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如何測定其他行星的構成和大氣呢?

2021-01-13 天文在線

百家號獨家內容。

感覺大眾文化充斥著關於空間發現以及著迷地尋找其他類地行星的消息。鑑於我們只去過太陽系內的其他兩個行星的表面(不算月球),我們卻似乎對於太陽系內外的很多行星和衛星構成的成分很有自信。

當科學家聲稱一顆行星具有潛在可居住性時只是隨意猜測的嗎?他們到底怎麼能夠測定數百萬或數十億英裡以外的行星的構成和大氣呢?

確定行星的構成……

一百年以前,天文學與現在大為不同。當時對於遙遠行星的運行速度、體積大小、構成物質和大氣成分都不過是猜測,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我們的技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當看著我們的太陽系,我們可以很有根據的猜測其行星的構成,因為它們離地球是如此的近。對於一些行星,例如火星和金星,我們已經親身到過它們的表面,確認它們是由什麼構成的,但我們仍然有很多太陽系鄰居的表面沒有拜訪過。

不過,我們知道了地球的構成和大小,特別是它的密度,因此我們可以採用相同信息來與其他行星作對比以了解。如果我們找到一顆類地行星具有相同的密度,那我們可以假設它們的構成是相似的(矽酸鹽巖石包圍鐵鎳核心)。如果一個行星比地球大得多但密度更小,那它更有可能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例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有可能是由輕質元素構成的,如氫和氦包圍一個巖石的或熔態金屬的核心。

然而測定行星的密度又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知道它的質量和體積。基於我們對軌道和牛頓物理定律的學習,我們可以根據它對母星的影響來計算它的質量。當一顆行星繞一顆恆星運行時,行星運行的質量會對恆星產生一股微小的引力。這種擺動是因為行星會吸引恆星,輕微地改變它的速度;根據我們對紅移和藍移現象的知識,俗稱都卜勒效應,這些速度的變化能極其準確地告訴我們類似行星的物體的質量。

圖解:紅移和藍移圖表(圖片來源:wired)

不過,測定體積是一門稍微不那麼精確的科學。通過觀察食相(當一顆行星從一顆恆星前面經過時),或者一顆衛星從一顆行星前面經過時,我們可以探測到由於交叉引起的光線變暗。當一顆行星從一顆恆星前面經過時,它擋住了恆星表面的某一部分,而這部分是可以被測量到其直徑的。只要直徑被計算出來,以及假定了球體的形狀,那麼體積就能被比較精確地測出。

掌握了體積和質量,密度自然就可以被計算出來了,這就能讓我們知道這顆行星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巖石的、熔化的、類地的、氣體巨行星或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能根據這些測量結果來猜測其表面上的元素類型。

行星的大氣

測定一顆行星的大氣成分似乎更難了,但實際上,這巧妙地簡單。每當一個物體上的光被觀測到,就可以測量到這光中被過濾掉的部分。舉個例子,當我們觀測一顆遙遠的行星時,我們可以探測到穿過其大氣層的星光。此時,不同的元素會吸收光,而不是讓它直接穿過,但它們只會吸收光譜中的某些部分。這就產生了一種「光信號」。

圖解:光信號例子(圖片來源:visionlearning)

通過使用一種叫做光譜儀的儀器,天文學家能測量到通過大氣的光,然後把其光譜展開,使其看起來像一個條形碼。光譜中「失蹤」的部分精確地告訴我們大氣中有什么元素,因為我們已經測量過每一個已知元素的光吸收情況,並把其製作成了標準表。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去看一個來自地球的光譜, 這個「條形碼」中與氮、氧和氬相關的頻率會丟失,因為那些元素構成了地球的大氣(分別佔78%、21%和1%)。讀取這些光譜讓我們有機會獲取宇宙的「指紋」,以及使我們讀取理解這些測量值的能力變得更好了。

事實上,一些光譜儀甚至不讀取可見光,而讀取在可見光譜之外的光(微波和X射線)。這些測量遵循相同的規律,但它們甚至能告訴我們大量來自整個宇宙的物體的基本組成信息!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sciabc

Ask an Astronomer (Cornell University)

Scientific American

USA 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海洋和大氣如何在地球和其他行星體周圍移動熱量
    這種類比有助於解釋關於地球以及其他帶有大氣和/或海洋的旋轉行星的複雜氣候系統的新理論,該論文由EAPS客座研究員,法援社的法拉利和巴西勒·加勒特(Perrari Gallet)在最近的PNAS論文中概述。 EtatCondensé,法國CEA Saclay。
  • 科學家無法解釋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家無法解釋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是如何產生的(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近日在金星大氣中發現了磷化氫,這讓全球的研究人員和太空迷興奮不已。不過令科學家無法解釋的是,這些磷化氫是如何產生的?地球大氣中的大部分磷化氫是由活的微生物產生的,這意味著金星上也是通過這些生物產生的。不過科學家也探索了金星大氣中磷化氫的其他設想可能性,包括閃電、火山和隕石。但這些理論都不能產生在金星大氣中檢測到的磷化氫數量。來自英國的天文學家簡·格裡夫斯,表示發現並不是「金星生命的最有力證據」。
  • 同位素是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和陽澄湖大閘蟹真偽的呢?
    地球的年齡如何測定 陽澄湖大閘蟹如何鑑定真偽? 這雖然是兩個毫不相關的問題,但他們卻可以使用共同的工具:同位素。 那麼,什麼是同位素?同位素又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如何鑑定大閘蟹產地呢?
  • 為什麼科學家能確定人類祖先、恐龍化石和其他生物的年齡?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確定這些東西的年齡的呢?在確定這些古生物、古人類的遺蹟時,科學家使用的是放射性定年技術,也就是通過計算考古樣品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元素的放射性原子的含量來確定物體的大致年齡。這種被稱為「放射性碳」的碳元素同位素是由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中的氮碰撞時產生的。碳14的化學性質和一般的碳元素(碳12)完全一樣,植物光合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它,然後將其傳遞到食物鏈的上層。當動物和植物活著的時候,它們所含的碳14的水平往往與它們所處環境中的水平相同。但生物死亡之後,它們停止消耗或吸收放射性碳元素,放射性過程便開始了,放射性碳同位素衰變回氮元素。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7)行星大氣——地球和火星
    、空氣和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溫度,是我們太陽系中所有行星乃至宇宙中,目前唯一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一個星球。然而,根據科學家們和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以下簡稱本理論)的推斷,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環境本不適應我們人類的生存的。本旋轉宇宙模型理論闡述行星大氣形成過程,是宇宙中對行星長期碰撞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在上一個章節裡,對於小天體碰撞行星如何產生氣體、都產生了哪些氣體做了理論上的說明。
  • 其他行星氣候是怎樣的?
    我們稱之為「家園」的這個行星,每年世界各處都會深受惡劣天氣所害。當人類將會一直致力於探索太陽系中的其他部分,其他行星上的氣候會是未來漫遊計劃的一個顯著的障礙。如果你認為有時候地球氣候不好,等到你了解其他行星的天氣(為你準備了什麼),你會改變你的想法。但是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逃離地球上的致命風暴,到其他行星避難嗎?
  • 外星大氣中存在硫元素能否證明有生命存在呢?
    科學家在搜索地外生命時,往往是利用光譜分析法分析一個星球是否存在水以及有機物。那麼硫元素是否能暗示生命的存在呢?在地球對於生命來說,硫是極其重要的元素,它經常出現在植物和細菌的排放物中,它也被發現在幾種胺基酸(構成蛋白質這一象徵生命的物質的零件)和酶中。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在過去20年裡,已有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被發現,它們通常距離自己的恆星太遠或太近,導致溫度不是太熱就是太冷;少數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又很難擁有液態水以及像地球一樣的自然環境。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一顆星球的宜居性也取決於該行星大氣的組成。
  • 鮑裡索夫彗星和行星的構成「仍然是我們無法真正解釋的難題」
    其他天文學家也確認了這顆彗星為星際訪客,這是人類第二次觀察到的訪客。一個天文學家小組最早發表了關於這彗星細節特徵的研究,並將此彗星命名為「2I/Borisov」。研究發現這顆彗星可以與太陽系內形成的其他彗星和平共處,這表明太陽系外形成的彗星與系內形成的彗星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特徵。
  • 被稱為「地獄」的行星!就在太陽系!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0倍!
    我相信大部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想離開地球,去探索太陽系,去看看外面神秘的世界,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地球其實有多好:我們有大量的空氣,比我們所知道的更多的液態水,一個保護我們宇宙輻射的強大的行星磁場,一個保持我們肌肉強壯和骨骼厚實的強大引力。但是,我們仍然在向我們的行星鄰居尋求可以參觀甚至居住的地方。
  • 「第二地球」判定標準來了,科學家:或可用大氣紅塵尋找外星生命
    根據《科技日報》6月份的報導,來自英國的科學家通過建模實驗,首次發現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這在以往的系外行星觀測過程中,大氣礦塵一直都曾被忽視,不過建模卻發現,它其實與行星上的氣候環境密不可分。
  • 行星間的距離是如何測量的,通過測量行星的距離我們發現了什麼?
    浩瀚的宇宙之中存在著無數的天體,有質量和密度巨大的恆星,它們能夠發光發熱,就像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還有圍繞著恆星在固定軌道之上運行的行星,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的一顆行星。還有圍繞行星而運行的衛星,地球擁有唯一的一顆衛星,也就是月球。
  • 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大氣比較
    木星和木衛一。NASA / 新視野探測器我們對地球大氣習以為常。對於地球生命而言,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舒適的環境。但太陽系內的其它行星呢?它們是否也擁有大氣?它們的大氣結構和地球大氣又有什麼不同呢?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太陽系所有行星都擁有某種大氣或外逸層。
  • 200光年處有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科學家測定了其精確質量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任務發現了一顆火星大小的系外行星,質量大約為地球的十分之一,科學家將其命名為Kepler-138b。Kepler-138b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它是第一顆太陽系外被發現質量和體積小於地球的行星,美國宇航局對Kepler-138b進行了深入觀測,確定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同時計算出它的密度和推測可能的表面情況。由於Kepler-138b塊頭較小,天文學家利用傳統行星質量觀測技術非常具有挑戰性,由此科學家開發一種新的方法來計算Kepler-138b的質量。
  • 揭秘:年輕行星如何保持大氣層和水循環?
    矽酸鹽發電機可以驅動更多、更年輕的行星的磁場。系外行星科學和天體生物學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來研究巖石行星是如何進化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了探索如何解釋一些非常基本的數據,比如行星質量和測量半徑。這同樣也是為了解釋大氣成分的測量數據,這些數據我們才剛剛開始可以得到。但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知道一個世界如何能夠支持類似地球生命的環境。
  • 揭秘:年輕行星如何保持大氣層和水循環?
    矽酸鹽發電機可以驅動更多、更年輕的行星的磁場。系外行星科學和天體生物學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來研究巖石行星是如何進化的。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了探索如何解釋一些非常基本的數據,比如行星質量和測量半徑。這同樣也是為了解釋大氣成分的測量數據,這些數據我們才剛剛開始可以得到。但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知道一個世界如何能夠支持類似地球生命的環境。
  •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在火星和太陽系其他天體上尋找生命的新方法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在太陽系中發現火星和其他天體生命的新方法-雷射掃描據俄羅斯衛星網絡:莫斯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5日,斯科比茲欣核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空間研究理事會副主席米哈伊爾·潘納圖克對衛星通訊社說,俄羅斯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新的在火星和太陽系中其他天體上發現生命的方法。
  • 如何通過水星的軌道屬性,探索其他行星的內部?
    但是,科學家們卻可以通過它的軌道屬性,探索到其他行星的內部特徵!很早之前,科學家們就知道了水星和地球一樣,外核由液態金屬組成,都具有金屬核心,而且這個堅固的核心達到了地球體積的85%左右,水星和太陽系的其他巖石行星相比,這個核心無疑是巨大的,這也是水星的謎團中最有趣的一個。科學家們可以觀察行星的核心有哪些相似點和不同之處,因為這些信息都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很多重要線索,比如,太陽子是怎麼形成的,巖石行星又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
  • 科學家對這顆詭異行星大氣進行了研究,等等,它怎麼可能有大氣層
    在對LTT 9779b的大氣層研究了一番之後,科學家們忍不住思考:等等,它怎麼可能擁有大氣層呢?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LTT 9779b輻射的紅外線,探測到它的表面溫度,以及溫度的變化情況,這對於科學家了解這顆行星來說非常重要。幸運的是,這顆行星的軌道所在平面又恰好經過地球,讓我們能夠看到它的凌日現象,也能夠在它處於白晝和黑夜兩種狀態下都被我們觀測到。
  • 鮑裡索夫彗星與行星的構成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Oumuamua彗星是人類於兩年前觀測到的首枚星際天體,它的樣子與其他天體迥然不同,連科學家們也從未見過。這兩項發現無疑都在向我們重申著星際天體的存在,而這也是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相信的,不過直至今日,他們都未能找到物理證據來證實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