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國經典的「洋教授」

2021-01-21 人民網

  安樂哲在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頒獎典禮上發言。

  安樂哲在接受本報採訪。
  裴 丕攝

  安樂哲在維也納國家圖書館演講。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大家好!」眼前這位高高大大的外國教授向臺下深鞠一躬,熟練地說出了這句「中國味」十足的開場白。顯然,他熟稔中國的問候禮節。

  這位被中國學者評價為「春風和悅,有謙謙君子之風」的洋教授,正是曾翻譯過《論語》《孫子兵法》等中國傳統經典,曾榮獲世界儒學大會「孔子文化獎」的美籍漢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看望了部分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習近平親切地問安樂哲來自哪所大學、來中國多長時間、是否適應這裡的生活,並希望他更多向國外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安樂哲如何理解中國儒家文化?在他向西方翻譯和介紹中國儒家經典時,又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來過中國的次數多得自己也「記不清」了的安樂哲反覆強調,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是他一生的志向。       

  在香港「偶遇」孔子

  「如果問我對中國文化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我會說是『家』。」5月9日,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一場名為「儒家角色倫理」的講座上,安樂哲向大家分享著自己對中國儒學的見解,「因為『家』就是人彼此需要,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的講述不時引用《論語》《孟子》等經典原文,也夾雜著大量英語單詞來表達更準確的意思。濃濃外國口音,掩蓋不了這位西方儒學大家的真知灼見。

  人的一生充滿了各種巧合,中國人的說法叫「緣分」。安樂哲與中國哲學的緣份,要上溯到52年前。

  在1966年夏天的一個悶熱、潮溼的傍晚,19歲的安樂哲作為加州雷德蘭斯大學文理學院的交換生,隻身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他依然記得在中國的第一個夜晚,當他從旅館向窗外眺望時,外面的一切是那樣陌生而新奇。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開始了一個無法逆轉的轉折」。

  入學後不久,室友送給他一本英文版《四書》。這是安樂哲第一次聽說孔子,他一下子就迷上了。若干年後,回憶起這一充滿意義的時刻,安樂哲笑著告訴筆者:「這是我決定畢生研究中國哲學的開始。」

  後來,他師從哲學家勞思光學習《孟子》。這位長他20歲的學者一襲長袍,清癯矍鑠。老師身上中國傳統士人的氣度與獻身哲學的熱情,讓他深深嘆服。

  「如果說我從課堂上和書本中學到了一點中國哲學,那麼我從周圍人身上學到的要多得多。」安樂哲告訴筆者,剛到香港時,他對中國人之間與西方完全迥異的相處方式非常感興趣,彼此關愛的人情關係讓他見證了中國哲學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模樣,「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活的傳統。」他深情地說。

  第二年夏天,安樂哲啟程回國。走時,手裡捧著一本劉殿爵先生翻譯的《道德經》。他的學術理想逐漸變得清晰且堅定,那就是專注於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

  巧合的是,幾年後他成功拜入劉殿爵門下,成為一名哲學博士。劉殿爵是倫敦大學首位華人中文講座教授,他翻譯的《道德經》在全世界廣受歡迎。

  回憶起劉先生的教誨,安樂哲至今感慨萬分。「第一天上課時,他就劈頭問我:『《淮南子》你讀過幾遍?』我支吾地回答:讀過吧。他面帶慍色地說道:『僅此而已嗎?』」

  劉先生主張閱讀原始文獻,對脫離原文的浮泛討論心存反感,這對安樂哲思考如何研究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跟著劉殿爵紮實地研習,多年後,安樂哲在夏威夷大學當老師,劉殿爵轉去香港大學任教,兩人仍在暑假的幾個月裡,蹲在劉先生的書房中,一遍遍研讀《淮南子》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年香港同學張敏儀從《論語》中挑出這一句,給他取了個中文名字:安樂哲,既諧音他的英文名字,更代表著哲學即是快樂的意思。沒想到,這成了他餘生的寫照。

  翻譯中國的全新嘗試

  碧海、藍天、椰林……這是遠離美國大陸的夏威夷群島,擁有四季如春的熱帶海洋氣候與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

  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在美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專門設有中國哲學、日本哲學、印度哲學等專業。而在歐美,大多數哲學系並不開設這些課程。1978年取得古代中國哲學經典的博士學位後,安樂哲在這裡開啟了他的中國哲學教學和研究生涯。

  從雷德蘭斯大學文理學院的本科開始,到取得博士學位和教職,安樂哲總共花了13 年、輾轉了5所學校。「因為那時整個西方世界找不到教中國哲學的地方。」為了修夠學分,他只能來往於中國臺灣、日本、英國各地大學,分別選修中文、哲學等課程。

  安樂哲記得,1978年前後他在加拿大陪妻子去診所看病時,醫生隨口問他是做什麼研究的。當聽說他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時,醫生「驚奇地笑出了眼淚」。這件事情給了安樂哲很大的刺激,作為哲學研究者,他深知哲學家的本職工作之一,就是認識人類經驗的共同特徵,在儘可能廣闊的背景上研究問題。「如果西方哲學將其他哲學傳統排斥在外,那麼它作為一門學科就沒有盡到學術責任。」安樂哲篤定地說。於是,在此後的學術生涯中,他越來越致力於改變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中這種頑固的偏見。

  了解的第一步,是突破語言障礙。安樂哲深知,西方學術界對中國哲學存在著極大的誤讀,諸如《論語》《孟子》《道德經》等著作,最初是由傳教士等翻譯並解釋的,「其中包含著歐洲基督教文化的臆斷。」

  「比如說『義』這個字,傳統譯法是righteousness,這是《聖經》中用語,意思是『秉承上帝的意志行動』。但在中國文化中沒有『上帝』概念,這明顯就是牽強附會。」在安樂哲看來,翻譯的原則就是要表達事物的本質。「因此,我把『義』翻譯成appropriateness,『合適』的意思。因為《中庸》裡講:『義者,宜也。』」事實上,安樂哲對這個譯法也不甚滿意,仍在想辦法改進,「但至少離漢語『義』字的意思更接近一些了。」

  在這樣的較真勁兒下,安樂哲一點點推進他的重譯經典工程。1993年到2009年間,他逐年與合作者翻譯了包括《孫子兵法》《論語》《中庸》《道德經》《淮南子》在內的中國哲學經典。他的《通過孔子而思》《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等著作,著力糾正西方學界「中國沒有哲學」的偏見,助力中西哲學平等對話。

  2013年9月27日,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孔子故裡山東省曲阜市舉行。大會授予安樂哲「孔子文化獎」,稱讚其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闡釋者」。

  「大家都爭著想了解中國」

  北京大學西門外的一家飯店,專賣皮薄餡兒大的餃子,安樂哲笑著說自己每周都要去吃兩回。

  2016年從夏威夷大學退休後,他來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同時,作為山東省首批「儒學大家」,他也在曲阜中國孔子研究院任職。

  「我快70歲了,留在夏威夷很好,可在中國我覺得很精彩。」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對學術的不懈追求,安樂哲離開了夏威夷面朝大海的別墅,來到中國開啟新的生活。

  距離1985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已經過去30多年。當時,他偕妻子一路開車往返上海與北京之間,期間,他還專門去了安徽尋訪《淮南子》的源頭,當他向當地贈送他所翻譯的《淮南子》時,受到了歡迎,並受邀參觀博物館。從那以後,安樂哲不時來中國參加學術活動,每一次,這裡發生的變化都讓他驚呼「太快了!」「我和幾個朋友開玩笑說,仿佛去年大家都還騎自行車,現在全開上汽車了。」

  隨著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哲學研究也漸漸進入西方主流視野。「現在大家都爭著想了解中國。」回憶起40年前在夏威夷大學時的情形,安樂哲感慨:「那個時候,我們學中國哲學的,包括我的學生們,要找一個合適的工作非常難。」現在,他每年給學生們寫推薦信,往往有十幾個非西方哲學的崗位需要人,「這是相當大的改變。」

  就安樂哲自己來說,他依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竹簡本底本翻譯的《孫子兵法》在西方廣受歡迎。

  「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製造出的競爭、分裂,不斷激化當今世界的許多矛盾。」安樂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東方。」

  在2017年出版的新書《儒家角色倫理學》中,安樂哲專門闡述了基於家庭關係的中國傳統社會組成方式。在他看來,中國社會的起點是「孝」字。「『孝』的古文,上面像是一個老者的頭,像愛因斯坦蓬著鬍子。」安樂哲風趣地這樣解讀古文的「孝」字寫法,「下面是一個『子』,用來替代老人的拐杖。」這其中蘊含了情感的傳承,是人類社會和諧的源頭。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社會、國家,包含著對關係與情感的珍重。

  這種強調合作而非競爭,以鄰為友而非以鄰為敵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在安樂哲看來,也是解決當前全球困境的重要資源。他特別贊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這是人類應有的目標。我們應該彼此負責、彼此依靠。」

  4月底,安樂哲第一次來到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杭州太美了,是中國的『夏威夷』。」安樂哲微笑著,眼角皺紋裡藏不住深情。

  或許除了美景外,更吸引他的是中國的文化氛圍,那樣和諧、包容,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責編:王欲然、楊牧)

相關焦點

  • 安樂哲:翻譯中國經典的「洋教授」
    眼前這位高高大大的外國教授向臺下深鞠一躬,熟練地說出了這句「中國味」十足的開場白。顯然,他熟稔中國的問候禮節。 這位被中國學者評價為「春風和悅,有謙謙君子之風」的洋教授,正是曾翻譯過《論語》《孫子兵法》等中國傳統經典,曾榮獲世界儒學大會「孔子文化獎」的美籍漢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
  • 北大教授許淵衝獲頒「北極光」翻譯獎
    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22日在京舉行頒獎儀式,代表國際翻譯家聯盟授予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國際翻譯界文學翻譯領域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 中國人大記者會應停止英文翻譯
    但掃興的是有一半時間用於英文翻譯。沒有看完,就關掉了電視。整理一下思路,得出中國人大記者會應停止英文翻譯的結論。全國人大會議,不管開好開壞,那畢竟是中國人討論中國人的國家大事,千頭萬緒,問題多多。開個記者會,通過新聞媒體讓中國老百姓了解一下大家關心問題的情況,實屬很自然的事。有好事的外國記者願來聽聽中國的近況,那也未嘗不可,中國已經開放了嘛。
  • 面對面丨「化學魔法師」洋教授戴偉的中國科普之路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受邀參加,他是發言的7名科學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科學家代表。因為80年代好像中國什麼都沒有,你去餐廳沒有菜,你去商店沒有貨,你去賓館沒有房間,但是通過這幾十年改革開放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從什麼都沒有好像變成什麼都有。日新月異的中國釋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吸引著戴偉每年都到中國參觀訪問,1994年,戴偉結識了北京化工大學應用化學系的段雪教授,並開始進行合作研究。1996年,北京化工大學正式邀請戴偉到中國來工作。
  • 六旬「洋教授」直播化學實驗走紅 展示多種神奇現象
    最近,一位「洋教授」憑著直播化學實驗迅速走紅網絡,並吸引了超過200萬的粉絲觀看。視頻中,這位「洋教授」穿梭在瓶瓶罐罐的化學藥品和各式各樣的化學器材之間,製作出了「大象牙膏」「穿雲箭」「騰雲駕霧」等多種神奇現象,單條視頻最高點擊量超過1500萬。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位走紅的「洋教授」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戴偉博士。
  • 為愛來中國,洋教授用「生物醫生」拯救廢礦山
    )  9月30日下午,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7名專家中,就有中山大學全職教授、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致力研究植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的奧斯丁·巴特瑟·史德海林(Christian Balthasar Staehelin)。  14年前,瑞士人奧斯丁·巴特瑟·史德海林和他的中國夫人謝致平一起,遠渡重洋來到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帶來國際前沿的生物固氮技術。
  • 聶榮臻主抓的這所「吊兒大學」由洋教授主講,抗戰硝煙中教微積分
    燕京大學你們一時回不去了,晉察冀邊區有你們的用武之地,中國抗戰需要你們這些大教授的幫助和支持。」班威廉夫婦後來在《新西行漫記》中描述了當時情景:「眼前的這許多長官也很像當時我們學校裡的許多同事,絕對不是日本人口中所稱的一群『土匪』。聶將軍給我們的印象,也是近乎大學校長那種優雅的風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位遊擊隊戰術戰略家的模樣。」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洋小微」的中國信心
    進博會,不僅是行業龍頭的舞臺,更是全球量大面廣的「洋小微」們在中國的超級舞臺。  「洋小微」的中國信心,首先因為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優秀答卷。在進博會上,記者聽到「洋小微」們提及最多的詞,就是「信心」和「希望」。一家波蘭小眾護膚品參展方說,產品原本專供歐洲高級美容院,不料疫情下美容院大量關停。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撰稿丨孫佳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舉行。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2019年11月9日,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河南大學郭尚興教授榮獲由中國譯協授予的"資深翻譯家"稱號。郭尚興,河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名師、國務院僑辦"文化大講壇"主講人,中國譯協理事、中國英漢與比較學會理事及中華典籍外譯分會副會長、河南譯協常務理事。
  • 坡島小鮮肉向洋自曝已經脫單,大談自己的第一次......
    那向洋怎麼會想要進軍華語市場呢?雖然,向洋在2016年參加完《中國新歌聲》後才被大眾所熟知,其實,他已經出道有12年了,只不過他唱的大多都是英文歌。而2016年的《中國新歌聲》給了他一個契機,他順勢抓住這次機會,進軍華語市場。說完八卦,萬事通就帶大家來看一下向洋的這首華語新歌——《愛超給電》,首先奉上這首歌的MV。
  • 誰都可以翻譯,誰都不會翻譯
    萊茵絮語□顧 彬[德國]中國原來有過偉大的譯者,現在還有嗎?如果沒有的話,原因是什麼?我不光是學者、詩人、作家。從我出版書的數量來看,我好像首先是一個翻譯家。不過,我們都知道,會外語的教授們一般來說不翻譯,特別是在中國他們不搞翻譯。
  • 洋中藥三分天下有其一 中國中藥面臨種質資源危機
    中國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事件頻發,外國則藉助質量優勢開始大舉進軍中國中藥材市場。據悉,洋中藥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達1/3,其必將加劇中藥種質資源危機和中藥資源研發利用的國際競爭。  隨著傳統天然藥物和植物藥的地位日益提高,國外醫藥學者與製造商紛紛致力於從植物藥中尋找新藥線索。
  • 重慶大學教授李永毅用一生做「翻譯」 7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斬獲...
    中國日報網記者提問來自全國的主流網絡媒體記者不僅走進重大校園參觀校史館、深空探測中心、虎溪雲湖、電鏡中心等,還就重慶大學辦學特色、校園文化、新工科建設、文科突破等話題進行深入採訪。採訪中,採訪團成員們對重慶大學教授李永毅用一生做「翻譯」,7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斬獲魯迅文學翻譯獎的事跡深感敬佩。
  • 洋紫荊,香港的洋紫荊
    雖說人們這麼叫,但植物學上的叫法應該是洋紫荊,或者說是紅花羊蹄甲Bauhinia × blakeana。紫荊花則另有一種,別稱滿條紅。這幾種植物的命名簡直亂七八糟,不得不放上拉丁學名。洋紫荊是上上個世紀一個神父發現的,花紅色的,但沒發現果實,神父非常喜愛,於是便開始培育。二十多年後,洋紫荊被判定為新物種。
  • ​美物理學家為中國量子計算機寫了首詩,中國科學家的翻譯絕了!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問世。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a light-based prototype quantum computer which manipulated 76 photons to do calculations) 。科學家們根據中國古代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將計算機命名為「九章」。
  • 美物理學家為中國量子計算機寫了首詩,中國科學家的翻譯絕了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許多成就,其中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是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問世。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a light-based prototype quantum computer which manipulated 76 photons to do calculations) 。科學家們根據中國古代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將計算機命名為「九章」。
  • 廈大外文學院教授劉凱芳辭世 翻譯《午夜之子》大受歡迎
    ■ 著名翻譯家、廈大教授劉凱芳近日在廈門辭世,享年75歲  ■ 《午夜之子》堪稱媲美《百年孤獨》,譯作擱置13年出版後大受歡迎耗費心力地完成譯作使得這位原本默默無聞的大學教授的離去,在翻譯界、文學界、出版界掀起波瀾——不少人準備邀請劉凱芳出席年度好書的頒獎典禮,不料等到的卻是他辭世的消息。  劉凱芳的女兒劉惠人前日接受採訪,似乎還處在父親猝然離世的錯愕中。2日下午,父女倆在劉惠人家裡,就《午夜之子》在2015年度好書榜單上排名,進行了小討論。劉凱芳還告訴女兒,他還翻譯了魯西迪的其他書,譯稿就藏在家裡呢。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評委會在頒獎詞中說,「我們所處的國際化環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許淵衝教授一直致力於為使用漢語、英語和法語的人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他將大量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和法文,並將一些重要著作從英、法文翻譯成中文」。  評委會表示,許淵衝的英、法文譯著以及他的英譯中、法譯中著作「有可能影響到的潛在讀者數量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