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正由嫦娥五號送往地球,出自上海的這些載荷為「挖土」提供了...

2020-12-08 騰訊網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報導:經過約19小時月面採樣,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挖土」此刻,月壤樣本正由嫦娥五號送往地球的路上。在這背後,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製的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以及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和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表現出色。

「兩臺雷射敏感器相當於汽車的避障雷達,是嫦娥五號的『開路先鋒』,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則是汽車上的乘客,不僅獲得了採樣區的光譜圖像和紅外信息,還採集到了月面原生態環境下的光譜數據。」上海技物所副所長、月球與深空探測系列載荷指揮舒嶸說。

[即使發生0.1米/秒的變化,也能把它分辨出來]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成功自主軟著陸於月球正面風暴洋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

「嫦娥五號開始執行任務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得到了著陸器跟月球之間的距離信息。」舒嶸介紹,距離信息是一個核心參數,這對於嫦娥五號的自主控制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上海技物所的兩臺雷射敏感器,實現了從遠距離測量到20公裡的降落距離測量,再到2.4公裡的速度測量,最後到100米的避障懸停,實現了漂亮連貫的接力動作。

據介紹,在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時,已經實現了雷射測距和雷射三維成像,但嫦娥五號需要攜帶更多載荷,因此對雷射器重量的要求比較苛刻。「對有繼承性的儀器,我們主要做的是『減重』和提高可靠性,與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同類產品相比,嫦娥五號的雷射測距敏感器和三維成像敏感器減重30%,但卻新增了雷射測速的功能。」嫦娥五號雷射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主任設計師、上海技物所研究員徐衛明說。

科研人員正在調試相關載荷

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有點像戈壁灘,嫦娥五號在降落過程中還需克服發動機的微震動,這些因素都會引起信號的衰減,給測速帶來了不小的難題。上海技物所研製的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不僅「不辱使命」,還實現了國際上第一次在地外行星軟著陸時,使用雷射都卜勒測速技術進行三個正交方向的速度測量。「這一測速精度達到0.1米/秒,我們只用了6千克的重量資源就完成了三個方向的速度測量。也就是說,著陸器的速度即使發生了0.1米/秒的變化,測速敏感器也能把它分辨出來。測速精度越高,落月也就更穩。」

據介紹,嫦娥五號在懸停避障階段,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開機工作,成功獲取雷射點雲圖像,順利完成障礙物識別,快速平移6米後安全著陸。

[有了光譜信息,就能初步判斷月壤的成分]

12月2日5時06分,上海技物所研製的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順利開機,對月球「挖土」區進行了光譜成像和紅外光譜探測。

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

「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的月球車攜帶過紅外成像光譜儀,其紅外光譜探測範圍到2.4微米,而嫦娥五號的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光譜範圍拓展到了3.2微米,從而具備了探測水化合物的能力。」嫦娥五號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主任設計師、上海技物所研究員何志平說,紅外成像光譜儀不具備自主選擇目標進行探測的能力,只能依靠月球車去調整姿態,而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通過集成一個可轉動搖擺的光學反射鏡,如果看到感興趣的目標,比如礦石,就可指向它,有針對性地進行探測。

何志平介紹,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獲得的科學數據還可以結合未來實驗室對於月面樣品的測試分析,對月球進行深入研究。「由於長期沒有人類活動,嫦娥五號落月區的月面一直是原生態的,對採樣前後的光譜和圖像信息進行比較,這有利於月球演化的科學研究。」

嫦娥五號的採樣點與美國、蘇聯選擇的不一樣,它的月面物質更年輕。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獲得光譜信息後,科學家就能初步判斷月壤的成分。「這就像是野外勘探,如果有了光譜信息,採樣時也就有了可選擇的參考。」何志平說。

嫦娥五號已將採集的月球樣品「打包」,正在「快遞」回地球的路上,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帶著月壤從月球起飛回家,這些上海載荷為「挖土」助力
    除此之外,該所為嫦娥「挖土」研發的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能夠檢測表取採樣區的科學數據,為攜帶回國的月壤做分析比對。都卜勒雷射測速首次「上天」,速度測量精度達0.1米/秒去月球「挖土」,安穩落月是前提,而姿態控制則是安全落月的前提。
  •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這些「土」又如何運回地球?
    嫦娥五號計劃實現自動採集月壤再返回地球,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此次月球之旅有哪些精彩看點?其中,顆粒直徑小於1毫米的部分,是月壤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大部分月壤樣品中佔總重量的90%以上。不管是月巖還是月壤,都採自月球的風化層。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鄭永春介紹,「月壤是從月球固體巖石圈到太陽系空間的過渡帶,包含著相關區域的大量信息。月壤的研究不僅涉及月球本身,而且還包含太陽系空間的物質和能量的重要信息。」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打包"完成!
    採樣和封裝過程中,科技人員在地面實驗室根據探測器傳回數據,仿真採樣區地理模型並全程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著陸器配置的月壤結構探測儀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按計劃開展科學探測,並給予採樣信息支持。
  • 上海「特級技師+90後技師」合力,助嫦娥五號「投遞」月壤
    在38萬千米的高空中,嫦娥五號正在「打包」一份來自月球的「快遞」。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中國即將用自己「訂製」的月壤,開啟新的研究。
  • 上海科研助嫦娥「挖土」心中有數
    經過約19小時月面採樣,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挖土」。此刻,月壤樣本正由嫦娥五號送往地球。在這背後,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製的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和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表現出色,也離不開同濟大學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貢獻。
  • 嫦娥五號落月挖土
    據介紹,嫦娥五號在月面自動採樣的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首先完成的是鑽具鑽取——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之後將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嫦娥五號開啟「挖土」之旅,期待中國分享月壤數據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新社)嫦娥五號或將成為月球「挖土第三人」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樣本,蘊藏著極大的科學價值。科學家通過研究這些月壤物質,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重要信息。
  • 嫦娥五號探測器:「又輕又剛,「挖土」鑽杆費盡心機
    6日12時35分,裝有月壤的嫦娥五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挖土」的關鍵部件——2.5米長的鑽杆及其結構件,是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馬宗義團隊研製的碳化矽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製成。嫦娥五號的輕量化要求、複雜的月壤構成以及月球溫差變化,都對鑽杆的重量、剛度、強度和耐磨性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常規金屬材料無法滿足要求,給鑽杆的研製帶來了極大挑戰。究竟用什麼材料好呢?
  • 嫦娥五號「挖土」任務完成,準備啟程回家啦
    原標題:嫦娥五號「挖土」任務圓滿完成,準備啟程回家啦摘要: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嫦娥五號月球「挖土」任務順利完成!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採樣和封裝過程中,科技人員在地面實驗室根據探測器傳回數據,仿真採樣區地理模型並全程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揭秘背後技術和關鍵「神器」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重大專項「繞落回」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已完成落月任務,接下來將完成我國首次無人月面取樣返回。這也是繼1976年蘇聯Luna24取回月球樣品後,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 而月面採樣同樣需要很多高難技術,「嫦娥五號」去月球上「挖土」,顯然不是普通挖掘機能幹的事兒。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專家解答↓↓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總共分幾步?嫦娥五號任務是近年來中國航天難度最大的一次航天任務。它在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對月球表面探測基礎上,首次對月球表面月壤和巖石進行自動採樣,首次從月球表面起飛,首次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地方交匯對接,首次帶著月壤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直接返回地球表面。
  • 「嫦娥」月球挖土前,他們造了11年「月壤」
    「嫦娥」月球挖土前,他們造了11年「月壤」本報記者 陳 曦 通訊員 劉曉豔穩了!穩了!當嫦娥五號著陸器穩穩地降落在月球表面,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空間力學團隊師生們的心也終於落了地。「嫦娥」飛月前,在模擬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地面試驗場,團隊圓滿完成了20多種「嫦娥」在月球著陸工況的模擬試驗,以確保著陸器穩穩地踏上月球的土壤。與此同時,空間力學團隊在羽流與月壤相互作用、模擬月貌區、穩定性試驗面、「嫦娥」再返地球大氣層的穩定性和姿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都將為此次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完成保駕護航。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後續,工作人員將會把嫦娥五號返回器空運至北京開艙,月壤的存儲、分析等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從出發奔月到回歸地球共經歷了23天,其中8天完成從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這樣算來,嫦娥五號的「通勤」時間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時間長得多。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的武漢教授揭秘背後故事
    當天下午,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館,為廣大師生揭秘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故事。現場,肖龍教授回憶起嫦娥五號在月球執行「挖土」任務中緊張的一刻,「雖然已經在地面做了很多次實驗,但還是擔心它的鑽頭能否打穿石頭。所以在飛控室裡,科學家們、技術人員都緊張的測算和調整數據任務。」
  • 嫦娥五號曬出「挖土」工作照
    為了「選得準、落得穩」,嫦娥五號採用了「三姐」和「四姐」上應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著陸上升組合體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會懸停一下,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利用高重頻、窄寬脈衝雷射,瞬時對月面實施高精度三維成像,為選擇精確的著陸點提供依據。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了!」  11月24日,隨著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這句頗為形象的話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 「挖土、打包」完成,嫦娥五號準備返回地球了
    在採樣和封裝的過程中,科技人員在地面實驗室根據探測器傳回的數據,對採樣區地理模型進行仿真並全程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國家航天局表示,嫦娥五號著陸器配置的月壤結構探測儀等有效載荷均正常工作,按計劃開展科學探測,並給予採樣信息支持。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離不開這些儀器的「神」助攻
    11月24日4點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同時還肩負著獲取月表形貌、礦物組份探測與研究、月球淺層結構探測等科學探測任務。為完成這些高難度任務,嫦娥五號攜帶了哪些「神器?」小編特梳理了部分核心裝置與儀器,供大家參考。
  • 嫦娥五號要在月球「挖土」多久?:月面工作時間約兩天
    原標題:嫦娥五號要在月球「挖土」多久?:月面工作時間約兩天   中國新聞網11月24日消息,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