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23點54分左右,正式迎來夏至節氣,預示著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就要到來。而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它本身也是非常熱的一天,所以很多人會誤將夏至認為是入伏的開始,但真的不是這樣的,這一點和冬至即正式進入「數九天」有些區別。
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夏至並不是入伏,但夏至之後天氣一天熱過一天卻是肯定的,按照老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往往頭伏是會在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到來。
(1)2019年入伏會是哪一天呢?
我國古人發明24節氣,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依據的,古人計算時間的規律是按照「天幹地支」的規律來算的,天幹是10個日子,分別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而地支是按照12生肖的規律排列的,天幹地支相互作用循環。這裡重點說天幹,按照古代「幹支紀日法」的規律,每10天循環一輪「天幹」,庚日發生在天幹的7個日子,而一輪天幹循環下來是10天。
稍微查看了一下老黃曆,發現2019年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恰好在2019年6月22日,這一天是庚寅日;按照規律計算,夏至後第二個庚日就發生在2019年7月2日,這一天是庚子日;第三個庚日剛好在2019年7月12日,這一天是庚戌日。
我國曆書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入伏的日子,由此可以得出2019年夏至後的頭伏天發生在2019年7月12日。
(2)2019年的伏天總共有多少天?
我們都知道,一年中最熱的天氣就是「三伏天」,三伏天又分為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而伏天的計算也是古人根據千百年的氣候觀察總結出來的,往往初伏天是10個日子,末伏天也是10個日子,問題就出在中伏天,中伏天又受到夏至到立秋之間庚日多少的影響,所以中伏天數每年都不太一樣。
其實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知道一個天幹是10天一循環,但一年只有365天(有時是366天),顯然不能被10整除,那麼多餘出來的庚日就會發生變化,因此在陽曆上夏至和立秋的日期是基本不變的,而農曆上就多有變化了。
至於中伏天數的計算,一般是按照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來算的。
比如今年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7月12日,初伏就是7月12日到7月21日這10個日子,也就是初伏通常為夏至後第3個庚日到第4個庚日之間的日子;
而末伏一般也是比較固定的,通常發生在立秋後第1個庚日到第2個庚日之間,2019年立秋的日子是8月8日,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8月11日,也就意味著今年的末伏是8月11日到8月20日之間這10天;
也就意味著今年的中伏天是7月22日到8月10日這20天。剛好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間是5個庚日,所以中伏天為20天,如果是4個庚日,那麼中伏天也就只有10天。
由此可以得出,2019年入伏之後一共要經歷40天的「三伏天」,方可出伏。
整體來說,今年的伏天比較長,天氣炎熱,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天氣熱容易急躁,切忌不要亂發脾氣,保持良好心態,並且要注意飲食健康。
(文/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