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據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zhishexueshuquan)2月10日刊載的文章,中國科學家和俄、美、意、德等國科學家一起,發現了在極端條件下惰性氣體氦的化合物,改變了現代科學對氦的基本認知。而此項成果的公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該微信號說,科研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才說服審稿人和編輯,將這一成果刊載在今年2月的《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
作為惰性氣體的一員,氦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最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元素。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其他惰性氣體都已經顯示出形成化合物的能力,但氦依然非常穩定。現在這一「化學鐵律」已經被來自南開大學的王慧田、周向鋒團隊及其合作者打破。他們創造出了穩定的氦鈉化合物,這撼動了現代化學的基本認知。
發表在《自然化學》上的論文截圖
我們知道,氦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是六種惰性氣體元素之一,很難與其他元素發生作用。然而,在極端條件下,惰性氣體又可以分為兩類:其中氪、氙、氡相對活躍,而氬、氖、氦則非常冷漠。
此前,研究人員已經找到其他元素與氦進行配對的方法。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什麼能夠穩定存在的物質。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氦與其他元素的範德華力,無需共價鍵或者離子鍵就可以存在。在極低的溫度下,氦確實可以形成範德華力,但極其微弱,無法長久保持。
氦這種堅固的穩定力源於其閉殼層電子組態:其外殼層是完滿的狀態,沒有空間和其他原子通過共用電子進行結合。不過這只是氦在地球表面環境中的情況。
圖a:粉色為鈉,白色為氦;圖b:納和氦呈立方體狀,紅色點為電子;圖c:電子局域函數顯像圖。
作為宇宙中第二豐富的元素,氦在恆星和巨型氣體行星的構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外太空或者地球深處的極端條件下,它可能遵循著不同尋常的規律。如今,研究人員剛剛驗證了這種神奇的現象。
文章共同作者,猶他州立大學亞歷山大·波吉列夫(Alex Boldyrev)教授說:「極高的壓力,比如在地球的核心或者其他巨型星體中,能夠完全改變氦的化學特性。」
研究人員通過「晶體結構預測」模型進行演算發現,在極度的壓力之下,一種穩定的氦鈉化合物能夠形成。然後他們在金剛石壓腔實驗中真的創造出了前所未見的化合物:Na2He。實驗可以為氦和鈉原子提供相當於110萬倍地球大氣壓的條件。
這一結果太出人意料,因此發表的時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研究人員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說服審稿人和編輯。
基於這些結果,研究團隊預測,如果壓力達到他們實驗水平的一千萬倍,那麼鈉將可以很容易地和氦氣反應生成穩定的Na2He。更為奇妙的是,這種化合物的構成並不需要任何化學鍵。
南開大學王慧田教授是本次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據他介紹:「所發現的化合物非常奇特:氦原子通常不會形成任何化學鍵,而新物質的存在從根本上改變了鈉原子間的化學相互作用,迫使電子集中在該結構的立方空間內,同時具有絕緣能力。」
開展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義大利和德國五個國家。參與此項研究的中方科學家來自中國的南開大學、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