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解讀!科學家們開發出能高效檢測人類脂肪肝和肝纖維化...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約25%的美國人都會患上脂肪肝,這種疾病會導致肝臟纖維化, 最終會導致肝功能衰竭;目前並沒有簡便的方法來診斷脂肪肝或肝纖維化,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題為「A portable single-sided magnetic-resonance sensor for the grading of liver steatosis and fibro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基於核磁共振技術(NMR)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診斷工具,其或能用來診斷上述兩種肝臟疾病。

研究者Michael Cima說道,由於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測技術,我們甚至可以在患者出現明顯肝臟受損症狀之前對其進行有效篩查診斷,同時還能夠檢測出哪些患者患有肝纖維化;這種設備足夠小以至於其能夠放在桌子上,其能利用NMR技術來測定水分在組織中的擴散情況,以此來揭示患者機體組織中存在的脂肪量。這種迄今為止在小鼠機體中進行的檢測技術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在患者進展為肝纖維化之前就準確捕捉其肝臟疾病。

圖片來源:2016.igem.org

當肝臟積累過多脂肪時就會誘發脂肪肝發生,這就會導致炎症及最終肝纖維化的出現,肝纖維化,即肝臟中疤痕組織的積累從而導致黃疸和肝硬化的發生,其最終會誘發患者出現肝臟衰竭;肝纖維化通常在患者出現多種症狀之前是不會被診斷出來的,這些症狀包括黃疸、疲憊和腹部腫脹等,通常臨床上需要對患者進行活檢來確診,但這種操作是一種侵入性的過程,如果活檢樣本取自沒有纖維化的肝臟組織,就會導致診斷變得不準確。

為了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檢查這種肝臟疾病,研究者Cima及其同事改造了他們之前使用過的一種探測器,此前他們利用該設備來在患者進行透析前後測定其機體的水合作用水平,該探測器能通過利用NMR追蹤肌肉組織中水的氫原子的磁性變化來測定患者骨骼肌中的液體體積或含量。研究者認為,類似的探測器能用來識別出肝臟疾病,因為當水遇到脂肪組織或纖維化組織時,其擴散速度會變得很慢;因此,追蹤水是如何時間延續在組織中移動的,或許就能幫助揭示患者肝臟中脂肪或疤痕組織的存在及其水平。

研究者說道,如果觀察到了磁性的改變,我們就可以模擬質子的移動速度,那些磁化不會很快消失的情況或許就是擴散率很低的表現,也就意味著這些組織是處於纖維化狀態的。在對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表示,該探測器能夠以86%的準確性來識別肝臟的纖維化,以92%的準確性來識別脂肪肝疾病,研究人員大約能在10分鐘獲得結果,目前他們正在深入研究來改善該探測器的信噪比,從而有效降到檢測所需的時長。

研究者指出,當前版本的傳感器能夠掃描到皮下大約6毫米的深度,這或許就足以監測小鼠的肝臟或人類的骨骼肌了,研究人員正在致力於設計一種新的版本來穿透組織下方更深的位置,從而以便能在人類患者中進行測試肝臟的應用。如果這類NMR傳感器能被用來在患者機體中使用,其或許就能識別出未來會發展為肝纖維化的患者,或者處於肝纖維化早期的患者,以便於這些患者能夠接受早期的治療;纖維化無法被逆轉,但可以通過飲食改變和鍛鍊來減緩或抑制,擁有這種類型的診斷技術或許也能幫助科學家們進行藥物的開發工作,因為其能讓臨床醫生更加簡便有效地識別出肝纖維化患者並監測其對潛在新型療法的反應。

最後研究者指出,這類新型傳感器/探測器的另一種潛在的用途是能幫助用來評估所移植的人類肝臟,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在人類肝臟組織中測試了這種傳感器,結果表明,其能以93%的準確率檢出患者的肝臟纖維化。(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Bashyam, A., Frangieh, C.J., Raigani, S. et al. A portable single-sided magnetic-resonance sensor for the grading of liver steatosis and fibrosis. Nat Biomed Eng (2020). doi:10.1038/s41551-020-00638-0

【2】Sensor can detect scarred or fatty liver tissue

by Anne Traft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開發出的那些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分享給大家!-020-0392-7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有助於快速提取和分析遺傳物質的技術,可用於在移動狀態下開展COVID-19測試,包括在機場和遠程測試中心。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獨家| 雲蜂生物完成臨床外顯子分析和解讀系統開發 一天之內給出...
    24日上午,在精準測序和健康管理分論壇上,深圳雲蜂生物的創始人李奇斌博士作了題為《臨床級的基因數據分析和解讀》的精彩報告。我們2015年底創立了雲蜂生物做臨床級的基因數據分析。首先簡單回顧一下外顯子測序在臨床應用發展的過程。2007年NimbleGen的科學家開發了基於晶片雜交技術的外顯子測序技術。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脂肪肝研究新進展:抑制Notch信號通路的NAFLD肝纖維化治療新策略
    肝膽醫生蔣貝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由單純性肝臟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最終進展到肝纖維化和肝細胞癌的慢性進展性疾病,肝纖維化和肝癌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預測指標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子刊:法拉第效率高達92.28%的「零損失」HER催化劑
    研究背景 開發高效穩定的電催化劑對於電化學製備純淨和清潔的氫氣是技術關鍵。為了替代貴金屬鉑基催化劑,對於地球儲量豐富的元素用於HER的催化劑,例如磷酸鹽,碳化物,氧化物和過渡金屬硫化物等得到廣泛研究。然而,它們的電化學活性仍有待提高,同時易受到電解質的侵蝕,導致穩定性較差。 將電化學活性過渡金屬摻入到一維或二維碳納米結構中,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納米片等,可以製造出各種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MIT研發可攜式設備 可跟蹤肝臟中的水擴散以檢測纖維化情況
    肝細胞中脂肪的堆積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包括炎症、黃疸,更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但脂肪肝疾病很難在疲勞和腹部腫脹等症狀開始出現之前被檢測出來,因此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在這一塊更早地診斷出病情。
  • MIT研發可攜式設備,可跟蹤肝臟中的水擴散以檢測纖維化情況
    肝細胞中脂肪的堆積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包括炎症、黃疸,更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但脂肪肝疾病很難在疲勞和腹部腫脹等症狀開始出現之前被檢測出來,因此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在這一塊更早地診斷出病情。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但是,由於磁化率與腦組織的巨大差異,傳統DBS電極通常會導致電極周圍磁場的嚴重扭曲,使大面積的腦區被電極偽影遮擋而不可見,嚴重影響結構和功能MRI對大腦的成像和大腦活動的檢測。 北京大學段小潔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梁智鋒研究組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高度兼容MRI的DBS刺激電極,該電極還具有高電荷注入能力與高刺激穩定性。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ingyue Liu,Botao Qiao和清華大學的Jun Li等深入比較了負載型單原子Au催化劑和Au納米粒子(NPs)的催化性能。
  • Nature子刊解讀!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胰腺癌的「免疫藍圖」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題為「Multimodal mapping of the tumor and peripheral blood immune landscape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密西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繪製出了胰腺癌的免疫藍圖,或有望幫助指導並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胰腺癌常常會對免疫療法產生耐受性
  • 肝纖維化,能否逆轉?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進展!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肝病大國,常見肝病包括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其中,我國的肝硬化發病率、死亡率是全球最高。肝硬化大多由B型肝炎發展而來,若不加以適當治療,會進一步惡化為肝癌。肝硬化不可逆轉,而肝纖維化是肝炎轉向肝硬化的必經過程,它是具有可逆性的。
  • 「Nature子刊」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項於11月2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題為「CRISPR based editing of SIV proviral DNA in ART treated non-human primates」。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科學家開發基於AI的器官分割軟體,助力精準化醫學影像分析
    目前來看,生物科學家和醫生們不得不篩選並分析大量數據,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成像技術可以對生物體內部進行詳細的觀察,但是分析這些數據非常耗時,需要大量的經驗與人力。而人工神經網絡的開發為此開闢了新的可能:近日,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神經網絡自學習算法,可以幫助人們對生物科學圖像數據進行分析,大大提高分析效率以及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