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酶類藥物臨床應用引科學家研討
止血藥是臨床必備藥品。我國血漿供應壓力大,止血藥為緩解供血緊張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臨床上使用了極具特色的血凝酶類止血藥,這類藥幾乎應用於所有科室,開創了我國止血藥領域的新天地。數據顯示,目前血凝酶類藥品已佔所有臨床止血藥銷售額半數以上。
不過,血凝酶類藥物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疑問,在2月3日召開的「血凝酶類止血藥物臨床應用研討會」上,藥物專家、臨床專家就血凝酶類藥物的發展情況、臨床應用、基礎研究等進行了討論。
國外棄用 我國能不能用?
值得一提的是,血凝酶類藥物原研地如今沒有應用這類藥。對此,藥企的回覆是「商業原因」。另據參會專家介紹,國內、外因人種差異,白種人血栓發病率較高,所以國外較為關注抗血栓治療,在止血藥應用方面較為局限。這也是原研藥企因商業因素考慮在國外停止銷售的原因之一。
著名藥理學家、首都醫科大學藥學院金有豫教授介紹,蛇毒類血凝酶這類藥最初是瑞士發現並研製出來的,但目前堅持應用的主要是在我國。在這二三十年的臨床應用中,我國製藥企業、科研人員和臨床大夫都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工作,「從原料上,從成分結構,從作用機理,從臨床應用」,多方面的研究都表明類凝血酶藥物組分清楚、作用明確、臨床價值明顯,目前企業對毒蛇種屬來源、毒蛇的養殖、蛇毒的採集、蛇毒的製備、儲存、運輸等全過程都有了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和操作規範、製劑的加工都在嚴格符合國家要求的GMP條件下生產、保證了原料藥的來源可控和質量穩定。
臨床價值仍需深入研究
專家同時表示,目前,血凝酶類止血藥在臨床上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北京醫院藥學部胡欣主任表示,國外最早研究這類藥用的是野生的蛇,他們沒有養殖蛇,與目前藥企成規模、標準化養殖蛇的情形有巨大差別。他認為,目前國內的應用是肯定了這類藥的臨床價值,效益大於風險的,希望企業和科研人員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深入研究血凝酶類止血藥的臨床應用價值和風險。
止血藥類產品用途廣泛,使用科室很多,隨著技術進步和科研條件的改善以及臨床研究認識的進步,儘可能地開展大規模多中心的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來進行上市後的再研究,進一步確證血凝酶的止血效果和藥物經濟學價值。血凝酶類藥物臨床應用中的研究應隨著臨床應用的環境和條件變化深入展開,同時,還應該積極開展大量基礎研究,「把血凝酶類藥物搞的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