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初詩壇最早流行應答酬唱、淺切易曉的「白樂天體」,代表人物有徐鉉、李昉等。
2、晚唐體尊崇的對象實際是賈島、姚合。代表作家是林逋。
3、林逋,稱梅妻鶴子,有《林和靖詩集》。《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4、宋初最早提倡儒學復古和文體復古的代表人物是柳開,有《柳河東集》。
5、王禹偁是宋初創作實績最為豐厚的詩人。「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樂天:白居易,子美:杜甫)。
6 、範仲淹是「慶曆新政」的主導人物。
7、石介在主講太學期間,片面強調文體復古,鼓勵了古文中險怪奇澀的「太學體」的形成。
8、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有《歐陽文忠公集》。
9、梅堯臣、蘇舜欽與歐陽修共同倡導詩文革新。梅堯臣,世稱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文集》。
10、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
11、王安石寫有不少詠史詩,也以議論見長。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詠王昭君和親之事,隱約表達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於此的複雜感情。
12、明初,採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家之文,編為《八先生文集》。茅坤又取此八家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影響很大,「唐宋八大家」之說遂定型。
13、前人比較二蘇文章,認為「大蘇文一瀉千裡,小蘇文一波三折」(大蘇:蘇軾,小蘇:蘇轍)
14、晏殊,詞集名《珠玉詞》。其詞作是一種極端貴族化的審美趣味。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說「昨夜西風凋碧樹」三句似「詩人之憂生」,又以之比喻「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一境」。
15、歐陽修,《六一詞》和《醉翁琴趣外編》。他的《六一詩話》是最早的詩話。
16、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詞集《小山詞》17、柳永《樂章集》中的慢詞已超過二分之一。李清照稱他「變舊聲作新聲」。
18、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認為作文應當「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19、蘇軾有意創作雄壯豪放、自成一家的新詞。被陳師道用作貶語的「以詩為詞」,確實是構成蘇軾新詞風的重要條件。
20、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點鐵成金」。有《豫章黃先生文集》。
21、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
22、陳師道作詩以苦吟著稱,黃庭堅稱他為「閉門覓句陳無已」。
23、呂本中編列了一張《江西宗派圖》,列黃庭堅為「宗派之祖」。宋末元初的方回又稱杜甫為江西詩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24、張耒,字文潛,號柯山,文集《宛丘集》25、晁補之,字無咎,《晁氏琴趣外篇》26、秦觀,字太虛,改字少遊,有《淮海集》和《淮海詞》。其政論文「雄篇大筆」,但詞卻是「專主情致」,是婉約詞家的最傑出代表。
27、賀鑄,字方回,詞集名《東山詞》。他能在眾多婉約詞家中自成一格,其特點是詞採富麗,著色濃豔,有「妖冶」之風。
28、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詞集名《片玉集》。周詞在藝術上吸取了《花間》的富豔精工,晏、歐的清麗雅致,柳永的鋪陳渲染,以及秦觀的情致纏綿,而形成了自己縝密典麗的詞風。周詞所謂「集大成」,僅是就對傳統婉約詞風的總結而言。
29、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詞集《漱玉集》。堅持詞「別是一家」。
30、陳與義,有《簡齋集》31、朱敦儒,字希真,詞集《樵歌》32、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有《誠齋集》。他年輕時學詩從江西詩派入。
33、範成大,號石湖居士。有《石湖居士詩集》和《石湖詞》。作品將記述農事活動,反映農民疾苦和描寫田園生活逸趣這幾種創作傳統融合在一起,成為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他晚年在石湖所作《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六十首,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
34、葉適是與朱熹同時的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
35、陸遊,年輕時從學江西派詩人曾幾。詩集《劍南詩稿》和文集《渭南文集》36、陸遊的文章在南宋卓然為一大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老學庵筆記》、《入蜀記》以及《渭南文集》中的若干序跋記傳文字。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筆記》首先使用了「筆記」這一名稱。宋代筆記的內容大致包括史料佚聞、風俗掌故、學術考辨、詩文評析等幾類。
37、清代王士禎:「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易安:李清照;幼安:辛棄疾)
38、辛派詞人陳亮有《龍川集》、劉過有《龍洲集》和《龍洲詞》,此外還有劉先倫等人。
39、「永嘉四靈」: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提倡學習晚唐,主要取法對象實際是姚合、賈島。
40、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有《白石道人詩集》和《白石道人歌曲》。其詩初學江西詩派。其詞被張炎稱讚「不惟清空,又且騷雅」 41、吳文英有《夢窗詞》。張炎在《詞源》中稱吳文英詞為「質實」,「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
42、王沂孫,有《碧山樂府》43、張炎,有《山中白雲詞》。他的《詞源》是一部很重要的詞學理論著作,上卷論音樂,下卷論詞的創作。他論詞主張「清空」,反對「質實」,同時又非常推崇姜夔的「騷雅」,也就是要求詞旨深遠,有所寄託。
44、嚴羽對宋代影響最大的蘇、黃兩家詩風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出這兩家是「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45、汪元量,有《水雲集》和《湖山類稿》46、劉辰翁,有《須溪集》。發展了「評點」這一新的文學批評形式。
47、道宗宣懿皇后蕭觀音,作《回心院詞》十首。
48、院本雜劇和諸宮調是金代興起的兩種重要的文藝形式。元雜劇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49、元好問,編纂了金詩總集《中州集》和金史著作《壬辰雜編》。成為當時南北詩壇上最有力度的詩人。
50、元好問在河南鄉居時所作的《論詩絕句》,共三十首,評述了漢魏至宋的許多重要詩人和詩派,系統反映了作者的詩學觀點,對當時詩壇多所針砭。
51、《西廂記諸宮調》是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諸宮調作品,作者董解元。
52、元雜劇大致可分為愛情婚姻劇、歷史劇、社會劇、公案劇、神仙道化劇等五類。四大愛情劇:《西廂記》、《拜月亭》、《牆頭馬上》、《倩女離魂》53、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採用,稱為「新樂府」 54、南戲產生於宋代(北宋末南宋初的溫州)。
55、宋雜劇的表演體制一般分為三部分:豔段、正雜劇、雜扮56、關漢卿是使元雜劇形式最後定型的作家之一57、雜劇演出的中心逐漸由大都(今北京)轉移到臨安(今杭州)一帶。
58、在結構體制上,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是二者的有機統一。
59、雜劇劇本包括唱詞(曲文)與賓白兩大部分。曲以抒情,白以敘事。
60、在角色體制上,雜劇一般分為四大類:一是旦,二是末,三是淨,四是雜。
61、有關元代雜劇作家、作品的著錄,首見於鍾嗣成的《錄鬼簿》。
62、關漢卿社會劇的代表作有《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63、從雜劇史的角度看,關漢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開創者。王國維評:「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64、《西廂記》描寫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愛情故事,來源於唐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明人稱《西廂記》為傳奇之祖。
65、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評此劇(《梧桐雨》):「沉雄悲壯,為元曲冠冕」 66、《黃粱夢》、《嶽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通稱「神仙道化」劇。
67、鄭光祖,《倩女離魂》68、楊顯之的《瀟湘雨》;石君寶的《秋胡戲妻》;尚仲賢的《柳毅傳書》;李好古的《張生煮海》;喬吉的《揚州夢》和《兩世姻緣》。
69、社會劇包括公案劇和家庭劇。元前期家庭劇的代表作家是鄭廷玉,其代表作《看錢奴》是一部著名的社會諷刺喜劇。
70、秦簡夫,代表作《東堂老》,寫出商人的獨特風貌。
71、水滸戲中最著名的是康進之的《李逵負荊》。
72、元曲「四大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73、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馬致遠的貢獻最大。代表作《夜行船。秋思》套。他參加過元貞書會,白樸和關漢卿參加過玉京書會。
74、馬致遠被《中原音韻》譽為「秋思之祖」的詠景名篇《天淨沙。秋思》,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75、張可久,一生專寫散曲,有《小山樂府》76、明代李開先將喬吉與張可久相提並論,稱為「曲中李杜」 77、貫雲石,出自維吾爾族貴胄。
78、徐再思與貫雲石同時,他與貫雲石的散曲,世稱「酸甜樂府」 79、張養浩,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80、睢景臣,套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81、南戲由宋雜劇、唱賺、宋詞和民間歌舞戲等綜合發展而來,大約在北宋末、南宋初產生於浙江溫州,謂之溫州雜劇。
82、四大南戲——「荊、劉、拜、殺」(《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
83、《琵琶記》被後人譽為「曲祖」。
84、南戲的體制特點:在結構形式上,南戲結構龐大,一本往往十多出或幾十齣,篇幅長短自由,便於表現比較複雜的故事;一出為一場,每出例有下場詩,重要人物上場時先唱引子,繼以一段自我介紹的長白,叫做定場白。
85、《琵琶記》的作者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86、元代前期,北方詩文源於金末趙秉文、元好問,學習蘇軾。前期南方詩文的代表作家是戴表元和趙孟睢u悅項,著有《松雪齋集》。
87、虞集為元代後期詩壇領袖,領導南北詩家馳騁競進,使元代詩壇達到極盛。
88、薩都剌,著有《雁門集》。
89、元末文壇泰鬥是楊維楨,字廉夫,號鐵崖。楊維楨論詩主張寫個人性情。
90、小說家的話本稱作小說;講史家的話本稱作平話。
91、現存宋元小說中,在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中,《碾玉觀音》為代表。
92、宋元話本小說通篇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敘述,標誌著我國古代白話文體的正式出現,開始了我國文學語言上的一個新的階段。
93、《三國志平話》和《武王伐紂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續集》,今人合稱《全相平話五種》。
94,《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奠定了長篇章回小說發展的基礎,也為後世長篇章回小說提供了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兩種範例。
95、章回小說是在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96、章回小說更加成熟,表現在:內容上已不完全是講史,講史的形式與小說的內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節,而是明確地分成多少回。〈紅樓夢〉最終確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體例。
97、元末明初,羅貫中排比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補註的史料,又吸收民間傳說和雜劇、話本的故事,編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98、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
99、《三國演義》思想傾向擁劉反曹。西晉陳壽的〈三國志〉擁曹貶劉,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則尊蜀漢為正統,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曹魏而貶蜀漢。
100、《三國演義》在語言上吸收了傳記文學和說唱文學的成就,使用了一種比較平易淺近的文言進行創作。
101、《水滸傳》的編著者是施耐庵和羅貫中。明末清初,金聖歎使全書成為七十回。
102、劉基,尤以寓言體散文最為出色。他在元末隱居時寫的《鬱離子》是一部寓言體散文集。
103、高啟的詩最能表現其藝術風格的是歌形體和七言律詩。
104、在永樂至成化間(明末),出現了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
105、李夢陽、何景明、徐楨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共同被稱為「前七子」,為文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106、朱權的《太和正音譜》,記錄元及明初的雜劇劇目,品評一些雜劇家的作品,列出北曲譜例曲,成為研究雜劇的重要文獻,影響較大。
107、丘濬將戲劇視為傳播理學的工具,編著了《五倫全備忠孝記》傳奇。
108、王九思雜劇《中山狼》,主題與康海的《中山狼》相似。這本劇只有一折,開明代單本雜劇之先。
109、戲曲理論:徐渭的〈南詞敘錄〉開南曲理論研究之先,繼之有沈璟的〈南詞全譜〉、王驥德的〈曲律〉、呂天成的〈曲品〉等。
110、徐渭的《四聲猿》是〈漁陽弄〉、〈雌木蘭〉、〈女狀元〉、〈玉禪師〉四個雜劇的合稱。
111、王衡擅長寫諷刺喜劇,《鬱輪袍》寫王推冒名王維。
112、沈泰編為〈盛明雜劇〉是明雜劇有代表性選本。
113、嘉靖、隆慶間,著名曲師魏良輔對崑腔進行了改革。經過魏良輔的改革,崑腔集中表現了南曲清柔婉折的特點,同時部分保存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
114、粱辰魚的《浣紗記》是首先用魏良輔改進的崑腔演唱的傳奇,為崑曲的傳播做出了貢獻。這種借生旦愛情以抒寫歷史興亡的方式,對後世傳奇有明顯的影響。
115,在〈浣紗記〉前後出現的著名傳奇有李開先的〈寶劍記〉。
116,沈璟的主要曲著是〈南詞全譜〉。貫穿沈璟戲曲格律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對「場上之曲」強調,他提出「合律依腔」和「語言本色」的主張,以使「案頭之曲」成為「場上之曲」。
117、沈璟是吳江人,故被稱為「吳江派」,文學史上也稱作「格律派」。
118、孟稱舜的〈嬌紅記〉是部愛情劇。在〈西廂記〉、〈牡丹亭〉之後,〈嬌紅記〉把愛情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紅樓夢〉之前一部傑出的愛情悲劇作品。
119、〈東郭記〉是部諷刺喜劇,作者孫鍾齡。
120、《牡丹亭》來源:話本短篇小說《杜麗娘暮色還魂記》。
121、除《牡丹亭》外,湯顯祖還寫了〈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稱〈臨川四夢〉。
122、〈邯鄲記〉和《南柯記》標誌著湯顯祖在創作上從愛情題材擴大到社會政治題材。從「以夢寫愛情」到「以夢寫政治」,這是湯顯祖在戲劇創作道路上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23、魯迅稱《西遊記》為神魔小說。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西遊故事見於文字的最早雛形。
124、白話小說就題材內容而言分為世情小說、神魔小說、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
125、〈金瓶梅〉的作者,屬名為「蘭陵笑笑生」。
126、《封神演義》是繼〈西遊記〉之後最著名的神魔小說。
127、《三寶太監西洋記》是神魔小說。
128、歷史演義小說中較著名的是馮夢龍的(新列國志)。
129、英雄傳奇小說中有代表性的是《北宋志傳》,作者熊大木。
130、公案小說較著名的有李春芳的〈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安遇時的〈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131、講史話本成為我國長篇白話小說的先驅,小說話本則成為白話短篇小說的遠祖。
132、洪木便編刊《六十家小說》,即成為最早的話本專集。
133、明後期擬話本小說最著名的集於是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簡稱「三言」。此外有凌初編輯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簡稱「二拍」。134、在三言二拍之後,著名的作品有陸人龍的〈型世言〉。
135、茅坤,所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影響很大。歸有光,著有〈震川先生集〉。
136、李贄提倡『童心「,童心就是真心。
137、以袁宏道為首的公安派就受到李贄思想的直接影響。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稱「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將。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138、公安派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特別是一些遊記、尺牘、隨筆等小品文。袁宏道的傳記文最著名的是《徐文長傳》。
139、「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鍾惺和譚元春,他們反對擬古,但強調從古人詩中求性靈,在詩文中開眼界,形成了這一派文學上「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
140、馮惟敏是明後期散曲家的代表。
141、復社的領導人物是張溥,著有《七錄齋集》。「幾社」,代表人物有陳子龍,夏完淳。
142、在晚明融合「公安」、「竟陵」之長而較著名的作家是張岱。著有〈陶庵夢憶〉、《琅環文集》、〈西湖夢尋〉等。
143、清初遺民詩人最著名的是顧炎武、吳嘉紀、屈大均。顧炎武被公推為清代考據學的開山祖,他參加過復社。被稱為「一代史詩」。
144、清初的散文以侯方域、魏禧與汪琬最為有名,號稱清初三家。其中侯方域成就略高。魏禧有《大鐵椎傳》。
145、「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
146、王士禎,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
147、明末清初,以陳子龍為首的雲間詞派,標舉北宋歐陽修、蘇軾,兼尊南唐二主。以朱彝尊為首的浙西詞派和以陳維崧為首的陽羨詞派。
148、朱彝尊的詞標榜南宋,推崇姜夔、張炎,曾纂輯唐宋金元五百餘家詞為《詞綜》。
149、江蘇蘇州是崑曲的發源地。
150、李玉是蘇州派的領袖人物,《一捧雪》、《千忠戮》。朱素臣〈十五貫〉。
151、「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收拾起」指「傾杯玉芙蓉」首句,「不提防」指洪升〈長生殿。彈詞〉。
152、李漁認為自己的創作達到了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完成了把風流和道學融為一體的目的。才子的風流豔情既不違背道德,他們的道德觀念也不否定風流;道學中充溢情感,風流裡暗藏性理。
153、李漁的傳奇無一不是地地道道的場上之劇。
154、李漁特別標舉「立主腦」,即確立作為全劇結構樞紐的「一人一事」,它既是戲曲結構的主線,又是作者立意的焦點,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155、《四嬋娟》為四折短劇,以古代才女韻事為題材,「四大才女」:謝道韞、衛茂漪、李易安,管仲姬。
156、蒲松齡,別號柳泉居士。《聊齋志異》現存作品四百九十一篇。蒲松齡從自己的體會和經歷中,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弊端,並對此進行了批判。這批判主要集中在科舉制度的不公正這一現象上。157、《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代表了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已經達到和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
158、袁枚〈新齊諧〉,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清代的文言筆記小說,要麼模仿《聊齋志異》,要麼模仿〈閱微草堂筆記〉。
159、清初的小說大別可以分為四個系統:一為〈金瓶梅〉系統,以家庭生活為描寫的中心,著名的有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二為《水滸傳》系統,寫英雄傳奇,著名的有陳枕的《水滸後傳》、錢彩、金豐的《說嶽全傳》;三為《三國演義》系統,主要是演義歷史的通俗小說,著名的有《檮杌閒評》、褚人獲的《隋唐演義》;四為才子佳人系統的小說,較有成就的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傳》等。
160、《好逑傳》人物:鐵中玉、水冰心。
161、(醒世姻緣傳)是用山東淄博一帶的方言土語寫成的。
162、明末清初,特別是順治、康熙年間小說林中湧現出一個強勁的說流派,即才子佳人小說。它們既是明以來人情小說的一個分支,又是中國古代愛情與婚姻小說長期發展衍化的結果。
163、才子佳人小說大都在二十回左右,相當於現代中篇小說的規模;小說的作者大都為江浙一帶的人,所寫主人公的籍貫也圍繞在江浙地方,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小說描寫的才子佳人大都出身於上層官宦人家,且為獨生子女;敘述的內容雖然或祥或簡,或牽涉他事,但主旨無非是「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違,終多如意」(魯迅)。
164、《儒林外史》首先是塑造了幾個科舉迷的形象。其中範進、周進是一個類型。作者不僅寫出他們被科舉制度折磨得如痴如狂的迂腐可憐的形象,而且寫出了造成這種變態心理的典型環境。第二種類型是一批舉業至上主義者。他們嚮往功名,推崇科舉,但本身並沒有痛苦的經歷。這批人的面目可概括為八個字,即迂執酸腐、空疏不學。第三類人以蘧駪夫、匡超人為代表。他們原先是很純樸的青年,後來中了八股文的毒害而墮落。
165、《儒林外史》杜少卿(是一個具有一定程度個性解放思想的人)和沈瓊枝,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孳生時期新興市民階層要求衝破封建束縛、爭取個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
166、《儒林外史》給予後代文學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晚清的譴責小說上。
167、《紅樓夢》初名〈石頭記〉,簡稱脂評本。程偉元和高鶚增補了後四十回。脂評本系統就被程本所代替,後四十回文字,一般認為是高鶚所補。
168、《紅樓夢》的研究,五四運動以前,最有影響的是「評點」和「索隱」兩派。五四以後,以胡適、俞平伯為代表的「新紅學」派是紅學研究中影響最大的流派。
169、李汝珍的《鏡花緣》談才學和婦女問題。
170、清中期專以雜劇創作聞名於世的戲曲作家是楊潮觀。清中期最著名的戲曲作家是蔣士銓。
171、沈德潛,編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清詩別裁》。
172、翁方綱,論詩主張「肌理」說,主張用學問做根柢,以增加詩的骨肉。
173、袁枚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新齊諧〉等。袁枚寫詩主張抒寫性靈,認為詩就是要寫出人的真性情。他認為文學應該進化,有時代特色。詩只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優勢,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174、桐城派:在方苞、劉大櫆、姚鼐的號召下,當時鼓吹程朱道學、提倡唐宋八大家文體的人形成了一種文學理論和古文運動。由於他們大都是桐城人,因此人們稱他們為桐城派。
175、姚鼐論文強調寫文章要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備。
176、清代初期駢文代表作家有陳維崧,著有〈湖海樓集〉;毛奇齡,著有《西河全集》;晚清駢文王闓運、李慈銘成就較高;清中葉的駢文作家中汪中成就最高,他也是整個清代寫駢文的第一高手。
177、講唱文學包括彈詞、鼓詞、子弟書、寶卷。子弟書是鼓詞的一個支流。
178、彈詞《天雨花》作者粱貞懷;〈再生緣〉作者陳端生。鄭振鐸將彈詞稱之為「婦女的文學」。
179、龔自珍,號定庵。與桐城派古文比較,龔文上法諸子,奧博縱橫,是先秦諸子散文一個新的發展。
180、曹籀《定庵文集序》說龔自珍「足以繼往開來,自成一家。」柳亞子推崇他是「三百年來第一流」的詩人。
181、魏源,著作有《海國圖志》。
182、梅曾亮,字伯言,他成為桐城派後期的中心人物。
183、曾國藩,字滌生。為文於義理、考證、辭章外,還強調「經濟」,對桐城派文論有所推進,編選的《經史百家雜鈔》,時人稱之為「湘鄉派」。
184、宋詩運動,至同治、光緒年間,衍變為「同光體」詩派。代表為沈曾植、陳三立、陳衍。
185、甲午戰爭時期小說創作,主要有兩大流派,一為俠義公案小說,一為狹邪小說。俠義公案小說的開山之作是《施公案》。
186、忠烈俠義傳〉,實際包括《三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俞樾將〈三俠五義〉改名為《七俠五義》。
187、所謂狹邪小說,乃指清末以**優伶為主要描寫對象的章回小說。它的直接源頭,是才子佳人小說和《紅樓夢》續書。
188、《海上花列傳》作者韓邦慶。人物對話全用吳語方言,充滿濃厚地方色彩,胡適推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
189、《蕩寇志》作者俞萬春。《兒女英雄傳》作者文康。
190、「詩界革命」它的倡導者是夏曾佑、譚嗣同、粱啟超等人。
191、黃遵憲提倡「我手寫吾口」。
192、「同光體」詩派,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陳三立,陳衍等。
193、梁啓超曾提出「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一系列文學革命的口號,形成一種新體散文,號「新文體」。
194、漢魏六朝派,代表作家有王闓運;晚唐派,代表作家有樊增祥、易順鼎。
195、清末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和曾樸的〈孽海花〉。
196、《官場現形記》在藝術上深受〈儒林外史〉影響,全書由許多短篇故事蟬聯而成,沒有貫穿始終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
197、《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結構,較〈官場現形記〉完整。全書雖仍無貫穿始終的情節,但以「九死一生」為主要線索,把其二十年「親見親聞」的人和事串聯起來,有了貫穿全書的人物。
198、章炳麟,號太炎。秋瑾,別署鑑湖女俠。
199、陳天華,其中以鼓詞《猛回頭》、政論《警世鐘》、小說《獅子吼》等尤為著名。
200、南社發起人為同盟會會員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柳亞子著作今有《磨劍室詩詞集》。
201、北京劇壇原本流行的是崑曲和京腔,徽班進入北京,帶來二黃調。這一聲腔,多認為來源於江西的宜黃腔,後流行於安徽,形成徽調。漢劇的主要聲腔是西皮,它來源於西北的梆子腔。二黃和西皮相互交融,而成為徽劇的主要聲腔,徽劇成為北京地區的一個新劇種,即京劇。被稱為京劇老生三傑的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是京劇藝術的主要奠基人。
202、柳亞子,陳去病等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戲劇刊物《二十世紀大舞臺》。
203、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陸鏡若、歐陽予倩等,在東京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