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林子人
編輯 | 朱潔樹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美食博主王剛「紅燒娃娃魚」引起的爭議和廢除歧視非婚生育政策的話題。
3月4日,美食博主王剛發布了一個「紅燒娃娃魚」的教學視頻。視頻中他如往常一樣從處理食材開始:抓起仍在搖頭擺尾的娃娃魚,用刀將它敲暈,劃破它的肚子,扔到煮沸的鍋裡……然而這一本質上與殺雞宰羊沒有區別的動作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們對此感到難以忍受,紛紛表示:王剛對待動物機械化的冷血,完全沒有對動物的敬畏之心。此外,他們也提出:整個產業鏈條沒有問題嗎?娃娃魚這樣的國家保護動物怎麼能允許人工養殖而不是放生?有網友更是氣憤填膺地表示:「王剛,你這是在殺菜!」
3月5日,王剛發布道歉視頻,稱「分享娃娃魚做法存在失誤,希望得到大家諒解」。他還說:「有熱心的朋友指出來,娃娃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烹飪或者食用野生娃娃魚,確實是屬於違法行為……我們的娃娃魚是在菜市場買的,就是人工養殖的娃娃魚,它在價格上面不是特別貴,大概在50塊到130塊錢(一斤),娃娃魚在市場上還沒有普遍,所以,我只是想把這個家常的做法……跟大家分享。」
根據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王副秘書長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披露的消息,目前市場上的娃娃魚基本上都是人工養殖,是合法可食用的,但抓捕和食用野生娃娃魚是違法的。王剛在視頻中標註了「視頻中是人工養殖娃娃魚」,也就是說在食材合法性上他無可指摘。
王剛是擁有187萬微博粉絲的美食大V,西瓜視頻籤約作者,憑藉硬核燒菜技巧和樸實接地氣的拍攝風格於2017年在社交網絡上迅速走紅。公眾號「下廚房」於2018年6月發布了一篇關於王剛的人物特寫報導,還原了這個當時只有29歲的四川小夥的成名之路。15歲初中畢業後,王剛就進入了餐飲行業,從洗碗拖地擇菜傳菜開始一步步學起,積累經驗。從18歲到25歲,他輾轉了大大小小的餐廳,與各地廚師交流學習。2017年,短視頻的風潮席捲中國,王剛出於好奇註冊了「美食作家王剛」的頭條號,於當年3月8日用哥哥的手機製作了一道家常菜「盤龍茄子」的視頻上傳網絡。這道極為考驗刀工的菜式讓王剛一炮而紅,上傳10小時後,他拿到了20多萬的推薦數,幾百個互動。這一次觸網體驗讓王剛下定決心深耕短視頻領域。
「下廚房」報導指出,王剛走紅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他明顯區分於當時普遍流行的美食博主玩法,即選擇柔美布景、精緻餐具和清新音樂營造出溫馨的視頻氛圍,王剛的視頻習慣從挑選和處理食材開始,用不鏽鋼鐵盆和塑料水瓢,再加上他略帶口音的普通話配音,視頻效果在「樸實至極」的同時對烹飪生手們也有很強的借鑑意義。讓王剛真正大範圍打響知名度的的一道菜是「永州血鴨」,這個從殺鴨子放血開始的教學視頻被網友們戲稱為「硬核」風格的代表作。王剛在談到為何要從殺鴨開始拍攝(教程)時表示,因為永州血鴨這道菜只有用新鮮的血才能做出正宗的風味。
當王剛只在小圈子裡流行時,他與其他美食博主相較獨樹一幟的「樸實」讓他成為網友心中的「一道清流」,但當他突破圈層,在更廣的範圍內為人所知時,他的風格就勢必會面臨更多人的審視和更多元化的解讀。微博網友@納博小烤麩就對王剛的「紅燒娃娃魚」視頻表示難以接受,甚至認為這代表了農業文明的饑荒後遺症,是人們對生命價值缺乏尊重和思考的結果。
公眾號「刺蝟公社」認為,王剛以及有著類似崛起路徑的底層網紅實際上在獲得不同圈層用戶時都會遇到瓶頸,其中一個瓶頸是商業化,另一個瓶頸就是不同圈層對意義的不同闡釋。對於王剛來說,商業化不是他的瓶頸,「同一行為在不同圈層中遇到的應激性反抗」才是。使用人工養殖的娃娃魚作為食材這件事本身並不是違法行為,在不少飯店餐廳裡紅燒娃娃魚也是一道招牌菜,但當王剛式的美食製作視頻突破圈層被更多人看到時,原本正常的美食製作方式就會被放到新的話語體系中進行再批判。
與此同時,娃娃魚的特殊形態也擊中了人們在面對「殺生」問題時的永恆爭論。娃娃魚有手有腿,有類似小孩哭聲的叫聲,這讓很多人在直面處理娃娃魚的過程時覺得「殘忍」。正如微博大V衣錦夜行的燕公子所說:「我覺得王剛的問題不在於對食物的尊重不尊重,也不是娃娃魚是野生還是養殖。而是現場屠宰這種讓人看了心裡不適應的東西,應不應該直接呈現在視頻裡。如果端上來是處理好的魚塊直接下鍋,可能觀眾反應就不會那麼大了。」
「刺蝟公社」指出,同樣在2018年崛起的另外兩位農村網紅「華農兄弟」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就「機智」得多:他們一直沒有把宰殺竹鼠的畫面放到視頻裡,「這個保密,這個太殘忍了,不告訴你們」。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維持住了一個搞笑、神秘、詼諧的反差萌人設,雖然他們的視頻只呈現了關於竹鼠生存狀態的部分真相。
然而我們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在面對「殺生」問題時態度曖昧並不能迴避我們佔據食肉動物鏈條頂端的事實。公眾號「日刻」一篇題為《美食作家王剛被黑:吃肉但拒絕觀看宰殺,現代人好虛偽》的文章指出,從人類學角度,自狩獵時代起,人類通過獵殺並分享動物來彰顯戰鬥力、人類支配性和族群認同。隨著現代社會倫理的發展,人類開始注意動物的權利保護問題,但這並不能消除現代人的食肉本能,於是肉食者們轉向探討如何在養殖、屠宰中減輕動物的痛苦。全球各地都有不少屠宰福利的條例,然而,為了滿足人類的食肉慾望,屠宰終歸是無可避免的,對王剛「屠宰過程機械化、缺乏敬畏心」的指責並無道理,畢竟他的本職工作就是站在食材處理第一線的廚師,且他嫻熟的屠宰技術很大程度上比普通人更能減輕動物的痛苦。
文章揭示了那位批評王剛「機械式的冷血」的微博網友自己也曾在知名西餐廳吃過在食材處理上異常殘忍的鵝肝,且說過「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應包括出刃划過魚骨」的話語,文章犀利指出,批判者以為自己足夠善良,能夠感知動物的痛苦,實則是故意把超市裡包裝好的食材和屠宰場區隔開來,選擇性地參與前者,展示一種現代城市文明才有的「優越感」。然而這種希望將屠宰過程隱藏起來的行為,本質上來說和住酒店時不希望看見清潔人員、點外賣時不想和外賣小哥禮貌接觸是同一種心理,即片面地強調現代生活的美好舒適,選擇性地忽視為這種舒適生活提供服務的人與事。
「兩會」期間,一個提案獲得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惠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黃細花呼籲,「廢除歧視非婚生育的政策,保障非婚生孩子的合法權益,包括無條件為其上戶口。」
黃細花認為,目前有較多女性不想或不能結婚,但又希望有孩子。而目前各地對非婚生育行為徵收社會撫養費且限制未婚女性使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實際上是要求生育子女必須以婚姻為前提,變相剝奪了非婚者的生育權。因此她認為,現代化國家要提升生育率,除了降低女性生育成本、出臺公共措施之外,還需要給予女性更充分的生育自主權,打破傳統男權結構,承認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
無獨有偶,今年2月,有媒體報導北京已經允許非婚生子女隨母報戶口,亦引起了輿論熱議。消息顯示,海澱區某派出所戶籍科貼出關於「辦理新生兒戶口須知」的規定:「非婚生子女現只能隨母報戶口,還需提交親子鑑定。」經記者查證,北京自2016年起就開始允許非婚生子女隨母親或父親辦理落戶手續。但目前這一規定還未在全國普及。
「騰訊·大家」作者張豐認為,「允許非婚生子女上戶口「的消息連續兩個月成為熱點消息並得到公眾好評,反映了當下中國人對能夠更自主更自由地行使生育權的呼聲。雖然非婚生育符合世界潮流,但長久以來中國非婚生育者面對戶口審查、繳納社會撫養費等種種限制,這除了是一種經濟懲罰之外,也是一種「道德懲罰」,且往往是針對女性的道德懲罰——自古以來,就只有女性會在「性」的問題上面臨種種嚴苛的審視。對於女性來說,非婚生育是「不正常」「不道德」的,女性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只能依附於男性,取得婚姻的庇護。
「允許非婚生子女無條件上戶口,也就是承認嬰兒是一個真正的平等意義上的人,從根本上來說,這是把生育和婚姻鬆綁。合理的推論是,既然一對情侶在不結婚的狀態下可以生育並為孩子辦理戶口,那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可以為自己生下的孩子辦理戶口,也應該可以為自己收養的孩子辦理戶口。」張豐說。
在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的採訪時,長期關注性別平等議題的律師羅愛萍指出,我國的計劃生育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但實際上,生育權應該完全歸屬於女方。「《計劃生育法》裡面說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實際上應該提倡一名女性生育兩個孩子,這樣更加符合事情的本質。但是現在規定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很明顯,這種制度安排意味著,就是要使孩子在家庭裡面出生。」
對於廢除歧視非婚生育政策,乃至從國家制度的層面把婚姻和繁衍分開可能會對婚姻制度帶來挑戰的擔憂,上海市社科院學者陳亞亞告訴《新京報》,婚姻制度的確會面臨一定程度上的挑戰,然而婚姻本來就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會有相應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另外她指出,雖然法律上國家可以做到將婚姻和生育解綁,但文化對人的影響往往比法律更大,「即使把繁衍的相關制度與婚姻剝離,婚姻的主流地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會存在,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也仍然有很多不平等。」
從一個更功利的角度來看,廢除歧視非婚生育政策在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當下也有緩解「人口危機」的作用。然而《三聯生活周刊》評論認為,雖然中國單身人口高達2億,但單身人群中願意生育的只是少數,對於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不會帶來實質性的影響,真正決定中國人口出生率的還是婚內生育。
而當下中國人生育意願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育兒成本高企不下,也就是說人們的相對收入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育的意願和能力——所謂相對收入指的是預期收入和未來生活開支的比例,比例越高,育兒能力就越強,生育意願就越高,反之則降。
《三聯生活周刊》評論指出,當前處於生育狀態的主力人群剛好處於相對收入很低的水平。他們是成長於改革開放黃金年代的90後,家庭條件普遍改善,有花錢及時行樂的消費習慣,生活開支處於較高的水平。然而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90後直接面臨未來的收入增長放緩、就業壓力增大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90後的生育意願下降不可避免。未來00後也將延續同樣的趨勢。
因此該評論認為,給予單身人士生育自由固然是一個進步,但為了阻止生育率下降過快,還需要政府付出更多努力,「既要持續提升民眾的收入,還要降低民眾撫養小孩的成本,某種程度上,後者的重要性可能更甚。」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