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二號」科普來了(五):太空中測量海平面?交給微波高度計吧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西遊記》中,孫悟空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爐中煉了七七四十九日,煉成個金子心肝,銀子肺腑,銅頭鐵背,火眼金睛。這熬煉潑猴的八卦爐內有四大天火之一的六丁神火,乃是太上老君煉丹制寶時所用的無上寶物。西遊中大部分頂級裝備(比如金箍棒、九齒釘耙和紫金鈴)都出自八卦爐。

  天上的爐子從未掉落凡間,煉丹制寶的秘密也未從天庭洩露,而今,人間的「爐子」卻要上天,這是個啥爐子?為何要上天呢?和太上老君八卦爐相比,它又有什麼優勢?

  實驗裝置是什麼?

  即將上天的這個爐子就是工程人員歷經三年多的攻關,專門研製的一套綜合材料實驗裝置(簡稱「實驗裝置」)。

  這套實驗裝置將隨著即將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太空,開展科學實驗。

  這套實驗裝置由「材料實驗爐」(簡稱「爐子」)、「材料電控箱」和「材料樣品工具袋」三個單機構成。整個裝置共約27.6kg重,最大功耗不到200W(而一般電水壺的功率也要1000~1800W),相當於2個100W白熾燈,卻能實現真空環境下最高950℃的爐膛溫度,是不是令人驚嘆?

  這可是研製人員花費了極大心血才得來的「高效」啊!

  而且這套多功能的通用型材料科學實驗裝置在本次空間實驗中,準備了共計18個樣品材料,其中包括12個實驗樣品、6個熱物性測量樣品,真可謂能者多勞,一爐多用!

  它是怎麼工作的?

  把爐體拆開來看,裡邊有2個部分——加熱爐單元樣品管理單元

  整個結構非常類似於左輪手槍,加熱爐單元具有一個直徑18毫米的爐膛,像是左輪手槍的「槍管」,這個槍管中最高可加熱到950℃的高溫,空間材料的製備和處理就是在這個高溫「槍管」中完成的。

  通過控制「槍管」中的溫度,可實現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從而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製備出地面難以合成的高質量材料。

  樣品管理單元核心是存儲樣品的「樣品管理倉」

  樣品管理倉類似於左輪手槍的「彈夾」,它一次能夠裝6顆「子彈」,即能夠完成六種材料樣品的高溫製備和處理。

  當其中某個樣品需要進行生長時,就將該樣品的料艙對準「槍管」並慢慢將「子彈」推進「槍管」中,然後槍管加熱到高溫,按預定工藝實現這個工位所裝樣品的生長。

  這套裝置的提拉速度,也就是「子彈」在「槍管」中的運動速度,可以控制在每小時0.5毫米到100毫米,最大的移動距離是178毫米。

  以這種形式完成一個樣品的高溫實驗後,可以把該樣品退回到它所在的「彈夾」中,然後如左輪手槍那樣,轉動彈夾使得第二個樣品料艙到位並將樣品送進「槍管」中進行實驗,這樣可依次完成6個料艙中的樣品實驗。

  上述的「彈夾」轉位、樣品輸送、「槍管」加熱等一系列動作,均由「材料電控箱」發號施令完成。

  材料電控箱」是這套裝置的「大腦」,由許多的元器件及集成電路構成,而這些構件又可以看作是「腦細胞」,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材料電控箱」不但控制著材料實驗爐的所有功能和動作,還負責與外界的信息傳輸和交流,實驗裝置的供電、實驗數據向地面的傳輸均是通過這個「大腦」與平臺的聯繫來完成的。

  講到這裡,實驗裝置是什麼樣的,它是怎麼工作的,想必大家都清楚了。那可能有細心的讀者會提出疑問,「材料樣品工具袋」是幹什麼的呢?另外,為什麼「彈夾」中「子彈」的個數(6個)要比我們介紹的實驗樣品數量(18種)少呢?

  「材料樣品工具袋」,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材料樣品的,內裝有12隻安瓿(安瓿是一種密封的樣品管),內含需要製備或測試的材料。而由於空間資源的限制,「彈夾」不能想做多大做多大。那麼怎麼辦呢?這就需要我們的航天員出場了。

  航天員做什麼呢?

  「天宮二號」在軌飛行實驗期間,駐守的航天員將對材料實驗爐進行開蓋換樣操作,這將是我國首次實現空間材料實驗的航天員在軌操作

  具體怎麼做的呢?

  原來18個樣品是分三批次進行實驗的,每批次進行6個

  第一批次6個樣品隨爐子一起發射升空後直接開展實驗,之後由航天員進行爐子開蓋換樣品操作,將實驗後的樣品取出放入樣品工具袋,接著將第二批次的樣品放入材料實驗爐內,等第二批實驗完成後,再由航天員換上第三批次的樣品,並將前兩批完成的實驗樣品裝入材料樣品工具袋,帶回地面,供科學家研究。

  那麼航天員在軌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航天員操作「爐子」

「爐子」操作演示

  上天的爐子,亮點在哪裡?

  「有了金剛鑽,才能攬下瓷器活」。

  這次上天的18個材料樣品,每個材料對實驗裝置的要求都各不相同,針對眾多材料樣品提出的關於溫場模式、合成工藝控制等方面的新需求,綜合材料實驗裝置引入了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技術。

  在保溫設計上,採用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專利技術,利用自行研發的高密度螺旋盤式內繞法對樣品直接加熱,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方便了加熱爐的溫場設計。

  為了使爐子通電產生的熱量牢牢地束縛在爐膛內,該實驗爐採用了多層複合結構、高效輻射隔熱屏以及上海矽酸鹽所自行研製的特種無機塗層材料等技術手段,從而在加熱單元只有不足一尺長的空間限制條件下,可實現將爐膛加熱到近一千攝氏度的高溫。

  該溫度足以將玻璃或銀條熔化掉,而功耗卻僅相當於兩個100W瓦的白熾燈的功耗。同時,爐子外壁的溫度僅幾十攝氏度,接近於人體溫度。

  與以往上天的爐子相比,它有什麼改進?

  本次的「爐子」整體功能和性能較我國前期的「爐子」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體現在:

  (1)採用多個加熱器組合的方式,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溫場工作模式,還提高了可靠性;

  (2)設計壽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3)一次實驗的樣品數量達到18支,比過去的翻了3翻,可以滿足更多種類材料樣品的空間製備實驗需求。

  此外,本次加熱爐單元本身設置了多達18個溫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遍布在爐體的上、下、內、外,可以全方位地對爐子各點的溫度進行有效監控,該項功能是目前國內外其他空間高溫材料實驗裝置所不具有的,為空間高溫實驗設備溫場及空間高溫傳熱特性的深入研究開闢了先河。

  實驗相關單位

  綜合材料實驗裝置由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科院蘭州技術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制。

  其中上海矽酸鹽所作為項目牽頭單位負責實驗裝置整機研製,同時承擔材料實驗爐中加熱爐單元和材料樣品工作袋的研製,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承擔「材料電控箱」的研製,蘭州技術物理研究所承擔材料實驗爐中真空室和樣品管理單元的研製。

  這套實驗裝置由「材料實驗爐」(簡稱「爐子」)、「材料電控箱」和「材料樣品工具袋」三個單機構成。整個裝置共約27.6kg重,最大功耗不到200W(而一般電水壺的功率也要1000~1800W),相當於2個100W白熾燈,卻能實現真空環境下最高950℃的爐膛溫度,是不是令人驚嘆?

  這可是研製人員花費了極大心血才得來的「高效」啊!

  而且這套多功能的通用型材料科學實驗裝置在本次空間實驗中,準備了共計18個樣品材料,其中包括12個實驗樣品、6個熱物性測量樣品,真可謂能者多勞,一爐多用!

  它是怎麼工作的?

  把爐體拆開來看,裡邊有2個部分——加熱爐單元樣品管理單元

  整個結構非常類似於左輪手槍,加熱爐單元具有一個直徑18毫米的爐膛,像是左輪手槍的「槍管」,這個槍管中最高可加熱到950℃的高溫,空間材料的製備和處理就是在這個高溫「槍管」中完成的。

  通過控制「槍管」中的溫度,可實現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從而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製備出地面難以合成的高質量材料。

  樣品管理單元核心是存儲樣品的「樣品管理倉」

  樣品管理倉類似於左輪手槍的「彈夾」,它一次能夠裝6顆「子彈」,即能夠完成六種材料樣品的高溫製備和處理。

  當其中某個樣品需要進行生長時,就將該樣品的料艙對準「槍管」並慢慢將「子彈」推進「槍管」中,然後槍管加熱到高溫,按預定工藝實現這個工位所裝樣品的生長。

  這套裝置的提拉速度,也就是「子彈」在「槍管」中的運動速度,可以控制在每小時0.5毫米到100毫米,最大的移動距離是178毫米。

  以這種形式完成一個樣品的高溫實驗後,可以把該樣品退回到它所在的「彈夾」中,然後如左輪手槍那樣,轉動彈夾使得第二個樣品料艙到位並將樣品送進「槍管」中進行實驗,這樣可依次完成6個料艙中的樣品實驗。

  上述的「彈夾」轉位、樣品輸送、「槍管」加熱等一系列動作,均由「材料電控箱」發號施令完成。

  材料電控箱」是這套裝置的「大腦」,由許多的元器件及集成電路構成,而這些構件又可以看作是「腦細胞」,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材料電控箱」不但控制著材料實驗爐的所有功能和動作,還負責與外界的信息傳輸和交流,實驗裝置的供電、實驗數據向地面的傳輸均是通過這個「大腦」與平臺的聯繫來完成的。

  講到這裡,實驗裝置是什麼樣的,它是怎麼工作的,想必大家都清楚了。那可能有細心的讀者會提出疑問,「材料樣品工具袋」是幹什麼的呢?另外,為什麼「彈夾」中「子彈」的個數(6個)要比我們介紹的實驗樣品數量(18種)少呢?

  「材料樣品工具袋」,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材料樣品的,內裝有12隻安瓿(安瓿是一種密封的樣品管),內含需要製備或測試的材料。而由於空間資源的限制,「彈夾」不能想做多大做多大。那麼怎麼辦呢?這就需要我們的航天員出場了。

  航天員做什麼呢?

  「天宮二號」在軌飛行實驗期間,駐守的航天員將對材料實驗爐進行開蓋換樣操作,這將是我國首次實現空間材料實驗的航天員在軌操作

  具體怎麼做的呢?

  原來18個樣品是分三批次進行實驗的,每批次進行6個

  第一批次6個樣品隨爐子一起發射升空後直接開展實驗,之後由航天員進行爐子開蓋換樣品操作,將實驗後的樣品取出放入樣品工具袋,接著將第二批次的樣品放入材料實驗爐內,等第二批實驗完成後,再由航天員換上第三批次的樣品,並將前兩批完成的實驗樣品裝入材料樣品工具袋,帶回地面,供科學家研究。

  那麼航天員在軌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航天員操作「爐子」

  「爐子」操作演示

  上天的爐子,亮點在哪裡?

  「有了金剛鑽,才能攬下瓷器活」。

  這次上天的18個材料樣品,每個材料對實驗裝置的要求都各不相同,針對眾多材料樣品提出的關於溫場模式、合成工藝控制等方面的新需求,綜合材料實驗裝置引入了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技術。

  在保溫設計上,採用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專利技術,利用自行研發的高密度螺旋盤式內繞法對樣品直接加熱,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方便了加熱爐的溫場設計。

  為了使爐子通電產生的熱量牢牢地束縛在爐膛內,該實驗爐採用了多層複合結構、高效輻射隔熱屏以及上海矽酸鹽所自行研製的特種無機塗層材料等技術手段,從而在加熱單元只有不足一尺長的空間限制條件下,可實現將爐膛加熱到近一千攝氏度的高溫。

  該溫度足以將玻璃或銀條熔化掉,而功耗卻僅相當於兩個100W瓦的白熾燈的功耗。同時,爐子外壁的溫度僅幾十攝氏度,接近於人體溫度。

  與以往上天的爐子相比,它有什麼改進?

  本次的「爐子」整體功能和性能較我國前期的「爐子」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體現在:

  (1)採用多個加熱器組合的方式,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溫場工作模式,還提高了可靠性;

  (2)設計壽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3)一次實驗的樣品數量達到18支,比過去的翻了3翻,可以滿足更多種類材料樣品的空間製備實驗需求。

  此外,本次加熱爐單元本身設置了多達18個溫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遍布在爐體的上、下、內、外,可以全方位地對爐子各點的溫度進行有效監控,該項功能是目前國內外其他空間高溫材料實驗裝置所不具有的,為空間高溫實驗設備溫場及空間高溫傳熱特性的深入研究開闢了先河。

  實驗相關單位

  綜合材料實驗裝置由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牽頭,聯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科院蘭州技術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制。

  其中上海矽酸鹽所作為項目牽頭單位負責實驗裝置整機研製,同時承擔材料實驗爐中加熱爐單元和材料樣品工作袋的研製,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承擔「材料電控箱」的研製,蘭州技術物理研究所承擔材料實驗爐中真空室和樣品管理單元的研製。

  「天宮二號」系列科普:

相關焦點

  • 「天宮二號」科普:微波高度計在太空中測量海平面
    代表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承擔了「天宮二號」任務規劃、總體管理和技術集成工作。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科學大院將帶大家一起了解這些「高大上」太空實驗的神奇之處…今天我們來介紹國際上領先的可以三維成像的微波高度計。「天宮二號」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是國際上第一次實現寬刈幅海面高度測量並能進行三維成像的微波高度計。
  • 天宮二號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取得系列成果
    迄今為止,天宮二號高度計已經獲得大量重點海區和典型陸地區域的觀測數據。在海洋觀測中,在進行海平面高度測量的同時,觀測到了大量海面雨團、強降雨、內波、海洋鋒面、湧浪、溢油、渦旋、淺海地形調製等典型海洋現象,這些觀測數據將在海洋環境和海洋科學研究中發揮獨特作用。在陸地觀測中,天宮二號三維成像高度計成功獲取了我國青藏高原湖泊以及大量的內陸湖泊、江河水體、典型沙漠、亞馬遜熱帶雨林等典型地表的觀測數據。
  • 微波高度計:告訴你大海有多深—新聞—科學網
    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是「天宮二號」搭載的一項先進儀器。
  • 天宮二號進行首個太空實驗,這些黑科技彰顯了我國實力,太自豪了
    、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衛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空間冷原子種在天宮二號這些實驗項目中,首次進入太空的空間冷原子鐘比較受關注,可以將太空飛行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這對北鬥衛星定位導航以及引力波探測等空間科學研究將產生重大影響,老美GPS所用時鐘顯然是趕不上了。世界首臺太空運行,可以將太空飛行器自主守時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大幅提高導航定位精度。
  • 太空觀測:天宮二號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樣?
    從浩瀚的太空中看地球,不僅視角獨特,還能看到許多平時難以觀察的內容。在前不久發布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成果中,天宮二號上搭載的特殊數位相機、太空雷達等觀測設備,就是名符其實的千裡眼。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小團隊的大創新
    本報記者 姜天驕  天宮二號實驗室此次科研任務之一,就是利用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實行衛星測高  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是個很「敏感」的設備,一旦太空界溫度、受力等因素發生變化,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的性能就會大打折扣,接收設備不能準確知道發射設備輸出的能量,遙感測量就要「歇菜」。  為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天宮」找到了做出國內首個自主研發內定標鐵氧體微波前端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
  • 天宮二號今晚發射 這些「秘密」不知道怎麼行!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15日22時04分發射,恰逢中秋佳節,一個對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意義的時間。  太空又將迎來中國航天的使者,「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即將奔赴太空,由此展開的空間應用試驗、太空中期駐留驗證、推進劑補加等,這些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對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又意味著什麼?
  • 天宮二號已「回家」!2分鐘獨家回顧她的燦爛一生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景海鵬和陳冬入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始了為期33天的太空駐留生活。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 太空養蠶小CASE 「天宮」實驗個個「高大上」
    日前,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指尖「遛蠶」的視頻令網友大呼過癮。其實,「太空養蠶」只是此次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眾多科學實驗中的一個。藉助太空特殊的環境,利用空間飛行器的特殊平臺,開展許多地面上無法實現的科學實驗和研究活動,這是人類探索太空、建立空間站等航天平臺的終極目標之一。
  • 天宮二號計劃執行哪些任務?
    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武平介紹,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相比,此次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有著鮮明的自身特點和亮點:   ■ 最接近未來中國空間站軌道要求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此前的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是在距地面343公裡的軌道高度展開。
  • 天宮二號「回家」帶來不少好消息
    來源:科技日報7月19日晚,天宮二號返回地球。從2016年9月發射至此,它的運行天數,定格在「1036」這個數字上。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接近三年的工作時間裡都忙了些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了解到,天宮二號共搭載14項應用載荷,以及航天醫學實驗設備和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共開展了6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新聞—科學網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不僅完美執行了各項既定和拓展任務,更用主動受控離軌這一『壯烈』方式,為任務畫上了圓滿句號,這是我國堅定履行負責任大國國際責任的有力擔當,也是中國人和平科學利用太空資源的生動實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談起剛擁入地球母親懷抱的天宮二號,不舍的話語中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自豪。 「身強力壯」為何「退休」?
  • 天宮二號的「傳奇一生」
    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天宮二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天宮二號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從「光榮上崗」到「功成身退」,天宮二號經歷了怎樣的「傳奇一生」呢?
  • 天宮二號今晚升天 天宮一號預計2017年下半年隕落
    天宮二號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一是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試驗,以及航天醫學實驗;二是考核驗證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運營關鍵技術。可以看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飛行任務中的「主角」地位作用更加突出,這也標誌著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
  • 搭載十四項應用載荷 天宮二號「回家」帶來好消息
    搭載十四項應用載荷開展六十餘項空間實驗天宮二號「回家」帶來不少好消息本報記者 付毅飛7月19日晚,天宮二號返回地球。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接近三年的工作時間裡都忙了些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了解到,天宮二號共搭載14項應用載荷,以及航天醫學實驗設備和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共開展了6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 天箭科技深交所上市:市值31億 因參研「天宮二號」成名
    因參與研製「天宮二號」成名據介紹,天箭科技主營高波段、大功率固態微波前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主要應用於雷達精確制導、其他雷達應用、衛星通信和電子對抗等領域。公司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天箭科技因參與研製「天宮二號」成名,中國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承載了當時中國地球科學觀測及應用、空間科學實驗及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的十餘項高精尖的任務。天箭科技承擔了其中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固態發射機的設計、研發和製造任務,並實現中國首次高波段大功率固態發射機星載應用。
  •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探訪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
    作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搭載了十多項應用載荷,將進行空間冷原子鐘、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新型材料製備、水稻培養等多個實驗。而其中最高大上的,或許就是探索可能與黑洞形成緊密相關的,神秘的伽瑪射線暴的「天極」望遠鏡了。「天極」又名伽瑪暴偏振儀(英文名POLAR),是「天宮二號」上據說唯一中國與國際合作的實驗項目。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謝謝你為我們指明去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10月19日凌晨,飛船與天宮二號成功自動對接,隨後二人實現了一項新的中國載人航天記錄:最長在軌生存時間,長達33天! 老將景海鵬更是三入太空,作為唯一進入過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的航天員,景海鵬的直接感受也說明了天宮二號的全面內部升級:「天宮一號比較舒服,天宮二號更舒服,裝修、顏色搭配都非常好!」。 好一個傲嬌又帶著那麼一點小雀躍的評價!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長徵二號FT2火箭的託舉下,直刺蒼穹,被送入預定軌道,這一過程大約需要585秒左右。在這短短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裡,火箭各部段先後完成使命,依次分離,最終將天宮二號送入太空。  據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介紹,在起飛後第12秒,火箭不再垂直向上飛行,而是拐一個彎,「這個動作叫程序轉彎,即沿著地球的傾斜度來飛行,以節省火箭燃料。
  • 天舟一號發射進入倒計時,將與天宮二號對接
    據中國科技博覽網17日報導,「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於4月中下旬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並開展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試驗。屆時,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