神尋求了寄託,這一點也是道家文化的具體體現。道家文化遵循天地萬物皆有常理,所以符也正是遵循了這個法則。作惡之人在道教教義裡是會受到懲罰的,然而本分的人卻會受到嘉獎。
  • 道家老莊、黃老學說對中醫氣功養生學的影響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老子最卓越的成就在於對宇宙本體論的建樹。《道德經》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陳攖寧先生道緣深厚,少年接受道家文化的薰陶,當還是翩翩少年的時候,就沉浸於道家文化經典。陳攖寧先生曾言:自幼 10 歲看葛洪《神仙傳》,即萌學仙之念。13 歲得先父抄本三豐真人《玄要篇》,及白紫清《地元真訣》,讀之津津有味,是為平生第一次獲見人元、地元兩種仙學書籍。 此時,陳攖寧還是一個讀書研究者,而不是一位修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