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平教授:給肺癌「罕見患者」更多關愛

2021-01-16 瀟湘名醫

腫瘤驅動基因的發現和靶向藥物的問世使腫瘤治療邁入精準靶向治療時代。肺癌的靶向治療在腫瘤領域猶如一面旗幟,不僅廣泛應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還引領了靶向治療的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新驅動基因的發現以及靶向治療藥物研發的快速發展,針對不同靶點的靶向藥物也越來越多,罕見靶點逐漸被攻克,肺癌的治療格局不斷被打破。期間,中國聲音越來越響亮地迴響在世界舞臺,中國醫學研究也更加堅實地屹立在世界科學之林。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肺癌診療中心主任胡成平教授。她表示,就肺癌患者群體而言,罕見靶點患者只佔一小部分,但對患者個體而言,卻是100%的不幸。因此,不應放棄針對罕見靶點的研究,應給予罕見靶點突變更多關注。

罕見突變研究熱潮來襲

肺癌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是幸運的,例如EGFR和ALK基因突變患者,因為針對他們的靶向藥物已經迭代至四代用藥;而有一部分人則遭遇雙重不幸,例如NTRK、MET基因異常患者,因為他們的基因改變靶點罕見,缺乏有效的打擊策略。人們常稱後者為肺癌「罕見患者」。

「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我們對EGFR和ALK靶點有了一定了解,但對一些罕見靶點仍需更加深入的學習。」胡成平說。

如同胡成平所言,在針對EGFR和ALK基因突變研究熱潮後,罕見靶點研究逐漸成為新寵。

這也不難理解,因為靶向治療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而且非小細胞肺癌中,發現的驅動基因的數量顯著增加,大約有2/3肺癌存在明確的驅動基因突變,[1]如果都接受對應的精準靶向治療,將徹底改變原來肺癌治療的被動局面。

通過各學術組織/機構專門組建罕見靶點學院與罕見突變協作組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肺癌靶向藥物研發也將集中在罕見靶點,為渴望更久生存、更好生活質量的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罕見基因突變機制不同

據胡成平介紹,除了原發性罕見靶點突變,一代、二代EGFR-TKI靶向藥物治療後也會引發繼發性的罕見基因異常。

眾所周知,耐藥是靶向治療必須面臨的挑戰,絕大多數患者在接受EGFR-TKI靶向治療10-14個月左右會出現耐藥。[2]在針對耐藥機制的研究中,專家們發現,某些罕見基因異常不僅可能引發原發性肺癌,也是導致抗肺癌藥物耐藥的主要原因,即繼發性的罕見基因異常。

KRAS和BRAF為重要的EGFR信號通路的下遊分子,其突變與EGFR-TKI原發耐藥有明顯關係;[3]HER2擴增對EGFR-TKI耐藥患者也具有重要意義;[4]MET異常則是另一個較為常見的繼發性基因改變。

MET基因異常主要有3種: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MET擴增和MET過表達。[5]胡成平介紹,MET14外顯子跳躍突變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發生率為3%左右,但在肺肉瘤樣癌中的發生率高達31.8%。MET原發性擴增在肺腺癌中的發生率為1%-5%;在一代/二代、三代EGFR-TKI治療產生耐藥後,約5%-21%的患者會出現MET擴增,繼發性MET擴增是EGFR-TKI耐藥的重要因素。

「這些罕見靶點雖然少見,但我國人口基數大、肺癌高發,患病人群也不小,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胡成平說,在肺癌治療中,罕見靶點異常的地位正逐漸顯現。

本土創新原研靶向藥閃亮國際舞臺

隨著越來越多研究者深耕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領域,罕見靶點如BRAF、NTRK、MET、RET、EGFR Exon 20插入和HER2等靶向治療新突破越來越多,[6-10]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在一眾靶點各顯千秋的2020年,BRAF與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尤為突出。針對BRAF V600E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CCN指南推薦了靶向治療聯合用藥方案。

針對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研究更是大豐收,多個靶向藥相繼亮相,引發高度關注。

胡成平透露,不久的將來,在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相關研究中,將有更多令人驚喜的治療數據公布。「期待能夠早日取得成果,填補國內MET-TKI的空白。」胡成平說。

【來源:健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胡成平教授:給肺癌「罕見患者」更多關愛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肺癌診療中心主任胡成平教授。她表示,就肺癌患者群體而言,罕見靶點患者只佔一小部分,但對患者個體而言,卻是100%的不幸。因此,不應放棄針對罕見靶點的研究,應給予罕見靶點突變更多關注。
  • 中國肺癌罕見突變協作組正式成立,關注大癌種下的「罕見患者」
    中國肺癌罕見突變協作組(Rare Occurring Mutation Alliance,簡稱ROMA)在中國抗癌協會、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指導下,攜手臨床醫生、病理專家,聯合診斷檢測公司、藥企共同發起,聚焦肺癌罕見突變診療現狀,旨在通過創新的合作模式打造完整的生態閉環,提供罕見靶點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檢測規範,加強科研合作,並通過患教、檢測援助、用藥援助等一系列關愛項目,惠及萬千罕見突變患者
  • 聚焦患者關愛助推肺癌防治 中國癌症基金會搭建腫瘤防治平臺
    中國網北京12月3日訊 12月2日,由中國癌症基金會主辦的「肺越未來」患者關愛項目在京啟動,該項目旨在為中國肺癌患者提供專業、科學和持續性的關愛服務,同步建立智能化的網際網路平臺,讓廣大肺癌患者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關愛服務。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肺癌已經連續十年霸佔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和發病率榜首,成為我國「第一癌」。
  • 肺癌罕見突變協作組(ROMA),共話POST ASCO肺癌罕見靶點新進展
    趙教授表示:討論環節,眾多專家分享各自獨到的思考,將理論與實踐融合,探討本期會議疑難病例,包括:  整理:腫瘤資訊  來源:腫瘤資訊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針對肺癌的潛在可治療靶點日益增多。相對於常見的EGFR/ALK靶點,BRAF、NTRK1、c-MET、RET、EGFR 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和HER2等罕見靶點突變率低,臨床醫生對於罕見靶點的認知、檢測、治療可能存在不足。為了讓每位肺癌罕見突變患者生活更長久,為了提高我國肺癌規範化精準治療水平,中國首個肺癌罕見突變協作組(ROMA)應運而生。
  • 中國癌症基金會「肺越未來」肺癌患者關愛項目在安陽舉行活動
    12月2日下午,中國癌症基金會「肺越未來」肺癌患者關愛項目安陽行活動在安陽市腫瘤醫院行政辦公區大會議室舉行。儀式上,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安陽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霞、安陽市抗癌協會理事長、市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周福有分别致辭。
  • 晚期肺癌並不可怕!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時值「世界肺癌宣傳月」之際,作為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官方指定節目,中國首部關注肺癌患者生存狀態搖滾音樂舞臺劇——《愛是免疫力》近日上演,作為劇中醫生角色真情出演的南方醫院腫瘤科尤長宣教授表示,隨著治療手段的不斷更新,肺癌有望成為慢性病,肺癌患者可以像劇中演示的『帶癌生存』,『與癌共舞』,活出精彩人生。」
  • 腫瘤免疫治療持續創新 肺癌慢病化可期
    主辦方還邀請了肺癌領域內的知名專家開設科普講座,以「免疫治療開啟晚期肺癌治療新時代」為主題,分享肺癌治療領域的新趨勢。 該活動由中國抗癌協會康復分會、北京愛譜癌症患者關愛基金會和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復協會聯合主辦,旨在為肺癌患者傳遞希望、勇氣和力量,用愛點燃生命之光;同時呼籲全社會給予肺癌患者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關愛。
  • 誤以為的「野生型」,罕見突變肺癌患者使用TKI竟獲超20年長期生存
    患者治療過程 如今的晚期肺癌術後一般會進行化療鞏固療效,但當時,患者術後並未進行處理。 於是,她在1999年病情復發,出現雙肺轉移。後來,她選擇了化療,使用紫杉醇+卡培他濱方案,病情穩定至2003年。
  • 不是肺癌但惡性程度比肺癌高的腫瘤,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歡迎關注「TopMD」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醫學知識。,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應建明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李峻岭教授。
  • ...2020)上公布KN046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Ⅱ期臨床數據及治療罕見...
    KN046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Ⅱ期臨床研究數據展示形式:壁報摘要編號:#1665報告者: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 周彩存教授 KN046-201是一項Ⅱ期、開放、多中心臨床研究,旨在評估KN046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受試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 肺癌患者新希望 免疫治療3期肺癌可延長生存期
    原標題:肺癌患者新希望 免疫治療3期肺癌可延長生存期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也是頭號癌症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2018年約有210萬人新罹患肺癌,並導致180萬人死亡。肺癌早期症狀一般不明顯,約三分之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即第3或第4期肺癌。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否不做放化療?聽吳一龍教授怎麼說
    因此,國內很多患者在確診後,往往一味追求最前沿的治療,認為放化療治療耐受性較差、療效不好,是無計可施之後的「姑息」治療。 對此,肺癌診療領域著名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教授表示,對於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放化療治療仍然是指南推薦、且能使大部分患者獲益的治療方式。
  • 罕見病關愛組織救助舞蹈症患者 中國患者約10萬人
    罕見病關愛組織救助舞蹈症患者 中國患者約10萬人2016-4-27 04:11:01 來源:解放網 作者:葉松麗 選稿:吳春偉   東方網4月27日消息:亨廷頓舞蹈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不受控制的手舞足蹈動作,性格改變和痴呆,家族遺傳,一代比一代早發病,病情一代比一代嚴重
  • 查出肺癌該不該跟患者本人說?
    快報訊(記者 劉峻)查出「第一奪命癌」的肺癌,該不該直接告訴患者本人?在談癌色變的當下,這的確是個難題。11月28日,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盧醫生肺癌之家新書發布會」上,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盧凱華教授告訴大家,面對這樣的糾結,和患者說必要的實話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
  • 盤點2020 上半年肺癌靶向藥,這些罕見突變也有新藥了!
    RET 融合和突變發生在多種腫瘤類型中,而據統計,在非小細胞肺癌裡面,RET 基因融合突變率不高,約為 1%~2%。但由於我國肺癌患病群體基數較大,因此,這種基因突變在臨床中並不算罕見。攜帶 RET 突變的患者主要靠化療或多靶點靶向藥,不僅療效欠佳,而且副作用較大。而 Selpercatinib 是首個獲批的針對 RET 基因突變肺癌的精準療法,對於 RET 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來說,這款新藥意義重大。
  • PD-L1表達高陽性晚期肺癌患者或可免化療
    「此前,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如今免疫治療可使該數字提升到15-20%。與化療相比,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無疑大幅降低,是患者在臨床治療上更加容易接受。」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表示,於日前在我國獲批適用於PD-L1表達陽性且無特定基因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單藥治療的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在臨床研究中,單藥治療獲得較好的效果。  單藥治療對PD-L1表達高陽性患者效果顯著  單藥治療使部分患者得以免除化療的副作用。
  • 專家:肺癌晚期有患者已活7年
    初步預計,2008年,全世界因肺癌導致死亡的人超過80W人,大約佔到整個腫瘤死亡率的一半,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而且這個數字還有進一步增大的趨勢,不僅如此,肺癌的患病人群也逐漸趨於年輕化,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張軍一教授表示,在臨床上見到的最年輕的女性患者才28歲,而日前小編在參加一次肺癌義診活動的現場也見到不少前來問診的年輕人,肺癌患病目前的嚴峻形式不容樂觀。
  • 同樣是肺癌,為什麼有人能活過5年、10年?原來都有這樣相同的經歷!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崔慧娟 教授  規範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對於錯失手術機會的肺癌患者,崔慧娟教授給出的建議是採用包含化療及靶向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手段,尤其強調規範治療。也就是說治療前應進行病理和基因檢測,根據疾病的病理類型、分期、患者狀況,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策略。  最近幾年,精準診療為患者帶來了長期生存的希望,5年這個「臨床治癒指標」對於肺癌患者來說也變為可能。崔慧娟教授舉例說,肺癌的第三代口服靶向藥奧希替尼(泰瑞沙)可解決由於T790M突變而引起的耐藥問題,為廣大患者贏得更多生存機會,越來越多患者有望突破5年長生存期。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像慢性病一樣通過吃藥來控制肺癌。」上海市胸科醫院陸舜教授的這句話給廣大肺癌患者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肺癌靶向藥,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就會耐藥!那還怎麼通過吃藥來控制肺癌?科學家們正在試圖從奇蹟中找到規律。
  • 真實研究:用好肺癌靶向藥,晚期肺癌患者可活過7年!
    「像慢性病一樣通過吃藥來控制肺癌。」上海市胸科醫院陸舜教授的這句話給廣大肺癌患者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肺癌靶向藥,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就會耐藥!那還怎麼通過吃藥來控制肺癌?科學家們正在試圖從奇蹟中找到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