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25年時間,它從獲得諾獎到被多國禁用,如今卻又重獲新生

2020-09-26 胖福的小木屋

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對於科學家而言可以說是最高的殊榮,但是諾獎史上,也並非沒有爭議,1948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頒給了合成DDT(滴滴涕)的瑞士化學家繆勒,這就成為了諾獎一生的汙點。



在上個世紀初,全球爆發了糧食危機,有了更好的殺蟲劑,就可以控制昆蟲對農作物的侵害;斑疹傷寒也在世界肆虐,而蚊子、蝨子、跳蚤等都是傳播瘧疾的罪魁禍首。

繆勒當時從事的研究工作,就是研發只毒害昆蟲、不毒害植物和哺乳動物的殺蟲劑,從1935年到1939年9月,他失敗了349次。最終繆勒發現了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對害蟲具有驚人的滅殺效果。



繆勒還給這種化合物取了一個簡單好記的名字,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DDT(滴滴涕)。1940年3月,諾華製藥公司獲得了DDT製作殺蟲劑的專利。1942年,滴滴涕首次作為殺蟲劑上市。

DT的毒性機理是:透過昆蟲體壁的幾丁質進入蟲體,抑制神經信號傳導,使昆蟲肌肉痙攣或過度興奮,最終麻痺而死,類似蛇的神經性毒素。當時諾華表示DDT對於哺乳動物的危害近乎於無害。

因生產簡單、價格便宜、便於儲存、效果極好,不久後就被英國、美國等政府添加到了軍隊供應清單中。



不可否認,DDT對於糧食增產,阻止瘧疾傳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4年,美國在使用DDT後,農田的單位產量比1943年未使用DDT時提高了60%。

1948年,未使用DDT的斯裡蘭卡,每年約有100萬新增瘧疾患者,開始使用DDT直到1963年,每年新增瘧疾患者為18個,效果可以用震驚來形容,DDT在上世紀60年代初達到高峰,全年使用量是8萬噸。通過使用DDT,肆虐全球特別是熱帶貧困地區的傳染病瘧疾幾乎被完全消滅,在美國和歐洲得到徹底根除。

也因此,早在1948年的時候,DDT就斬獲了諾貝爾醫學獎,那個時候繆勒年僅49歲,憑藉著諾獎的光環,本來已經成為熱潮的DDT更是被捧上神壇,無論是遊泳、聚餐還是野炊,都噴灑DDT來驅蟲。

然而,在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指控DDT危害野生動物,DDT進入食物鏈,是導致一些食肉和食魚的鳥接近滅絕的主要原因。這本書在全球掀起了熱潮,先期銷量便達4000冊,到1962年12月賣出了10萬冊。



DDT的危害也在這個時候暴露在人們眼前,環境中大量的DDT致使鳥類生下了軟殼的蛋,影響了孵化與繁育,DDT的濫用對害蟲進行了人為的選擇,留下了抗藥性極強的蟲體,被DDT殺死的害蟲被鳥類、蛙類吃掉,更是毒死了害蟲的天敵,當害蟲再次來襲,便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美國國鳥白頭鷹因為DDT,到1963年,美國本土僅剩下417對築巢的白頭鷹,幾乎瀕臨滅絕。



科學家還發現,性質穩定的DDT在自然環境中極難降解,土壤中的DDT大部分存在於地表層2.5cm深處,它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長達2~4年,消失95%需要10年的時間。長期使用DDT會造成土壤、水質和大氣的嚴重汙染。

土壤的DDT可被植物吸收,動物和人通過食用這些植物而在體內積累。DDT是疏水親脂性物質,它可以在有機體脂肪組織內蓄積,所以它會產生生物放大效應,是指它在環境中的含量很低,但是可以通過食物鏈富集。經檢測,DDT在湖水中的濃度為0.000003ppm,經過食物鏈到達鳥類體內為25pm,濃度整整提高了833萬倍

在高級消費者包括人類體內達到較高濃度,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DDT累計到一定程度會致癌,損傷人類的肝臟,短時間損傷人類的神經系統,損傷生殖系統。

在DDT滲入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就連南極也不能倖免,南極的各種動物體內都檢測到了這種物質,而且南極的冰雪中儲存了2000多噸的DDT。



1972年,在美國帶領下,全球多國開始禁用DDT,其中甚至包括深受瘧疾折磨的非洲國家。就這樣,DDT從1948年獲得諾獎,到1972年開始被全球多國禁用,只用了短短25年時間。

然而在DDT被禁用之後,科學家發現再也找不到比DDT更好的殺蚊藥物,帶瘧疾病毒的蚊子每年導致100萬人死亡,面對嚴峻的瘧疾防治現狀,2002年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對殺蟲劑滴滴涕(DDT)解禁,用於殺滅攜帶瘧疾病毒的蚊蟲。

經過評估發現。DDT的危害仍然存在,但只要遵循章程使用,比如限制在居民的房間裡使用,每平方米的牆壁只用2克,每年噴塗1~2次,這樣即使有少量DDT逃逸出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只相當於從前的0.04%,只要使用得當,DDT並不會造成健康威脅。WHO強調:在室內噴灑滴滴涕是有效快速減少蚊蟲引發的瘧疾感染的一種方法,可以將瘧疾發病率降低90%。

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DDT,一年內瘧疾死亡人數直接降低了50%。

上圖是2000年,未使用DDT時非洲瘧疾的發病率。下圖是2012年,使用DDT時非洲瘧疾的發病率,效果顯而易見。

從登上神壇再到面臨禁用,最後,又重獲新生造福人類,DDT的發展史告訴人類,任何東西不加節制濫用都會引發大災難。化學物品不是惡魔,真正的惡魔是人類。

相關焦點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他們兩位於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記得1980年霍金在劍橋西路5號的家中舉行酒會,歡迎錢德拉塞卡來訪。霍金的妻子簡忙裡忙外招待客人。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那一學期,我正在聽裡斯的宇宙學課。他是霍金的師弟,時任劍橋天文所所長,深孚眾望。
  • 莫言獲得諾獎後,文藝圈嘴炮陳丹青「語出驚人」: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諾獎後,文藝圈褒貶不一!陳丹青: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莫言獲得諾獎,成功的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實現了該獎項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原本是件好事情,然而引發如此多不同不和諧的聲音,甚至招來了無端的攻擊與謾罵,質疑與聲討。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因此他們在PubPeer上發現了Gregg20多篇出現問題的論文。 Gregg的作假行為,貫穿了從他主要負責文章到他的合作編寫文章。接著,整理收集完所有的提名後,諾獎委員會會從中選出300個提名候選人。 這300個候選人不會被通知,他們的名字將會被保存50年。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李玫憶 實習生方菁)當地時間10月8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一名加拿大美國裔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和兩名來自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
  • 2020年諾獎全面揭曉!美國獲獎最多,中國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2020年諾貝爾獎獲名單全面揭曉!諾貝爾獎共六個獎項,分別由1個組織和11個個人獲得。其中美國7人,英國2人,德法各1人;其中女性共3人,男性獲獎者共8人。近年來獲獎勢頭很猛的日本2020無緣諾獎。中國諾獎記錄還停留在2015年的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 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
    正如多年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文學家莫言,距離他上一部作品發表,距今已有十年。獲「諾獎」後這些年,莫言都在做什麼?十年蘊積,《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獲獎後記,莫言將自己寫進小說,用幽默的筆調,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諾獎後的生活裡外。全書一共十二個故事,故事中有喜有悲,有荒誕亦有現實。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1974年從斯裡皮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遺傳學。之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在賓夕法尼亞兒童醫院做了博士研究。1986年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成為該校教授。 2008年,塞門紮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事實上,這不是有關「細胞質量控制」研究的第一次獲得諾獎,大隅良典也並非發現「細胞自噬」現象的第一人。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看到」了「細胞自噬」這種現象。當時,科研人員觀察到,在一種新型的細胞器裡面,裝有可以降解、消化蛋白質的酶,這個酶被稱作「溶酶體」,是細胞內生化成分降解的工作站。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在此之前,1993年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曾表示,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四個關鍵的發現者:夏彭蒂耶、徹奇、杜德納和張鋒。所以,諾獎最多頒給三人的規則顯然就是個問題。
  • 諾獎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
    原標題: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比如第一個發現X射線的倫琴,在X射線基礎上,電子、分子甚至生物的病菌、病毒、DNA等,得諾獎可能多達20多位學者;第二,有些實驗室群聚效應非常明顯,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學實驗室,到目前產生了近30位諾獎獲得者,另外是美國的貝爾實驗室,英國多數獲獎者是在上世紀30、50年代。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4位來自瑞典的諾貝爾獎評選團成員來到清華大學,為大學生詳細披露了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    什麼樣的科學家才能夠問鼎諾貝爾獎?    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其間,它見證了20世紀幾乎全部的重大科學發現、發明,以其權威性和公正性而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尊重。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黃博陽)北京時間今日傍晚,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獲得這一殊榮,理由是其在行為經濟學的成就。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導致今天《知識分子》出版延遲。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兩周以來,塞門扎合著的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的 32 篇論文(截至撰稿時)在 PubPeer 受到質疑,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