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腦科學》你的大腦會騙人!這樣做,才能過有智慧的人生

2020-12-06 鏡姐夢想領讀會

文/鳳池竹蕭蕭

前言

為什麼葡萄很甜,有人非要說是酸的?

為什麼明明認識的人,見了面卻連名字也想不起來?

為什麼心裡想的是一個意思,說出來的話又是另一個意思呢?

為什麼當一件1000元的衣服優惠了50元你不覺得便宜,而一袋100元的大米優惠了50元,你就會不惜耗幾個小時去排隊也要買到,還沾沾自喜佔了多大便宜一樣,明明就都是降了50元啊?

......

你的大腦會騙人!

心理學與腦研究專家,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師從史蒂芬.平克的美國作者蓋瑞.馬庫斯寫了一本書,叫《怪誕腦科學》,就闡述了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並不是都是百分百完美的,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種種看起來不可理解的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因為大腦本身存在著許多的認知缺陷。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書中是怎麼給我們揭秘的吧。

人的大腦就是一臺克魯機

這本書把人的大腦比成一臺克魯機。

什麼是克魯機呢?

工程上,克魯機的意思就是由互不搭配的零件拼湊起來的糟糕系統。就比如,我們的拼圖丟了幾個,就會去找那麼幾個其它的卡片來替代,從而保證整副圖的完整;再比如,一張桌子的一個支腳壞了,但我們可以再去找個差不多樣式的支腳來支撐整張桌子。看起來都是完整的,但其實應該零件不是原件的,不是一開始就搭配的,在以後使用起來,就總是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彆扭。

克魯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系統不協調,同樣的,人的大腦就會存在著各種小毛病。

像圖省事,走捷徑,被傳染,在很多時候會有衝動的情緒,一有困難就放棄,明明記得就是想不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大腦不完美的表現。

會騙人的大腦,三個常見的認知缺陷

這本書裡,作者給我們介紹並說明了很多普遍存在的認知缺陷,這裡我就說說這三種吧:

一、記憶缺陷

為什麼我們會常常忘記自己經歷過的、學過的東西呢,而不能像電腦一樣將所見所學儲存,要用的時候直接就可以提取出來?

因為人類進貨出來的不是"郵政編碼式記憶",而是一種需要藉助線索提示的背景關聯式記憶。一旦背景變化、環境改變或者對象換了,我們的記憶就不那麼可靠了。

所以,想不起來是常態。當然,記憶這個東西也是可以通過有效的訓練得以加強的。比如下面幾個方法:

(1)刻意練習、間隔重複。

《認知天性》一書中提到: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的練習、反思以及細化才能讓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或技巧更容易瞭然於心,這也是著中的球隊教練權威專家杜利的全部訣竅。

事實上,我們必須相信重複的力量!當然,短期的重複產生的一般多為短期記憶,而我們更強調的是有意識的間隔重複,那樣產生的就是長期記憶了。

(2)使用相關聯想,使知識形象化。

把心中生動的形象和言語或抽象資料聯繫起來,可以更輕鬆地在記憶中檢索資料。像鏡姐訓練營的說的"一串螞蚱"其實就是一種知識形象化的記憶方法。

一個深刻的心理形象好比用線穿起一大串魚,既可靠又可觀,只要一拎起來,整天的收成就能得得一清二楚。

所以形象就是記憶的線索,好的形象更能有助於記憶的儲存

(3)創建"記憶宮殿"

這是一種較深的助記手段,但可以用來組織並記憶大量的資料。像一個個房間一樣,把所有的內容打包然後用軌跡連接後存入小房間裡,將心中的形象與一系列實體位置聯繫起來,建立起記憶線索,從而造一個點或一個面就可以將一串的內容回憶起來。

二、信念缺陷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不加辨別就全盤接受自己所聽到的內容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信念是從最初用於感知的系統進化過來的。我們相信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而自覺逃避對其背後的現象進行深究。

比如:我們去超市裡,想買洗髮水,我們會更傾向於買那個常常看到廣告的那款;一個西裝革履的人看起來就會比衣衫襤褸的人更成功,更優秀……

我們如此被表象蒙蔽、輕信他人、上當受騙,歸根結底是因為,儘管我們具有信念能力的認知系統功能很強大,但它仍然容易被人操縱,飽受迷信和謬誤的影響。

(1)眼見並不為實,耳聽並不為虛。

我們看一檔綜藝節目時,常常會覺得這個讓你很生氣,那個讓你很火大,然後你就不自覺地喜歡這個人,討厭那個人的。後來就有網友客觀地指出:綜藝節目也是演出來的,你所喜歡的你所討厭的,大多是幕後為了節目更有效果,更有話題性而故意剪輯出來的,如果沒有這些細節,就根本無法調動你的情緒,那自然就不會有人去看了。

看吧,我們眼見和耳聽,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人家想讓我們看見的,想讓我們聽見的,事實上是怎麼樣的,我們無從判斷。

成年人最大的修養,就是不用自己的主觀感受替別人判斷,也不用自己的利益去權衡他人的現狀!因為沒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盡力做好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就好了。

(2)不要心存僥倖

很多人去買彩票,常常會說:萬一中了500萬呢?

其實天下哪有那麼多的"萬一"呢?我們所有的幸運結果,也不過是之前付出努力的回報。你看到人家中了彩票後的一夜暴富,卻不知道之前這個人已經在買彩票這個事情上花了差不多了中獎的錢了。退一萬步來說,你又不是幸運女神,憑什麼好事都會落在你頭上呢!想清楚這點,估計大家在做人做事時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僥倖念頭了吧。

天下不會無緣無故地掉下餡餅,有好事接近你時,多看清楚現象背後的本質,永遠不要拿你的"本金"去換別人的"利息"喲!

三、選擇缺陷

為什麼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抽菸會影響健康,但依然還是會有很多人會選擇抽菸?

因為抽菸的那刻讓許多人享受到了放鬆。人們為了滿足即時的快樂,並不一定都會做出理性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我們所認知的選擇缺陷!

(1)設定期望目標

有了期望目標,人常常就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

比如我教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一開始,我只告訴她,如果她這個月沒有把零花錢花完,能存下80%的話,我月底就會再給她一倍的零花錢,這樣她就可以把所有的錢存下來買自己心儀的東西。結果為了能買到自己更心儀的東西,孩子在平常想花錢的這件事上,確實就選擇了儘可能地不花,這就是目標影響行為的一個成功例子。

(2)放棄習慣性思維,重新思考

這個世界上,能夠限制住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每個人的思維都是無限的,如果你正處在走投無路的死胡同,或者正面對左右為難的選擇,試著放棄這困局,重新思考,丟掉習慣性的思維,換一個角度去考慮,或許就能找到逃離困境的出路了。或許,方法還不止一個呢。

在這本書裡作者還介紹了語言缺陷、快樂缺陷以及精神缺陷。大家也可以去讀讀書。

怎樣走出思維陷阱,提高決策的正確率

"能夠承認,就是跨出了第一步!"承認我們的大腦不完美,承認我們天生就自帶"克魯機"基因,才會懂得審視自己,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一、允許你不喜歡的存在。

既然有白天就有黑夜,那麼我們不能夠因為喜歡白天就厭惡黑夜。因此,我們不應該由於自己對一件事情的喜愛,就不寬容別人做相反的事情

——吳軍《見識》

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2》中也說道:"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是還是請允許它的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

就好比如說,你可以不喜歡這朵花,但請允許它繼續綻放,自有喜歡它的人在。不貶低別人喜歡的東西,也是做人的一個最基本教養!

當有不同觀點時,不要急於否定或斥責,試著從對方的角度與邏輯上想想,從對方的出身、環境、條件等各方去設身處地的考慮,易地而處,你未必就不會是那個他。

好的交流溝通,一定是不以自己的喜好為準 ,設身處地地多站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去追求和推動更合理的改變,所謂格局,大抵就是這般最初的模樣了。

二、遇事多權衡,寫在紙上,看清楚利與弊

為難的時候,困擾的時候,我常常會拿張筆、拿根筆,在紙中間畫一條豎線,分左邊與右邊,然後,左邊寫上做這件事情的利,右邊寫上這個事情的弊,然後看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利弊的權衡有助於我們更懂得做出這一判斷所要承擔的結果。當然,在書寫的過程中,還給自己有一次冷靜思考的機會,因為人在下筆時往往會把腦袋裡東西再過濾了一遍的,這樣寫出來再看,其實就是二次思考了。

為什麼要告訴大家這個方法呢?

因為想的永遠沒有寫出來的看得清楚,尤其在人被各種情緒包圍後,極易陷入困境,把它寫出來,就是一種撥開雲霧看本質的很好的醒腦方式。

三、說話之前停3秒,給自己思考的時間

避免下意識地說話,往往下意識的就是用慣性思維的結果。如果我們不打破舊的思維壁壘,就永遠無法使用新的思維方式。

比如,一定不要心情不好時與人講道理,出口傷人。給自己3秒鐘時間,下意識就會在這裡緩解一下,有思考的時間,自然就不會被習慣牽著鼻子走。

四、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百分百完美,也沒有誰是百分百成功的!

很多人只會看到別人的優秀,別人的成功,卻看不到別人為了那一刻的優秀與成功努力了多久,付出了多少!

就拿我們參加鏡姐的60分鐘高效訓練營為例,好多人都在群裡好奇地問:

"60分鐘怎麼能看完一本書呢?"

"這麼短的時間,我看不完,也抓不到重點",

"你們都是高手,我跟不上了"

其實你以為的"高手",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出來的,永遠不要拿別人的高光時刻與自己的起步去比較,你沒有那麼完美,你不可能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天或一周就學會別人花好幾年才積累出來的技能!不攀比,不比較,學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告訴自己:沒關係的,我也可以,這次不行的話,下次再多努力一點!記錄自己每天的所言所行,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

行動永遠大於思考,有那功夫自怨自艾,有那功夫唉聲嘆氣,還不如把時間花在自己的切切實實的身體力行上!有效的進步=正確的堅持+理性的思考。

訓練大腦思考力,養成批判性思維

只有你了解了我們的大腦並不完美,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本身就自帶很多認知上的缺陷,而這些缺陷並不是都值得我們去修補。

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調整自己,用訓練記憶的方法去訓練大腦思考的能力,當理性大於感性,批判大於習慣時,我們就能把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智慧一些!

這本書在最後作者還給出了13個補救大腦不完美的小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讀。

本文作者:我是鳳池竹蕭蕭,鏡姐夢想領讀會,高效閱讀訓練營學員。一個願意分享,熱愛學習,孤獨成長的小姐姐!

相關焦點

  • 《怪誕腦科學》3個方法突破大腦的局限性,理想思維成為人生贏家
    文/阿任你覺得,我們的大腦進化得足夠完美了嗎?也許,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那其實在你的潛意識裡面,我們的大腦不存在問題,或者說我們已經接受了這樣的局面。《怪誕腦科學》這本書的作者蓋瑞馬庫斯,在書中提到,其實我們的大腦在進化時並不是選擇了最佳方案,只是適應了當時的環境而已,屬於差不多的狀態。比如,關於記憶,我們如果能夠記一遍就不會遺忘,會不會更好呢?而正是這樣一種差不多的狀態,會致使我們在一些思維方式上面會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或者說是陷阱。
  • 我們的大腦會騙人
    這麼說,可能很多人會生氣,人類作為唯一能創新、懂謀劃的萬物之靈,大腦是多麼精密,機器人再先進也無法取代人,怎麼可能會騙人呢?那麼,你有沒有遇到過,這些現象:去年的今天你幹了什麼你完全想不起,直到別人給你看當天的照片,你能準確地說出當天的鄰桌女士開的玩笑!明明知道快考試了,卻依然放不下玩著的遊戲?
  • 怪誕腦科學:戰勝大腦認知缺陷的13條建議
    在《怪誕腦科學:戰勝焦慮、混亂、拖延的自控術》一書中作者通過闡釋「進化慣性」,說明大腦的進化本來就不完美,面對不完美進化,作為思想者的人類,並不是束手無策,而是可以區分出哪些缺陷是可以置之不理,哪些是可以改善的。以下章節選自該書,是作者提出的戰勝大腦認知缺陷的13條建議,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人類具有無與倫比的智慧。我們能交談,會推理,能跳舞,會唱歌。
  • 《怪誕腦科學》:如何不動聲色影響孩子,你需要了解一下錨定效應
    文丨福林媽咪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嗎?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假如你一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你會是什麼反應?很多父母會下意識的認為孩子在自己不在的時候一直在看電視。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拿了兩個孩子的照片,然後分別對兩組人說,這個照片上的男孩子用石頭砸別人家玻璃,不同是的是,其中一張照片裡的男孩子更好看一些,然後問這兩組人對孩子的評價。
  • 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腦科學家來告訴你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就認為,大量讀書可以令大腦如腐葉土般發酵,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讀過成千甚至上萬本書的人,他們的腦中會積蓄相應的養分,最終結出新鮮美味的果實。作為研究大腦和心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是個十足的愛書之人,他把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寫了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
  • 賈伯斯:我人生中,最有智慧的一句話,它幫我找到人生的意義
    賈伯斯說,他在17歲的時候,讀到了這樣一句話:「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還會做你今天即將要做的事情嗎?」賈伯斯說,連續33年,也就是直至他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他每天必定自問自己這句話,他說如果連續幾天答案不是肯定的,那麼他就知道自己必須改變了。
  • 如何將寫作應用於自己的人生?從腦科學角度看寫作的意義
    這是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博士,在他的作品《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中告訴我們的。寫作能鍛鍊大腦人們常常「靈光一閃」來形容靈感,因為靈感往往是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時候,忽然出現,又忽然消失,就像一道難以捕捉的光芒。為什麼會這樣呢?
  • 人類大腦有多強大,超乎你的想像!
    在這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稱雄自然界靠的不是肉體,而是智慧。一個人擁有的智慧不僅僅是後天學來的,其中大多智慧是生來就有的,是數億年祖宗智慧的遺傳。這種遺傳智慧不僅有信息的遺傳,更有思維能力的遺傳。許多遺傳智慧表現為大腦潛能。人體是有無限潛能的,尤其是大腦的潛能。大腦潛能是人類遺傳的智慧,是天生的才能。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讀過很多書,卻不知道如何活用於人生?怎麼通過閱讀來改變現狀?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
  • 大腦可塑性 腦學派參與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研討
    2019年5月11日-12日,「大城市教科院聯盟全國二次學術年會暨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腦學派課程創始人錢陽秀女士作為與會嘉賓分享了「0-6歲兒童腦發育與科學養育」主題分享。本次論壇為期兩天,主題為「共建更好的全球教育未來」。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認知科學、面向未來的教育魏坤琳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入選青年長江學者。《最強大腦》節目「科學判官」。
  • 6本書告訴你,這樣發展孩子的大腦,未來人生會開掛
    雖然人類的大腦只有0.0014立方米,但它才是育兒的關鍵:不只是培養智力,包括身體健康程度、心理成熟度,以及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都是基於大腦的深層次認識與科學塑造。今天,湛廬君為你推薦的這套教養圖書,就是從腦科學出發的,它們由「全腦教養」之父、人際神經生物學創立者丹尼爾·西格爾所著。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叫有用
    「這件事給你說了一百遍了,怎麼還不懂」?相信很多家長都這樣吼過孩子,迫切的想讓孩子明白這麼做是不對的,得按照我的方法來,但奈何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不僅如此這麼一說還會哭鬧不止,著實令人生煩。
  • 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英國有句諺語,叫做「閱讀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短短一句話說明了閱讀對於開發鍛鍊頭腦的重要性,狄德羅也曾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從古至今,閱讀一直被看之為重要獲取知識增長和智慧的來源。在教育孩子中,讓孩子愛好閱讀、學會閱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因為閱讀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提升智力的有效方法。
  • 戀愛怎麼追才能打動心上人?腦科學理論能幫你如何找心動開關
    直到我讀了《銷售腦:如何按下消費者大腦中的「購買按鈕」》,我突然有了靈感,追求心上人和推銷商品一下,都是傳遞信息給心上人或客戶大腦,讓心上人和客戶大腦做出戀愛或者購買決定。我們可以從腦科學研究成果入手,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然後採用針對性的方法,可以讓對方大腦愉快做出我們想要的決定,實現雙贏。
  • 自私會有報應,因為大腦有一個因果報應神經元
    小務虛自己就是成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裡面,我相信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成長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特別是80年後或者年紀更大的這幾代,因為我們處在典型的農業社會轉型進入工商業社會的過渡階段,而農業社會就註定它的生存環境就必須更傾向於自我利益,更接近於我們的動物性。因此,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你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出人頭地,才能賺到錢,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等等」。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西部世界》的熱映,使很多人對大腦產生了興趣。我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意識來自何方,決策的機制是什麼,機器人會有自我嗎?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認知神經科學》、《腦與意識》、《思考,快與慢》、《人工智慧簡史》、《失控》,等等。
  •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然而,如果所選的文盲是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的底層民眾,或是因為某些疾病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被試與正常受過教育的被試做對比,就算結果有差異,我們也很難判定這個差異到底是因為識不識字造成的,還是兩組人生活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而造成的,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
  • 大腦揭秘四(改寫你所有人生煩惱)
    所有的大腦都是有一個神經的可塑性的機制在裡面。所有你想要做的,並且是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是停止餵養那些可以強化你恐懼、憤怒的腦部的線路,而把你的注意力導向新的積極的神經連接。其中的辦法就是靜心,除了塔塔研發的全腦開發的植物的精華草藥、大腦儀器,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靜心。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正式為積攢了10年內功的「顱相學」奠基,奏響了19世紀最激進的腦科學狂想曲。通過一顆人頭,就能預測一個人在犯罪、懶惰、宗教信仰或夫妻不忠等方面的傾向性。這樣的學說大膽且刺激。但當科學一旦觸碰道德,一把斬棘的鐮刀就成了刺入心臟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