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陽「膠囊」系列在京展出,隱喻大眾文化的焦慮與文明發展困境

2021-01-15 藝見ART

2019年10月25日,「愈——張夢陽個人作品展」在北京市延慶區文化館開幕。此次展覽作為北京市延慶區文化委員會喜迎2022北京冬奧會的系列文化活動之一,展出了張夢陽近幾年創作的「膠囊」系列繪畫作品。

展覽現場

張夢陽近年來一直以藥物為主題進行創作,而「膠囊」系列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他用看似輕鬆的波普化的繪畫語言闡釋著相對嚴肅的話題。張夢陽借 「膠囊」隱喻當下大眾文化的焦慮不安和發展中文明的困境。作品鮮豔的顏色和剔透的質感,經由視覺表現似乎帶來了即時的愉悅和精神上的迷幻,但這並不能掩蓋「膠囊」自身的空殼化和空洞的屬性。這種衝突感是藝術家有意營造的,「我強調了膠囊如糖果般豐富豔麗的色彩,使其與作品主題投射出的不安形成強烈的對比。純度較高的、波普化的色彩容易讓人感到放鬆,但當其與藥物這樣嚴肅並有著複雜心理投射的主題結合在一起時,或許會重新讓觀者感覺警惕。」作為一名學者型藝術家,張夢陽對於藝術自身的邏輯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縱覽藝術史,卻沒有重複僵化的學院派風格,而是從當代的視角來尋找更多的可能性,用當代的形態構建屬於他自己的藝術語言。

藝術家簡介

張夢陽 黑龍江省哈爾濱人,當代藝術家,藝術史學者。畢業於清華大學,獲藝術學理論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後、助理研究員。美國藝術史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學院藝術協會會員、全國教育書畫協會高等美術教育學會會員。

藝術評論

「作為學者,夢陽認真考量了如何將他身為藝術家的經歷和生活融入到作品當中,以及這些經歷和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他的作品。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名藝術史學家,夢陽又十分清楚語境,也就是更寬廣的歷史背景會如何塑造作品。作品的意義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而且也可能取決於作品的觀賞者。我覺得他也很清楚這一點,就是說作品的意義易變不穩定,而且會隨時間而改變。這確實豐富了他身為藝術家的作品內涵。像藝術家那樣去做一名學者,也讓夢陽成為了一名更有說服力的學者。」

——海瑟雪莉Heather Shirey

(美國聖託馬斯大學副教授、藝術史學家)

PINK#1 2012年 布面丙烯 150X120cm

臨時的混亂 2010年 布面丙烯 150X120cm

「張夢陽的新作品在對於膠囊的具體表現中,突出了它的材質在視覺上的鮮豔的色彩和剔透的質感。這種視覺感受的強調,似乎又通過膠囊這個特定的視覺符號,轉喻了現今的文明困境。這種文明困境既是以感官和表象替代本質,以即時性的流行符號取代本體意義的追尋。張夢陽因為理論研究的緣故,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故而,對於美國的大眾流行文化,以及由這種大眾流行文化所建立起來的當代文明模式深有體會。……這種視覺上的精確、精細、愉悅和迷幻,與其本質上的空殼化和空洞性,這是當今世界範圍內所流行的大眾文化,以及經由這種大眾文化所建立起來的文明模式,其自身所無法克服的矛盾體的兩難屬性。」

——吳鴻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國際主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執行館長,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

彩虹系列2019——6 布面丙烯 直徑120cm

彩虹系列2019——7 布面丙烯 直徑120cm

「張夢陽借用波普藝術的表現手法,又結合了幾何抽象畫的結構關係,來表現當今社會的視覺特徵與當代人的複雜心理,是否還屬于波普藝術範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藝術概念並非僵死不動,而是會隨著藝術家的創新而不斷流變。這個流變的過程,往往就是下一個藝術思潮和藝術概念的生成過程,也是藝術史邏輯的發展過程。張夢陽的繪畫探索,或許,就是預示了這種可能性吧。」

—— 楊衛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湖南師大美術學院教授、現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展委員會委員)

彩虹系列之二 2011年150X120cm

彩虹系列之七 2015年 布面丙烯 150X120cm

《張夢陽:妙手回春》

文/趙力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國家藝術和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彩虹系列之十二 2017年 布面丙烯 150X120cm

彩虹系列之十三 2018年 布面丙烯220X180cm

最近幾年,張夢陽一直堅持以「膠囊」為主題的創作。「膠囊」,似乎是「藥物」的代名詞,在藝術史上已經有數位藝術家曾經討論過「藝術」與「藥物」的相關話題。譬如「達達主義」的杜尚,1914年創作的《藥房》(Pharmacy)是他早期利用現成品的創作,藝術家在一件無名畫家描繪冬日風景的商業版畫上勾畫了兩個像彩色斑點的小人,用來表現藥店櫥窗中常見的彩色藥瓶,以此揭示了「藝術」和「藥物」之間的深層共性——「它們都可以療傷」;而80年代以來更知名的英國YBA代表人物代敏-赫斯特,則進一步通過「藥櫃」、「藥房」以及策劃題為「現代藥物」的展覽,不僅諷刺商業社會的當代機制,而且還映射到了藝術體制自身。作為某種的創作觀念,張夢陽從一開始就認為「藥物能給人十分複雜的心理反應,讓人感到安全,因為它滿足了人類『被治癒』的需要,同時它又給予人們更強烈的不安,因為藥物本身也給人類製造了許多麻煩,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顯然,這些觀點更接近於福柯等人所代表的後現代主義思潮,而非完全受制於西方現當代美術史的影響。其實,張夢陽在藝術創作中的具體落實,則是「我喜歡這種衝突感,也希望在創作中表現這種衝突感。」張夢陽是從攻讀碩士期間開始創作「膠囊」系列的,當時的情況只是單純從探索語言的角度去看待「膠囊」,視之為某種的畫題、某種的表達以及某種的闡釋。不過在初步的嘗試之後,張夢陽旋即鎖定了「膠囊」並將其衍展為系列性的創作,與此同時籍助觀念與語言的不斷調整來延續自我的發展。

彩虹系列之十四 2018年 布面丙烯 220X180cm

《臨時的混亂》(2010年),反映了作品 「膠囊」的稍早面貌。張夢陽明確選擇以平面性的繪畫作為自我創作的媒材,當然是與長期浸淫學院藝術的背景密不可分的,這也使他的創作與各種實驗性的方法論截然不同。張夢陽首先將「寫實性」的手法拓展為「近距離式」的刻意「聚焦」或者隨機「放大」,與「超級寫實主義」所不同的是藝術家並非強化的是「圖像」本身,卻是以這種的「近距離」去呈現工業生產模式下「整齊劃一」般的個體呆板,又通過所謂的「真實性」去拷問「真實性」的本身;其次是「臨時的混亂」,這不單單是指幾顆綠、紅的膠囊落入藍白相間的膠囊「海洋」之中,卻更像是因為藝術的介入而出現的短暫自由和激情解放,或許這就是張夢陽起初賦予作品的某種「衝突性」。

彩虹系列之十五 2018年 布面丙烯 220X180cm

「彩虹」系列,可以視為《臨時的混亂》的某種衍生:它們擁有基本一致的主題與構圖,尺寸也驚人得一致,但是張夢陽在「衝突性」的表達上則更為嫻熟。在《彩虹系列之二》(2011年)中,藝術家儘可能地消減了「藥物」的固有外貌特徵,利用「膠囊」的靚麗外表來對「藥物」進行刻意包裝,從畫面深處投射出來的光線更讓「膠囊」如此得晶瑩剔透,猶如寶石般地閃爍著光芒,糖果般的豔麗色彩也是某種的「偽裝色」,這些都令畫面蒙上了一層「華而不實」的修辭,而對應於「膠囊」所代表的「藥物」,廣告化的「虛假」與流行化的「推銷」既暗諷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虛偽與虛幻,又針對於藝術自身的「現實性」原則而產生了某種明確的質疑。

彩虹系列之十一 2017年 布面丙烯 150X120cm

事實上正如張夢陽所言,「我並不常常糾結於我的作品是否呈現了某種關於現實的深刻意義,因為身為作者的我無法做到真正客觀的進行這樣的討論」,因此「彩虹系列」,譬如說《彩虹系列之五》(2016年),更讓人聯想到了「波普藝術」般的誇張與矯飾。雖則張夢陽一再強調了「膠囊如糖果般豐富豔麗的色彩,使其與作品主題投射出的不安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再強調了「純度較高的、波普化的色彩容易讓人感到放鬆,但當其與藥物這樣嚴肅並有著複雜心理投射的主題結合在一起時,或許會重新讓觀者警惕或不安」,但是藝術家也在有意識地將畫面平面化,這一方面是追求畫面整體性的客觀需要,一方面更是追求「波普化」之後的作品特徵。

事實是「波普化」的誇張與矯飾也可以成為積極的形式張力,亦如《彩虹系列之五》,在畫面中的「膠囊」被單色調的金箔局限在一個菱形的區塊內,「寫實」與「抽象」在形式上被並置於一起,甚至還互為映襯而毫無違和感。而在《彩虹系列之六》(2014年)、《彩虹系列之七》(2015年)中,看似是一種不帶主觀情感的「無差別「地客觀呈現,其實是藝術家不動聲色地在追求作品結構的內在需求,即自身同一的統一性。用張夢陽自己的話說,即「我希望作品體現出無作者般的客觀性,即呈現出藝術本身的自治。」

浪潮 2013年 布面丙烯 220x180cm

除了「彩虹系列「,張夢陽在這個系列的同時也以」膠囊「為主題展開了一些個案性的探討,」一個個看似雜亂而又擁擠的膠囊佔據著畫面的每一個角落「。《藍色和更深的藍色》(2012年),從表面上與《臨時的混亂》無異,但是他對後者的修正即是拒絕了「臨時性」的介入,並將「偶然性」排斥在畫面之外。《PINK#1》(2012年)也是對《彩虹系列之二》的某種修正,張夢陽有意識地減弱了從畫面內部投射出來的光線對「膠囊「本身的改變,」原汁原味「地呈現出」膠囊「密集擺放的狀態。而這些稍早的嘗試,無疑最終導致了《彩虹系列之六》、《彩虹系列之七》對」無作者般的客觀性「和」藝術本身的自治「的積極訴求,並讓」彩虹系列「變得更具開放性。

散落的心 2015年 布面丙烯 220X180cm

此外,我們也關注到了《浪潮》(2013年)、《五角星》(2014年)和《散落的心》(2015年)這幾件作品。它們顯然也是《臨時的混亂》的另一種延續方式,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張夢陽卻將「臨時性「轉化為」堅定性「,將偶然的」混亂「轉化為有序的」混雜「。譬如在《浪潮》中,綠、白、黃相間的」膠囊「組成了既區隔又整一的色彩形式,而《五角星》、《散落的心》通過預先的計劃並籍助」膠囊「的色彩形成了可辨識的人為符號。即便這條線索與《彩虹系列之五》之間的關聯仍有待進一步的討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無作者般的客觀性「之外,張夢陽的創作還存在著一種對主體積極介入的提示。

五角星 2014年 布面丙烯 150X150cm

事實上,無論是「無作者般的客觀性「,抑或是」積極介入的主體性「,都不是藝術家最在意的部分,他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更在意的是創作本身——作為一個既快速又緩慢的過程——對於我自己所體現的意義」。如果我們回到「膠囊」與「藥物」、「藥物」與「藝術」的相關討論,不難發現聚焦於「膠囊」的創作對於張夢陽而言,絕不僅僅停留在某個畫題、某個語言、某個形式、某個闡釋的層面,卻是一種「自我沉浸」的「療愈過程」,這或許才是他樂此不疲至今的真正原因。而張夢陽的「膠囊」創作,亦藉助「逼真」、「聚焦」、「放大」的藝術手法,促成與觀眾之間的有機互動,積極引導觀眾亦「沉浸」其中,從而將藝術家「妙手回春」的個人經驗分享至社會公眾。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復歸的困境:「過」與「不及」的兩極化
    顧名篩 攝  中新網12月25日電  題:2015中新網文化年終策劃之二:傳統文化復歸的困境:「過」與「不及」的兩極化  作者 宋宇晟  如往年一樣,2015年的文化圈並不缺少話題。  和十年前《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出時「少人問津」的境況相對比,不少人將這種現象看作傳統文化復歸的表現。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認為,「從(『故宮跑』)中也能看到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文物意義的理解」。  復歸的「過」與「不及」  當然,傳統文化復歸中的爭議與問題也不少見。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回歸?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具有新時期的歷史影響意義,《米花之味》以詩意化的鏡頭對少數民族地區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建構,細微入致地將傳統村寨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與衝突深度體現出來,構建了「女性」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現代性,並試圖以女性性別隱喻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
  •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吃"在中國人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從日常飲食中發展升華出文化,而飲食文化又反過來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圍繞如何以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為立足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從而全面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全球華人凝聚力等。第一,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感染人、吸引人,他能把人吸引了,這是文化的魅力;第二,他的講話,他的作品,就是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五大文明古國都相繼消失,為什麼中國存在?就是因為傳承傳統文化的問題。這兩個東西在他的身上,他永遠是在傳承、弘揚、發展、連續出書,確實是集大成者。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于堅認為「文明導致了理解力和想像力的發達」,「詩成為闡釋意義的工具」,「其隱喻是隱喻後,其能指是一個,其所指是多指的無指」,「詩被遺忘了,它成為隱喻的奴隸」。 于堅想要拒絕的「隱喻」,令他想要後退的「隱喻」,其實是他在文中所說的「隱喻後」,而他想要前往的(退回的)則是最初的「元隱喻」。 2.
  • 迎雙節——時金增胡振聲展出書畫合璧作品
    天津北方網訊:由中國致公黨天津市委員會、北方網天津書畫、中國致公黨天津市河北區委員會、天津玲瓏閣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藝術服務大眾,送文化進社區"名家書畫系列展之"夢回大唐,拜讀杜牧--時金增胡振聲書畫合璧展"。10月1日在玲瓏閣畫苑(王串場街煥玉裡社區)開展。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照亮一切西方文化隱喻,也點燃整個現代文明
    不光這些文化符號和隱喻,就連現代的哲學,科學,社會制度,無一不能從古希臘文化中找到源頭。換句話說,讀懂了古希臘,我們不僅會對很多現代文明中的意象和符號會豁然開朗,而且還能更加深刻得認識人類文明的歷史與現狀。現在網際網路上關於希臘文化的信息可謂琳琅滿目,魚龍混雜,我們當然不會滿足於瑣碎零星,或者難辨真假的知識。
  • 作為隱喻的普羅米修斯
    這本「太空界的《達·文西密碼》」充滿了關於外星物質造訪遠古地球的種種揣測,它啟發了德國著名紀錄片《嚮往未來》的拍攝靈感,也掀起了一代人關於「人類文明是否起源自外太空」的激辯。好萊塢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承認,他也是一個「眾神」迷。1979年他拍攝了影壇最經典的恐怖科幻片——《異形》,向太空尋求人類文明起源的答案。
  •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首站在京開啟
    展覽展出了藝術家陳琦、費俊、何翔宇、耿雪的34組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版畫、雕塑等不同的媒介類型,在威尼斯中國館的作品之外,增加了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以期更加全面地展示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嘉德藝術中心大樓外觀此次展覽由嘉德藝術中心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支持,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王晨擔任出品人,北京畫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吳洪亮擔任策展人。
  • 陳哲藝導演新作《熱帶雨》,師生禁忌戀下的隱喻和轉喻
    電影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繫也必然影響電影的創作走向。在《爸媽不在家》中,小男孩家樂因得不到父母的感情關懷,轉而對女傭由對抗、摩擦、生疏培養出很深的感情,直接描寫了現代社會家庭情感交流的缺乏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 這個膠囊有點兒大
    我呢,也被「膠囊」二字誤導,以為「膠囊咖啡」是像一般膠囊類藥物那樣封裝起來的咖啡呢。我甚至還進一步腦補,想像它可以像吃藥那樣直接連同膠囊殼一起咽下、讓其他一切在胃腸裡持續發生;又或者是要先泡在杯子裡讓膠囊殼連同咖啡一起速溶,而膠囊殼溶解後就起到了咖啡伴侶的作用了。考慮到喝咖啡應該很注重口感,我內心還做了一番比較,更傾向於讓膠囊殼具有咖啡伴侶的效用。
  • 中東安全論壇在京開幕,「中國方案」助力破解中東安全困境
    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的中東安全論壇27日在京開幕,論壇為期兩天。來自中東及域外有關國家的近200名中外代表圍繞「新形勢下的中東安全:挑戰與出路」主題,共商熱點解決之道,共議安全合作之計,共謀穩定發展之策。
  • 從《釜山行》看當代喪屍文化:血腥暴力背後隱含深刻社會隱喻
    韓國電影人成功將東方文化與喪屍文化相結合,片中表現出的東亞地區特有的家庭價值觀使這部電影成為了喪屍類型片的亞洲代表。儘管日本電子遊戲《生化危機》系列此前也在商業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該系列電影卻是地地道道的好萊塢作品,而日本本土拍攝的喪屍題材電影從未產生過《釜山行》這樣的影響力。
  • 儀式的隱喻:新聞發布活動的另一種視角
    道德隱喻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感染力,特別是將其與一系列道德價值聯繫在一起時,能夠喚起聽眾的認同感,增強話語傳受雙方的認知共鳴。在習近平的兩場講話中,將領導黨和國家這一政治身份建構在道德價值之上,即受到黨和國家,民族與人民的信任與託付。而這也具有某種反向隱喻,即因違法違紀被查處的一系列領導幹部,辜負了黨和國家,民族與人民的信任、辱沒了這一重大使命與重託。
  • 膠囊公寓 capsule apartment
    膠囊公寓 capsule apartment[ 2010-09-01 16:13 ] 78歲的老人黃日新因創造膠囊公寓而被人熟知。目前,膠囊公寓已發展到第三代。據了解黃日新將於10月16日在京舉行拍賣會,4個單人膠囊公寓按每間每月100元的租價起拍。
  • 746張鳥類圖譜集中展出
    本報訊本周是第36屆北京愛鳥周,手繪於100多年前的746張珍貴鳥類圖譜在京集中展出。可惜的是,圖譜中的部分鳥類品種今天已經滅絕。此次"十九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特展,展出了法國傳教士韓伯祿主持繪製的鳥類圖譜746張,涉及鳥類416種。
  • 性隱喻、階級流動、文化象徵:認識一下辣椒寫作
    如果以上來自圖克斯伯裡團隊的猜測不假,那麼辣椒被人類馴化,以及辣椒最終的傳播,就是人類和植物在進化過程中步調一致、共同和諧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食辣史》書封。社交鄙視鏈底端的不能吃辣的人雖然我們長期稱辛辣為一種味覺,但它實際上是一種痛覺。
  • 安第斯文明展亮相重慶展現世界多元文化
    本報電 「失落的黃金國——安第斯文明特展」自6月25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幕,展出來自秘魯11家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共157件組。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面臨著「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表現在理論依附和學科依附兩個方面。那麼,如何擺脫「依附式發展」的困境,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已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京新藥業: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膠囊獲得藥品註冊批件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駱民)京新藥業公告,公司2018年6月4日收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籤發的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膠囊(規格1.5mg和3.0mg)藥品註冊批件。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是西班牙諾華公司開發研製的用於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型痴呆的一線藥物,已在國內上市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