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參與首次發現氦化合物科研 改寫化學常識

2020-12-05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綜合】據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zhishexueshuquan)2月10日刊載的文章,中國科學家和俄、美、意、德等國科學家一起,發現了在極端條件下惰性氣體氦的化合物,改變了現代科學對氦的基本認知。而此項成果的公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該微信號說,科研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才說服審稿人和編輯,將這一成果刊載在今年2月的《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

作為惰性氣體的一員,氦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最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元素。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其他惰性氣體都已經顯示出形成化合物的能力,但氦依然非常穩定。現在這一「化學鐵律」已經被來自南開大學的王慧田、周向鋒團隊及其合作者打破。他們創造出了穩定的氦鈉化合物,這撼動了現代化學的基本認知。

發表在《自然化學》上的論文截圖

我們知道,氦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是六種惰性氣體元素之一,很難與其他元素發生作用。然而,在極端條件下,惰性氣體又可以分為兩類:其中氪、氙、氡相對活躍,而氬、氖、氦則非常冷漠。

此前,研究人員已經找到其他元素與氦進行配對的方法。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什麼能夠穩定存在的物質。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氦與其他元素的範德華力,無需共價鍵或者離子鍵就可以存在。在極低的溫度下,氦確實可以形成範德華力,但極其微弱,無法長久保持。

氦這種堅固的穩定力源於其閉殼層電子組態:其外殼層是完滿的狀態,沒有空間和其他原子通過共用電子進行結合。不過這只是氦在地球表面環境中的情況。

圖a:粉色為鈉,白色為氦;圖b:納和氦呈立方體狀,紅色點為電子;圖c:電子局域函數顯像圖。

作為宇宙中第二豐富的元素,氦在恆星和巨型氣體行星的構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外太空或者地球深處的極端條件下,它可能遵循著不同尋常的規律。如今,研究人員剛剛驗證了這種神奇的現象。

文章共同作者,猶他州立大學亞歷山大·波吉列夫(Alex Boldyrev)教授說:「極高的壓力,比如在地球的核心或者其他巨型星體中,能夠完全改變氦的化學特性。」

研究人員通過「晶體結構預測」模型進行演算發現,在極度的壓力之下,一種穩定的氦鈉化合物能夠形成。然後他們在金剛石壓腔實驗中真的創造出了前所未見的化合物:Na2He。實驗可以為氦和鈉原子提供相當於110萬倍地球大氣壓的條件。

這一結果太出人意料,因此發表的時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研究人員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說服審稿人和編輯。

基於這些結果,研究團隊預測,如果壓力達到他們實驗水平的一千萬倍,那麼鈉將可以很容易地和氦氣反應生成穩定的Na2He。更為奇妙的是,這種化合物的構成並不需要任何化學鍵。

南開大學王慧田教授是本次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據他介紹:「所發現的化合物非常奇特:氦原子通常不會形成任何化學鍵,而新物質的存在從根本上改變了鈉原子間的化學相互作用,迫使電子集中在該結構的立方空間內,同時具有絕緣能力。」

開展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義大利和德國五個國家。參與此項研究的中方科學家來自中國的南開大學、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

相關焦點

  • 國際研究小組在高壓條件下發現鈉-氦化合物
    由北京高壓科學中心和南開大學參與的國際研究小組在高壓條件下發現了鈉-氦化合物。這一突破性發現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相關結果於2月6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元素周期表上第二個元素He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元素。它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是六種稀有氣體元素之一。
  • 最「懶惰」元素終於「脫單」:中外團隊宣布合成鈉氦化合物
    它們的化學性質很不活潑,一般不與其他元素發生化學反應,在自然狀態下都以單質形態存在。此前,化學家們陸續合成了幾種惰性氣體的化合物,但最難攻克的氦(He)化合物仍處於理論階段。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宣布,包括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的一個國際團隊以113Gpa(1Gpa=1000000千帕,標準大氣壓約為101千帕)的高壓成功迫使He「脫單」,形成在熱力學上穩定的鈉氦化合物Na₂He。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下地幔的氦化合物—FeO2He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氦是宇宙中僅次於氫的第二豐富的元素,但由於其化學惰性不能像氫元素一樣與其他元素反應生成穩定的化合物,因此只有少量的地球形成初期保留下來的原始氦氣存在於大氣中,換句話說,氦元素是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之一。
  • 打破教科書的發現:氦可形成奇異的的化合物
    最近一個新的團隊提出了一種解釋:氦原子無需形成化學鍵就能與其他原子結合,即不需要共用或交換任何電子。氦在該化合物中處於帶正電的鈉離子之間,起到屏障作用,這緩衝了正電荷間的排斥力,從而實現穩定。「團隊提出了一種解釋,我喜歡它,這個模型是可預見的,它解釋了迄今為止所有的觀察結果。」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化學家Artem Oganov說道,同時他也是最初發現該氦化合物團隊的負責人。
  • 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存在大量氦氣。因為氦是惰性氣體元素,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冰巨星的地幔中是不存在氦元素的。  團隊通過計算模擬得到了氨-氦在0~300GPa和0~5000K溫壓條件下的相圖,結果顯示,氨和氦在9GPa壓力下就能形成穩定的(NH3)2He化合物,在9GPa~300GPa的壓力範圍內可以形成四種穩定的氨-氦化合物。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2017-03-0112:05: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我國學者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大量存在氦
    【 我國學者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大量存在氦】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
  • 日將命名113號元素 系亞洲學者首次發現元素
    人民網東京1月5日電(趙松)國際權威組織日前正式認定113號元素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發現,並賦予其對該元素進行命名的權利。113號元素是第一種由亞洲學者發現的元素,這一成果打破了元素周期表被歐美俄等國「包攬」的局面。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讓化學與公眾生活「零距離」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科,化學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化學究竟給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腳步,學習化學常識、發現身邊的化學、從生活中去了解化學給人類帶來的改變。專業團隊助力高質量科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立於2000年。
  • 【安徽科技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讓化學與公眾...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科,化學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化學究竟給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腳步,學習化學常識、發現身邊的化學、從生活中去了解化學給人類帶來的改變。專業團隊助力高質量科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立於2000年。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
  • 中國學者發現較大「熱縮冷脹」效應
    我學者發現較大「熱縮冷脹」效應科技日報合肥7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祝成功的科研團隊,藉助該院強磁場中心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變溫X射線衍射儀,對磁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和熱力學性質進行研究,發現了該體系中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予發現引力波學者,港中大參與研究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予發現引力波學者,港中大參與研究 新華網香港10月4日消息,3名美國科學家因在發現引力波上的貢獻而奪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發現氦化合物!氦化合物!徹底顛覆人類「化學觀」
    發現氦化物猶他州立大學的科研團隊使用「晶體結構預測」計算機模型,以此觀察氦在極端壓力下如何反應。他們將氦和鈉暴露於比地球大氣壓高110萬倍的壓力條件下,新的化合物Na2He誕生了!這種新化合物的生成,不僅打破了氦的惰性形象,就連原子間的鍵合方式也與傳統化學鍵不同:由鈉原子和氦原子交替形成的立方晶繫結構中,兩種原子之間並不是通過化學鍵結合在一起。
  • 國際團隊的這個發現改寫化學常識,花兩年才說服期刊發表
    而此項成果的公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科研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才說服審稿人和編輯,將這一成果刊載在今年2月的《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作為惰性氣體的一員,氦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最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元素。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其他惰性氣體都已經顯示出形成化合物的能力,但氦依然非常穩定。現在這一「化學鐵律」已經被來自南開大學的王慧田、周向鋒團隊及其合作者打破。
  • 李文輝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
    原標題:李文輝博士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雷湘平):近日,首個由中國科研企業在生命化學領域設立的「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專業人士稱,李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人類感染B肝病毒的功能受體分子,這一重要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B肝病毒及相關致病機制打開了新的大門,並為研發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
  • 第二屆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會議內容涉及有機發光材料、多孔材料、仿生材料、有機光電材料和有機熱電材料、生物功能材料、高分子自組裝材料以及碳基能源化學、電能源化學、太陽能能源化學、可再生能源化學、能源化學機制等。來自全國近60所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0餘位知名專家學者和150餘位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領域的青年學者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