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群在京河南籍記者被胃裡的饞蟲喚起了鄉愁,他們一老家河南胃情感紐帶,一個名為「豫記胡辣湯」的QQ群橫空出世。痛飲胡辣湯之餘,也在談論著如何把新聞理想和老家的文化傳承下去。六年前,當了十五年調查記者的楊桐從《鳳凰周刊》辭職,帶領幾個小夥伴專職運營「豫記」公眾號。一路坎坷,野蠻生長。
豫記十周年活動之際,楊桐的老友、山哥說房市的創始人奚春山發來了對豫記的祝福。他曾經北漂近三年,報導在京豫人,他也表示,在未來,希望與豫記開展深度的視頻合作,讓更多的豫人,在豫記平臺上,眼裡有凝心聚力的光,腳下有發展上升之路。
眼裡有光的發軔
十年前,當你把能敲釘子的諾基亞,換成能發彩色圖片的HTC時,一群開口真中,閉口得勁的年輕人,在帝都吃著火鍋唱著歌之時,忽然想起了家鄉胡辣湯的味道。
舌尖上的鄉愁後,一個叫豫記胡辣湯的QQ群,橫空出世,這些從事新聞行業的小夥伴們,相約以老家河南為情感紐帶,痛飲胡辣湯之餘,把為往聖繼絕學的新聞理想,薪火相傳下去!
從字面上分析 ,「豫」代表河南 ,「記」是包括記者在內的媒體人 ,而「胡辣湯」除了是家鄉的美食 ,更代表了記者的職業屬性 ,比如辛辣、尖銳和多元。
那是屬於小夥伴們的黃金時代,這些年輕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高於同齡人的收入水平,他們的名字是調查記者,扮演著社會良心的角色。
朝可在京滬的高端寫字樓,與馬爸爸、東哥哥茶敘京東有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夕則在泥濘的北方鄉間小路上,裹著軍大衣,偷拍黑心老闆是否在偷排汙水……
六年前,當你刷著朋友圈,吐槽時代拋棄,連聲再見都不說的時候。豫記胡辣湯Q群眾的400多個小夥伴,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從豫記胡辣湯的Q群,升級為豫記公眾號,並拍板由才從《鳳凰周刊》辭職的80後楊桐來操盤。
此時 ,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內容創業浪潮已經開啟,400 名聯合發起者僅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提供智力支持,雙方不存在任何隸屬和依附。豫記的運營有專職團隊負責。
那時的設想,很單純,希望這個新媒體能夠為已經青春不在的調查記者們,找一條轉型再就業的路子。
腳下有路的砥礪
接過重任的楊桐很惶恐,因為在15年的職業生涯中,只做過新聞,擅長的是找選題,確立價值,找到利益相關方,分析對立方的是否對錯,而要操盤一個新媒體,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活下去。
畢竟,自己背負了小夥伴們的期許與熱望。
憶往昔,這些被稱為無冕之王的小夥伴們,選擇了一條最規矩的道路,因為相關法規政策不允許公眾號操作時政、財經選題,小夥伴選擇了以新聞手法挖掘河南人文歷史和鄉土人情作為突破口,這是一條無比艱難的道路,意味著廣告來源的匱乏。
從一個 QQ 群變身一個新媒體運營實體,豫記真正從記者轉型為記憶。這兩個字,不但代表著河南人的記憶,更要像家鄉著名的餐飲品牌蕭記、合記一樣做成老字號,只不過蕭記、合記提供的是美食,而豫記則主打精神食糧。
2014年6月2日,只有62個訂閱者的豫記微信公眾號發出第一期推送,這篇題為《郝堂故事》的文章獲得1979人閱讀和2340次轉發,圖文轉化率達到3044%。
6月23日,豫記微信公眾號當期文章的閱讀人數達到3.1萬,被轉發3.8萬次,訂閱者也增加到1384人。
微博方面,豫記專欄作家曹雁雁一篇《什麼樣的男人配得上信陽女人》的閱讀數達到了30萬,轉發評論160次。
豫記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在野蠻生長著。7月17日,豫記一篇文章被中國臺灣地區的讀者看到,並反饋給了《人民日報》記者張永恆。
此後,每天大約有5%的海外河南人在關注著豫記,粉絲也悄然從2000多漲到了1.4萬多,兩個月後,豫記新浪微博的粉絲達到了2.3萬。
豫記的高光時刻,來源於當年7 月底在鄭州召開的「中國企業家亞布力夏季峰會」。豫記開創了自媒體首次參與高規格論壇直播工作的歷史先河。
在此之後 ,豫記受邀參與在開封舉辦的「第二十七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報導,成為此次盛會的唯一新媒體參與者,多位僑界領袖為豫記錄製代言視頻,全球影響力由此擴展;成為「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國內唯一出席的新媒體機構,受到新華社等媒體的關注。
豫記的獨特定位與獨到價值觀,讓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慕名而來,聽聞豫記擁有 400 多名記者後希望代為招聘新媒體內容人才。
豫記敏銳地覺察到這一事件背後的影響力,隨即要求作為唯一的發布出口。
微博發布當天豫記招聘微博的點擊量就達到了 200 多萬,全球範圍發向豫記信箱的簡歷多達 300 多份,數百家媒體跟進報導,使豫記藉助這一事件完成了一次品牌營銷。
而在正在演進的重大文化事件中,媒體人的敏銳,讓豫記斬獲更多。
福建邵武張三丰太極拳申遺風波中,豫記以《太極宗師陳正雷隔空對戰神仙張三丰》等題目進行連續跟進,引起全球範圍的太極練習者和研究者的注意,豫記從近百年來圍繞太極源流紛爭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讀,引起各大媒體關注,最終引起文化部重視並叫停了福建邵武申遺,一定程度上保住了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的地位。
內容上的高歌猛進、佳作頻出,卻難掩經營上的的舉步維艱。這是很多自媒體創業者的困境。
在很多前輩與後輩看來,豫記很難複製重度垂直和商業化較強的自媒體平臺,參照和借鑑的模板也非常有限。
雖然勝在內容的深度和精度上,但如何實現社群轉化和商業轉化的內容,這是所有的文化類新媒體運營中面對的時代難題。
貴人相助的心動能
作為楊桐的十年老友,有過12年調查記者生涯的山哥,曾經和這些前輩和後輩一樣,為楊桐和豫記捏了把汗。但眼見他從文化路的幾間小房子搬到新聞大廈,再到大玉米樓,如今終於落戶於鄭東高鐵片區的中原金融中心,反倒不擔心了。
不擔心的原因在於,在鄉情紐帶下,幫助豫記的貴人愈來愈多。
曹雁雁、歸來、豫州老寒等一批本土作家和人文學者,在不收一分錢稿費的情況下,為豫記提供了引起無數轉載和共鳴的高質量文章,使我們能夠在一個碎片化的閱讀時代保留一份可供安靜思考的陣地。
楊桐的老鄉,濮陽籍知名媒體人、專欄作家潘採夫把寫自己村莊的文章提供給豫記,不忘打趣說:「把稿費都按股份給我算著。」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副主任、副社長李宜航,用手機為豫記敲出了千餘字開欄語《目光向北 靈魂返鄉》,他祝福年輕的「豫記」同時,向一位同鄉這樣說:「我是豫記的一員,普通的一員。」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李建偉直接私信豫記:「你們為河南做了一件好事,河南大學的幾位同學是我的學生。我可以動員我的學生參加你們團隊,也可以幫你們校對,特別重要的稿子我也可以校對,我當過6年雜誌的總編。需要投資我也可以幫你們聯繫。」
幫助豫記的貴人中,當然也不乏企業家與各級政府的身影。
河南樓市的帶頭大哥建業集團,去年豫記9周年,建業集團提供主贊助。今年的十周年,則由鄭州宣傳網信部門出資,為200多位回家的豫籍媒體精英,提供吃住行遊的一系列服務。
在支持豫記發展的大業中,山哥可不是旁觀的路人甲,也算是躬身入局者。
山哥曾經北漂近三年,幹的事就是報導在京豫人,豫記關注的是豫人、豫土、豫物,在首都的豫人,是豫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山哥和豫記在內容領域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
而僅僅是豫人這一個領域,就值得豫記報導十年以上。
僅從文化領域來講,中國第一個流行音樂天后,程琳,洛陽人,代表作品《酒幹倘賣無》。
中國第一個超模,馬豔麗,周口人。
中國第一個賣座大片導演,開封人翟俊傑,作品《血戰臺兒莊》,當時票房就達到800萬。
中國最年輕的聲樂碩士,吉喆,鄭州人。代表作《老家河南》。
中國曾經最牛的男明星胡亞捷,26歲的代表作品《便衣警察》,紅遍大江南北,鄭州人。
這些都是山哥曾經的採訪對象,沒有採訪過的牛人就更多了,而這些漂泊在外的豫人,不論是名流、名媛,還是普通勞動者,猶如一團火,點亮了一方天地,大寫了河南形象。
這一次,也不止於寫篇推廣文,下一步,山哥會客廳還與豫記開展深度的視頻合作,讓更多的豫人,在豫記平臺上,眼裡有凝心聚力的光,腳下有發展上升之路。
本月27日,作為平臺的豫記會把大寫河南形象的部分豫人代表,請回老家河南走走看看,主題是河南形象的全球化傳播,讓作為媒體人的豫記們在舌尖上、在心尖上領略家鄉的風土人情。
只有河南最中國,明日河南之於中國,必同於今日中國之於世界。
而河南形象的全球化傳播,是中國之於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這些媒體豫記們會從山水鄉音中,觸摸到豫來豫好的老家味道,然後再書寫出屬於自己的那份鄉愁,一億人的文化自覺與砥礪前行,也能在豫記們的所感所聞中,煥發出新動力,心動能!
作者簡介:
奚春山:自媒體山哥說房市創始人,視頻媒體山哥會客廳創始人。12年深度新聞報導從業者,2005年河南省政府好新聞一等獎獲得者,中國新媒體聯盟房地產首席專家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豫記十周年之際,在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指導下,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的支持下,在本中傳媒等同仁的幫助下,我們發起河南文化的民間輸出窗口「這就是河南」項目。擬訂於2020年11月27日下午舉行「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
【豫記回家 十年見鄭】 2020年11月28日,相約中國·鄭州,「這就是河南」鄭州站正式啟動。活動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主辦,管城區委宣傳部、惠濟區委宣傳部及豫記新媒體承辦。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名河南籍記者將實地探訪鄭州。
初白| © 編輯
小米| ©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