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譜的故事(1) 從甚低頻到太赫茲輻射

2021-01-17 愛活網

前言

從電報到5G通訊,實際上是個關於頻譜的故事。100多年來,如何更有效率的利用頻譜,如何在有限頻譜中獲得更高的傳輸率,成為無線通訊領域眾多天才和企業巨頭們持續攻克的目標。電話、電報、電視、網絡、手機等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發明,精確的折射出了人類掌握和使用頻譜的能力。

關於頻譜的利用,不僅充滿了戲劇性,還閃現出了大量奇聞軼事。從517世界電信日到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愛活頻譜的故事連載,將會和大家探究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從電報走向了5G時代。

頻譜是什麼?

頻譜是自然界存在的物理量,無法增加也不會減少,因此顯得極度珍貴。根據國際電信聯盟定義,當人類可以識別使用的電磁波頻率範圍從3kHz~300GHz。為了方便表述,3kHz~300GHz的頻段根據頻率高低被分成了VLH(甚低頻)、LF(低頻)、MF(中頻)、HF(高頻)、VHF(甚高頻)、UHF(超高頻)、EHF(極高頻)和THF(太赫茲輻射)共8個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況下,頻率越高穿透力越差。而頻率越低所能提供的帶寬越小。通訊領域有句老話——」有線的資源是無限的,而無線的資源卻是有限的。」 在特定頻段下,所能實現的傳輸速率也不是無限的,它同樣受到包括信噪比、信道帶寬等客觀物理條件的制約。就像就像城市道路上的車一樣不能想開多快就開多快,還受到道路寬度、其他車輛數量等因素影響。過去的百年間,整個通訊行業都在不斷挑戰極限,希望能在有限的頻譜資源下獲得更高的傳輸率,又或者進一步利用更高頻率的頻譜資源。

甚低頻VLF與低頻LF(3KHz~300KHz ) ——無線應用的開端

和所有的物理量應用一樣,人類在利用無線頻譜上也是從低往高開始的。在國際電信聯盟的定義中,3KHz~300KHz被稱作甚低頻和低頻,這個頻段極強的穿透力,波長動輒數十千米,因此可以輕易覆蓋整個地球範圍,因此最初就被用於航空、航海的導航。眾多民航客機、輪船都通過VLF頻段進行導航和管理,在這個頻段上還有潛艇使用的聲納系統等。

對於科技玩家來說,近年來火熱的電波對時手錶所接受的電波也在此頻段內。各種電波對時手錶宣稱的6局電波,實際上就是對應中國對時電波BPC的68.5KHz頻率、日本對時電波JJY 40KHz/60KHz頻率、北美地區對時電波WWVB 60KHz頻率、歐洲對時電波MSF/DCF77 60KHz、77.5KHz頻率共6個電波對時信號發射局,所以被稱作6局電波。所以,不要以為頻率低就沒有高科技,再低的頻率也是能派大用場的。

中頻MF(300KHz~3MHz )—— 廣播電臺與無線電導航的命脈

如果你經常聽廣播電臺,就一定會發現很多的廣播電臺都會說中波XXX這樣的頻率,這裡所謂的中波,其實就是中頻的意思。在人類成功掌握和使用甚低頻和低頻之後,發現無線電波還能傳輸聲音等信息。於是中頻就成了最初區域電臺的首選頻段。我國規定中波廣播頻段為525-1605KHz,間隔9KHz,所有的中波電臺都必須符合此規定。

除了廣播,中波還用於許多導航系統。如今民航使用的進程導航系統NDB也基於這一頻率區間。

高頻HF(3MHz~30MHz )—— 全球通訊的起點

在無線電廣播領域,把高頻稱之為短波。由於高頻可以通過電離層反射實現超遠距離的傳輸而不需要發射站有極高攻略,所以在高頻區間人類首次實現了覆蓋全球的廣播電臺以及覆蓋全球的通訊電臺。毫不誇張的說,從高頻開始,人類才第一次擁有全球無線電通訊能力。

除了國際電臺等使用高頻,眾多軍事通訊保密通訊也大多使用這個頻段。二戰時期眾多無線電加密和通訊的諜戰故事,都在高頻區間展開。另一方面,ITU(國際電信聯盟)為了感謝無線電愛好者的貢獻,還專門規劃了業餘頻率供無線電愛好者使用而不需要經過相關機構審批和授權。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熟悉的RFID、NFC實際上也工作在這個頻率區間。其中NFC工作在13.56MHz,而RFID還額外使用27.12MHz。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頻段,並非是處於增加傳輸距離考慮,更多的是為了降低接收器和發射器的設計難度和製造成本。

關於高頻,還有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被稱作詭異電臺MDZhB的故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的無線電愛好者都在462.5KHz收聽到了一個神秘電臺。這個電臺在近40年時間裡持續向外界發送單調的「嗡嗡聲」, 在某一天,刺耳的嗡嗡聲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人聲。「U-V-B-7-6」,一個濃重的俄羅斯口音讀出了一系列代碼。停頓了一下之後,嗡嗡聲又響了起來。到了2002年前後,該呼號改為「MDZhB」。時至今日,你依然能通過收音機接收這個神秘電臺,而關於這個電臺的具體用途和到底廣播的是什麼內容的爭論,過去40多年來從未停止。

VHF甚高頻(30MHz-300MHz)——迎接電視時代

從低頻到高頻,我們掌握了在全球範圍內傳輸聲音和信息的方法,接下來,當然是要能實現雙向溝通,最好還能看到畫面。於是VHF甚高頻被開發和利用。在這個頻段內,FM廣播、對講機、BP尋呼機、無繩電話,無線電視紛紛登場,讓普通民眾第一次感受到了無線通訊的魅力,這些產品的普及也深刻的影響了社會發展。

除了普通民眾熟知的廣播、電視,VHF還肩負了國際海事通訊、航空導航、航空地面ATC通訊等。

UHF特高頻(300MHz~3GHz)——數字通訊主幹道

GSM、WCDMA、WiFI、藍牙、GPS,你所知道的絕大部分數字無線通訊技術,都在此區間內。由於該頻段應用非常密集,因此世界各國都採取了授權形式嚴格規範使用。該頻段的國家授權許可很多時候以手機運營商牌照等形式發放。你所知道的LTE Band 1234567,實際上就是該頻譜區間中每個頻段的代號,不同的國家批准使用的頻段不同,所以需要針對每個頻段進行優化和設計。手機數據機一直說的全網通,實際上就是指的對不同頻段、不同網絡制式的支持。

為啥家裡WiFi不用許可?因為各國在該頻段內還定義了非授權頻段——只要設備功率不超過法定規範,使用2.4GHz頻段無需國家許可。現在你知道為啥WiFi、藍牙等都喜歡扎堆2.4GHz了吧?有意思的是,微波爐也工作在2450MHz,所以也是一個非授權頻段設備——在所有微波爐說明書上都有關於無線電幹擾的說明,大致意思是不要將微波爐和WIFi路由器、電視等設備放在一起,否則可能會有幹擾。

SHF超高頻(3GHz~30GHz)—— 高速傳輸標配

大量的無線通訊工作在UHF頻段導致了整個頻段非常擁擠,因此要進一步提升傳輸速率,除了在調製方法和編碼上獲得突破之外,就只用採用更高的頻段才行。從802.11n開始5GHz非授權頻段就被用來實現千兆以上的WiFi速度。到了802.11ac,5GHz下更是可以實現1700Mbps的傳輸速度以及MU-MIMO功能,大幅提升WiFI的傳輸速度和承載能力。由於5GHz非授權頻段帶寬很大,因此在4G LTE演進中,高通還提出了授權輔助接入技術(LAA),讓4G、5G網絡也能藉助非授權頻段進一步提升傳輸率和承載能力。

至於廣為人知的5G通訊標準,除了5G工作在原有LTE網絡2.4GHz頻段之前,還加入28GHz mmWave毫米波子集,以確保5G時代所制定的超高速傳輸率能得以實現。最先宣布量產的高通X50 Modem就能在28GHz頻段下實現5Gbps的下載速度,這個速度幾乎是現階段LTE網絡的10倍!

EHF極高頻(30~300GHz )—— 無線新徵途

在下一代WiFi標準802.11ad中直接選用了60GHz頻段從而實現最大7Gbps的傳輸率——不要以為802.11ad距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在高通驍龍835的基帶中已經加入了對802.11ad標準的支持。首款支持802.11ad標準的家用路由器Netgear Nighthawk AD7200,也已經上市了許久。

在802.11ad問世之前,Wireless HDMI標準通過60GHz頻段實現了HDMI信號10米內的無線傳輸,而曾經熱門技術Wireless USB所使用的UWB(超寬帶)也同樣在極高頻下。儘管極高頻有眾多的限制,但絕對是無線通訊的又一個徵途。要想實現超過10Gbps的無線通訊,就一定要充分掌握和利用EHF極高頻。

THF太赫茲輻射(300GHz~3THz )—— 下一片天空

太赫茲輻射的波長為0.3~3THz (1THz=10^12Hz),上接EHF,下接紅外線。該頻段的電磁波已經具有了光波的種種特性,以至於THF可以像射線一樣對物體進行掃描,雖然成像質量不如X射線,但是它對於物體並沒有放射性作用。

THF頻段與之前其他頻段截然不同的特性,讓THF被應用在了成像、安全方面。反倒是在通訊上並沒有太多的突破。在美國本土機場使用的全身掃描儀,就基於太赫茲輻射原理。

結語

從莫爾斯代碼到5G通訊,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徵服更高頻段,以獲得更大帶寬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眾多難關被相繼克服,大量的頻譜被成功開發利用,最終實現了今天的便利生活。

縱觀整個頻譜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每次人類學會利用一個新波段,都會深刻的改變當時的生活和社會結構。在我們有生之年,人類能否掌握利用THF頻段進行通訊?引力波是否會讓電磁波走入歷史?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從甚低頻到太赫茲,細數無線電頻譜的前世今生
    為了方便表述,3kHz~300GHz的頻段根據頻率高低被分成了VLH(甚低頻)、LF(低頻)、MF(中頻)、HF(高頻)、VHF(甚高頻)、UHF(超高頻)、EHF(極高頻)和THF(太赫茲輻射)共8個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情況下,頻率越高穿透力越差。而頻率越低所能提供的帶寬越小。
  • 業餘無線電甚低頻橫渡大西洋創下新的記錄
    甚低頻(VLF)愛好者喬·克雷格(Joe Craig)報導說,DK7FC的史蒂芬·謝弗(Stefan Schaefer)以8.271千赫的頻率複製了他從紐芬蘭傳來的50個字符的信息,輻射功率為10毫瓦。「這是業餘跨大西洋VLF的新紀錄,」克雷格告訴ARRL。
  • 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原理分析_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的應用
    太赫茲輻射(THz輻射,1THz=1012Hz)在電磁波譜上位於微波和紅外之間,屬於遠紅外波段,如圖1所示。現在,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所發展的100GHz到3THz之間的線性光譜學,為物質探測提供了巨大的靈活性。近十幾年來,由於超快雷射技術的迅速發展,這為太赫茲脈衝的產生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激發光源,使太赫茲輻射的產生和應用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 太赫茲技術及其應用詳解
    太赫茲研究主要集中在0.1-10 THz 頻段。 這是一個覆蓋很廣泛並且很特殊的一個頻譜區域。起初, 這一頻段被稱為「THz Gap (太赫茲鴻溝)」,原因是這一頻段夾在兩個發展相對成熟的頻,即電子學頻譜和光學頻譜之間。 其低頻段與電子學領域的毫米波頻段有重疊, 高頻段與光學領域的遠紅外頻段(波長0.03-1.0 mm) 有重疊。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除了高功率外,許多前沿太赫茲應用(例如太赫茲相干調控物質、太赫茲粒子加速器等)還需要太赫茲輻射的頻譜、偏振等性質可調控。如何獲得更高功率且可調諧的太赫茲光源是太赫茲領域的巨大挑戰之一。Lett. 114, 255001 (2015)]和高能電子相干渡越輻射[Phys. Rev. Lett. 116, 205003 (2016)]兩類機制,創造了太赫茲脈衝能量的世界紀錄[PNAS 116, 3994 (2019)]。最近,該團隊對太赫茲產生機制和物理過程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不僅將太赫茲輻射峰值功率提高到了太瓦(1012W)量級,而且頻譜可調。
  • 上海交大團隊研究強雷射驅動的寬帶強太赫茲輻射的偏振態控制獲進展
    太赫茲波是頻率介於微波與紅外之間的電磁輻射,大量有機大分子的振動和轉動能級都落在這一範圍,這預示著太赫茲輻射在生物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產生頻譜、偏振、功率等參數可調的太赫茲輻射是實現其廣泛應用的前提,也是過去10多年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課題。
  • 電磁波的頻譜(一)--概述
    所以在國外,不少人將頻譜看作大自然中的一項資源,提出頻譜的利用問題。一、頻譜利用問題  所謂頻譜利用問題包含兩方面的問題。即:(1)頻譜的分配。即將頻率根據不同的業務加以分配,以避免頻率使用方面的混亂;(2)頻譜的節約。  從頻譜利用的觀點來看,由於總的頻譜範圍是有限的,每個電臺所佔的頻譜應力求減少,以便容納更多的電臺和減少幹擾。
  •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大多數分子的分子振動和轉動頻率都處在太赫茲頻段,因此利用太赫茲波與分子共振,可以有效識別不同的物質組成和含量,太赫茲波在危險品探測、物質識別、醫學檢測等領域具有一定應用潛力。 (4)光子能量低,生物兼容性好。1THz 電磁波的光子能量為4.14meV,遠低於可見光、紫外光,是X 射線的數百萬分之一,不會產生電離輻射。低功率太赫茲波可直接照射生物組織而不產生傷害。
  • 太赫茲不要太神奇
    太赫茲的意思大概就是用電磁波這種物理醫療手段太神奇吧。後在網上查知,太赫茲波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才被正式命名的,在此以前科學家們將統稱為遠紅外射線。太赫茲波是指頻率在0.1THz到10THz範圍的電磁波,波長大概在0.03到3mm範圍,介於微波與紅外之間。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中國科學院院士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太赫茲指的是電磁頻譜上頻率為0.1~10THz的輻射,波長範圍為0.03~3mm,介於無線電波和光波之間」。姚建銓院士表示,太赫茲波具有穿透性強、使用安全性高、定向性好、帶寬高等技術特性,由於太赫茲釋放的能量很小,不會在人體產生有害的光致電離。所以,相比X射線,太赫茲是一種更安全的安檢技術。
  • 噪聲控制與聲舒適--低頻,噪聲控制的重點
    而照射噪聲處與聲源的距離越大,途中的障礙、阻擋越多,聲源的發射聲最終到目標處的低頻成分越突出。這種幹擾,經常會讓人感到特別難受。以A計權的數值來評價,可能使問題變得更不清楚。現有規範和規則,聲級、隔聲和吸聲都是只規定到125Hz或100Hz,有些甚至只對於500Hz以上,才做出嚴格的評價。對於隔聲或吸聲構件,儘管可以做出簡便的單值評價,但在實際使用中降噪效果往往與使用者的預期甚遠。
  • 8款電磁爐對比測評:志高、小米輻射較高,低頻輻射有危害嗎?
    冬天到了,大家熱衷的無非是圍在電磁爐前吃一頓熱乎乎的火鍋。然而,「電磁爐輻射會致癌」、「電磁爐會影響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孕婦和孩童不能使用電磁爐」等傳言甚囂塵上,大家忐忑不安。尤其連央視新聞都曾發出警告,距離過近,電磁爐輻射值飆升10倍。
  • 太赫茲波——令人矚目的未來戰爭新寵
    太赫茲波,泛指頻率位於紅外線和微波之間的電磁波,處於宏觀電子學向微觀光子學的過渡階段。 由於處於交叉過渡區,太赫茲波既不完全適用光學理論來處理,也不完全適用微波理論來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太赫茲波的認識非常有限,形成了「太赫茲空白」。
  • 《太赫茲空間輻射頻率測量儀器校準規範》徵求意見
    3月17日,全國光學計量技術委員會發布了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負責起草的《太赫茲空間輻射頻率測量儀器校準規範》徵求意見稿,並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太赫茲位於光學的遠紅外波段,在電磁波譜上介於紅外和微波之間,是連接電子學和光子學的橋梁。
  • 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最近的實驗已經證明了,與掃描的方法相比,計算鬼成像技術(Walsh-Hadamard編碼)可以將圖像SNR提高N^1/2倍(N是數字圖像的像素個數)。在鬼成像方案中,被空間編碼的太赫茲圖像在近場與目標發生關聯作用,隨後其總強度(場強度或光強度)被遠場的單像素探測器探測,通過對探測到的一系列強度信號進行關聯計算,最終可重構出目標的太赫茲超分辨圖像。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全光碟機動「微型波蕩器」,產生強太赫茲輻射
    太赫茲波在公眾間的曝光率遠不如人們通訊用的無線電波,生活中用的微波,醫療中用的X射線,以及讓眼睛分辨世界的可見光。但太赫茲輻射一經發現,便被國際研究學者譽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太赫茲輻射能夠有效克服其他波段在成像、醫療、通訊等應用領域存在的一些短板,具有現有技術無法替代的一些優點。
  • 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取得七年來「防寒」能力的最大提升
    太赫茲(THz)輻射就像一個寶箱,一直以來未被人類完全打開。太赫茲輻射是位於紅外和微波區域之間的電磁頻譜,具有一系列理想的特性,其應用非常值得期待。太赫茲輻射為獲得分子和固體的獨特光譜信息打開了一扇「窗戶」,它可以穿透紡織物和生物組織等非導電材料,同時不會發生電離,因此不會對被研究物體造成損傷。
  • 弧形(擺角)音圈電機助力提升太赫茲安防系統檢查精度和效率
    弧形(擺角)音圈電機助力提升太赫茲安防系統檢查精度和效率今年1月,新冠病毒疫情在國內爆發。很快,同方威視就意識到了在公共運輸工具上防疫的重要性,1月下旬在北京市科委的協調下,與清華大學合作研髮帶測溫功能的太赫茲人體安檢儀,用於在公共場合進行安檢的同時,實現對人體溫度的監測,以達到檢疫的目的。
  • 電磁幹擾在電磁波頻譜中的劃分介紹
    如果按最常見的幹擾的頻譜來劃分,則可粗略分為以下幾個頻段: 1. 工頻幹擾:頻率50~60Hz左右,主要是輸、配電系統以及電力牽引系統所產生的電磁場輻射; 2. 甚低頻幹擾:30KHz以下的幹擾輻射、雷電、核爆炸以及地震所產生的電磁脈衝,其能量主要分布在這一頻段; 3. 長波信號幹擾:頻率範圍10KHz~300KHz。
  • 智能太赫茲器件:可光控的超材料透明效應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20, 18(9): 092402太赫茲(THz)波為介於微波與紅外光之間、頻率位於 0.1 THz 到 10 THz 之間的電磁波,具有穿透性強和大帶寬等特點。開發調製範圍大、速度快的太赫茲元器件對促進太赫茲技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