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2021-01-07 全球起重機械網

  「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明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

  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說一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為什麼要提出碳中和?

  這要從氣候變化說起。在中國環境記協近日舉辦的環境茶座上,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說,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影響日漸深重。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等。高溫熱浪、極端強降水等氣象災害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導致全球百萬人死亡。氣候變化還影響到生態系統,如非洲等地的蝗災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他指出,觀測顯示,我國升溫幅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

  他說,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燃燒煤炭、石油為主的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的。

  《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後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可以說,留給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必須要採取更切實的行動。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作出承諾,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願景。

  怎麼才能實現碳中和?

  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減緩和適應兩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準的是減緩氣候變化。如何才能實現碳中和?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

  坐車普通汽車需要燃料、新能源車需要電;

  吃飯做飯要用煤炭、燃氣,或者用電;

  玩手機不管插電還是充電寶,都離不開電……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燒,我們的電大部分來自燃煤電廠,少部分來自風能、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業生產、建築、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來源。

  可見,實現碳中和,需要經濟社會全面轉向綠色低碳。

  專家指出,碳中和必須做好「加減法」一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一手增加碳匯、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等,實現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說,減緩措施產生效果需要很長時間,但眼下氣候變化的很多影響已經發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必不可少。

  她舉例說,現在光熱水等條件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對農業生產中的種植調整、品種選擇等提出要求,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怎麼看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願景?

  不少發達國家已實現碳排放和經濟脫鉤。但我國仍處於碳排放增加階段,尚未達到峰值。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縮短幾十年。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汙染等一系列艱巨任務。

  「我國提出的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李高說。

  他指出,很多發達國家實現碳排放達峰是一個技術、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而我國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自我加壓,主動作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國是在經濟發展較低的水平上,向儘早實現碳排放達峰作出努力,在實現2030年前達峰目標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仍將顯著低於很多發達國家達峰時的水平。

  同時,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費佔比,需要克服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各種複雜的問題和挑戰。

  有挑戰,也有機遇。在柴麒敏看來,實現碳中和願景有經濟和技術的合理性。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的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低碳的新產業新技術,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是我國要抓住的機遇。

  「十四五」應該怎麼幹?

  巢清塵說,前期所做的減排努力越多,後期的壓力相對越小、轉型所需的時間就越短。

  我國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奔著新目標去,「十四五」怎麼幹,備受關注。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表示,要將有力度的碳強度下降約束性指標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實,並加強監督檢查。

  他表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動實施。明確各地方和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路線圖、行動方案和配套措施。同時,要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立法。

  能源低碳轉型是重要內容。這位負責人說,「十四五」要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實施更加嚴格的控煤措施,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消納能力,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制氫等先進技術和產業。推進電力系統轉型,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交易和調度機制。

  下一步,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低碳行動要持續深化,並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

  他說,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繼續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高敬)

來源:國際商報

相關焦點

  • 「十四五」能源產業何處挖潛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同時,煤化工產業也將面臨更為複雜的政策、內外環境、市場競爭的挑戰,亟須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以科技創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我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時期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必將面臨更大的碳減排壓力。相比傳統煤炭利用方式,現代煤化工雖然二氧化碳排放有所減少,但如何進一步清潔化、低碳化發展,還需要重新審視其定位和技術途徑的合理性。
  • 2021年的光伏玻璃可能並不緊缺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產業鏈的供求平衡關係是很脆弱的,它像水管一樣一定會卡在產業最細的那個位置處,即便考慮明年需求端沒有任何問題,矽料的供應量滿打滿算也才最多滿足全球186GW的組件需求,與玻璃類似,矽料也是一種擴產周期長、產能彈性低的產業環節,一旦緊缺也並不會因為價格上漲而能快速新增產能。
  • 白鶴灘水電站建最聰明的大壩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大壩壩體內埋設上萬支監測儀器,建造運行全周期精細化管控,讓其成為最聰明的大壩  ●大壩自開澆以來沒有產生一條溫度裂縫,標誌著我國已掌握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水電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 皖北煤電集團推進智能化礦井建設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煤礦井下掘進作業後,巷道經常會變形,影響安全生產,因此需要及時修復巷道底板,行業術語稱之為「臥底」。以往趙先海的任務就是按照採掘接替節奏,及時修復巷道。清除漿皮、活動矸石、危巖後,再用風鎬挑頂、刷幫,用棚、錨杆、索、網、注漿聯合支護,全程依賴人工。每班16人臥底,「出貨」不足2米。工作很辛苦,效果卻不理想。
  • 「碳中和」來了 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北極星大氣網訊:碳減排加速,煤炭行業倍感壓力。「絕不是簡單地伸一伸手就能觸及的,也不是踮一踮腳尖就能夠到的,需要助跑、加速、奮力向上躍起才能達到。」針對碳中和願景,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稍早前如是表示。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減什麼?
  • _行業資訊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機械網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碳達峰、碳中和成了2021開年熱詞。所謂「碳達峰」,簡言之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利用能源革命、節能減排、植樹綠化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10月資材詢比價中標結果_中標公告_招標中心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
    10月資材詢比價中標結果發布時間:2020-11-20 16:51:04來源:全球起重機械網  人氣:2479 上海贏益貿易有限公司 1190.003 杭州西子起重機械有限公司
  •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2021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公開發布《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研究報告。提要如下,僅供參考。請以原版全文為準。
  • 深度|一文讀懂「碳中和」
    《巴黎協議》取代《京都議定書》,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變暖趨勢,形成了2020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其最重要的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為實現這一溫控目標,全球逾20個國家宣布要實現碳中和。
  • 【深度】汙水處理廠碳中和運行潛力待挖掘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目前,我國汙水處理規模體量巨大、消耗能量多,碳中和(汙水處理低碳運行與能源消耗自給自足)在未來汙水廠中的運行中將成為一大趨勢,其對推動行業的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受限於汙水行業技術水平低等諸多因素限制,我國目前尚未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碳中和」汙水廠。
  • 未來LNG行業如何發展?「碳中和」是否為其必然之路?
    但儘管如此,LNG作為化石燃料,其生產過程中仍會產生汙染,這與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相悖。由此可知,在21世紀應對氣候變化之際,要想讓本已具有很強吸引力的LNG市場變得更加搶手,該行業需戮力同心,削減LNG產業鏈中的甲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終實現碳中和。企業更優質的「碳中和」方案那能源行業必須實現的LNG碳中和究竟指什麼呢?
  • 日本「碳中和」路線圖出爐
    日本政府將投入大量資金,鼓勵14個行業的技術創新和潛在增長,包括海上風電、氫氨燃料、核能、汽車、海運、農業、碳循環等。目前,該國6000多萬就業人口中,超過500萬從事汽車製造、銷售、服務行業,大型汽車公司又關聯著眾多零部件供應商,停售燃油車無疑將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此外,日本電動汽車的發展環境尚不完善,充電站數量嚴重不足制約著電動汽車的普及。有數據顯示,目前,日本全國僅有3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據悉,草案中並未提及上述細節問題的解決之策。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碳中和
    最近學了不少新名詞、新概念,比如碳中和、淨零排放,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今天跟小新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碳中和?中國海油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6月21日,中國海油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 日本「碳中和」路線圖出爐 綠色投資超2.33萬億美元
    日本「碳中和」路線圖出爐 綠色投資超2.33萬億美元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20年底,日本政府公布了脫碳路線圖草案。其中不僅書面確認了「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還為海上風電、電動汽車等14個領域設定了不同的發展時間表,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投資的方式加速向低碳社會轉型。
  • 行車限位器等24項中標結果_中標公告_招標中心_資訊頻道_全球起重...
    行車限位器等24項中標結果發布時間:2020-11-25 16:24:52來源:全球起重機械網  人氣:4735 三、技術質量和驗收要求:所賣產品質量採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雙方約定的技術協議。四、結算和付款:無預付款,貨到驗收合格並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後隔一個月付款(貨到驗收合格後,比如8月開發票10月辦付款),以期限為6個月(從開出之日起算)的商業承兌匯票支付。五、交付、運輸和接收:1、買方專用倉庫,或者買方指定的收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