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了中外多款薯片的對比試驗報告中,在檢測的15個品牌中,檢驗報告顯示所有品牌的薯片都檢出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而如果以國際消費者聯盟(ICRT)推薦的基準水平750μg/kg來看,15款中有8款超出了這個範圍,更是有3個品牌的薯片丙烯醯胺含量達到了2000μg/kg以上,此消息一出,有引起很多朋友的關注,作為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吃,特別是家裡孩子都經常吃的一類零食,難道全都含有致癌物?以後薯片還能吃嗎?如何避免在日常生活中過多地攝入這種致癌物?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這方面的相關知識。
丙烯醯胺是什麼?
丙烯醯胺這種物質,可能很多朋友聽起來很陌生,但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無處不在。相信有很多朋友對於高溫烹飪的食物都情有獨鍾,烤得香噴噴的麵包,經過烘焙的咖啡豆研磨的咖啡,香氣四溢的烤肉,炸的外焦裡嫩的油炸食品,還有炸薯條,薯片等食物,都是很多朋友所喜愛的,其實如果說丙烯醯胺,上面談到的這些食物中都含有,那麼丙烯醯胺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在我們高溫加工食物的過程中,食物的顏色會發生變化,同時也會變得香氣四溢,如果從高溫下的物質變化來看,這都是因為發生了一種著名的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的發生是使食物發生褐變,產生香氣的主要原因,食物中的多種成分,如胺基酸、蛋白質、多肽、碳水化合物等,在高溫下都會發生美拉德反應,而在多種美拉德反應產物中,丙烯醯胺就是其中的一種反應產物,特別是在一些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材中,經過高溫加工後,產生丙烯醯胺的量,往往都相對較高。
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所吃的各種食物中,接觸到丙烯醯胺是不可避免的,但到底丙烯醯胺有何毒害作用,我們又如何避免過多的攝入丙烯醯胺對身體造成傷害呢?別急,聽我來慢慢為您分析。
丙烯醯胺有何毒性?
如果是純的丙烯醯胺,是一種明確的劇毒性的物質,由於其分子結構較小(分子量只有71),水溶性強,因此可以通過皮膚、黏膜、呼吸道,胃腸道等多種途徑吸收進入人體,人體吸收丙烯醯胺後,在各個組織中都可以形成分布,而以血液中的濃度最高,丙烯醯胺由於分子較小,可以輕鬆地通過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對人體會產生神經毒性、遺傳毒性,致癌性等多種有害作用。
相比於致癌性,目前經過明確確認的丙烯醯胺對人體的危害是神經毒性,丙烯醯胺在神經中的分布不足總吸收量的1%,但其存留時間卻可以超過14天,因此,丙烯醯胺在體內累積,更容易引起神經毒性反應。
丙烯醯胺的神經毒性反應主要分為急性毒性反應和慢性毒性反應,通常急性中毒都是發生在短時間內大量接觸丙烯醯胺的情況下,急性中毒影響的是主要小腦功能,中毒者會發生肢體麻木,下肢無力,眼球震顫,共濟失調,意識障礙,昏迷等情況。
慢性神經毒性通常發生在接觸丙烯醯胺數月後,這種慢性的中毒同樣也要達到累積的劑量才可能發生,慢性中毒對周圍神經系統的毒性影響更大,慢性中毒發生後,可能會發生頭痛,嗜睡,食欲不振,消瘦等,如果病程繼續發展,還會已形成手足多汗,脫皮,肢端麻木,四肢無力等症狀。不管是急性中毒還是慢性中毒,丙烯醯胺的累積濃度達到80mg/kg以上才能夠引起神經中毒,相對於這個量,我們日常飲食中食源性攝入的丙烯醯胺量不足上述濃度的萬分之一,完全不必考慮飲食導致的急慢性神經毒性的可能性。
丙烯醯胺真的對人有致癌性嗎?
那麼日常飲食攝入的丙烯醯胺會不會引起致癌性呢?丙烯醯胺目前被列為2A類致癌物,這個分類是指已經過動物實驗證實具有致癌性,而在人類中尚未有明確證據,但可能具有致癌性的一類毒性物質,關於食物中丙烯醯胺致癌的說法,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關於人類的研究數據來證實,還有多項研究證明,食物中的丙烯醯胺有人類的癌症發生率沒有明確的相關性,因此,對於我們飲食中攝入丙烯醯胺帶來的致癌風險,大家還是應該辯證看待,不必過分擔心。
這麼說大家可能會有點迷糊,到底是致癌還是不致癌呢?如果從其毒性機理來看,攝入過量的丙烯醯胺,還是存在致癌風險加大的可能性的,相關研究確定丙烯醯胺攝入產生神經毒性的日劑量為40μg/千克體重,而產生致癌性的日劑量為2.6μg/千克體重,也就是說,一個60kg的成年人,每日攝入的丙烯醯胺不超過2400μg,就不會產生神經毒性,如果攝入量不超過156μg,產生致癌性的風險也很小。這兩個前一個量太大,正常飲食,即使吃的高溫加工食品較多,也遠遠不可能達到這個量,我們重點來說一下後一個攝入量。
我們就拿薯片來計算,只要是經過高溫加工的薯片,其中的丙烯醯胺是一定存在的,差別就在於含量的大小,比如一個丙烯醯胺含量較低的薯片,比如200μg/kg和一個含量超標達到2000μg/kg的薯片,我們每天吃多少才能達到致癌劑量呢?前一種我們每天要吃780g,而後一種要吃78g,薯片就會達到致癌劑量,如果換算成袋,以正常的50g一袋來計算,第一種要吃15袋以上,而第二種則吃一袋半就超標了,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所謂的致癌量,並不是吃上一袋半丙烯醯胺嚴重超標的薯片就一定會致癌,但如果長期吃,每天都過量的吃,那麼致癌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因此,如果是丙烯醯胺含量合格的薯片,偶爾吃一點是很難達到致癌劑量,也幾乎不會產生致癌風險的,但如果本身吃的薯片中丙烯醯胺量就比較大,而又每天吃的太多的話,就應該注意這種食材可能帶來的致癌風險了。
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丙烯醯胺的攝入
如果如果沒有其他的環境因素接觸到丙烯醯胺這種毒性物質,那麼日常飲食中如何控制丙烯醯胺的攝入量就是最重要的了,在談這個控制攝入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下丙烯醯胺的攝入量評估情況,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對除非洲外的8個代表性國家的丙烯醯胺攝入量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顯示,普通人平均通過飲食攝入的丙烯醯胺量為1μg/千克體重,由於不同國家烹飪、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國的攝入量有所差異。我國最新研究得出的人均日攝入量為0.319μg/千克體重,而2008年首次研究得出的我國人群日攝入量數值為0.36,如果參考這兩個值的話,我們在日常飲食中,如果保持正常合理的飲食方式,每天吃進去的量超過2.6μg/千克體重的這個致癌量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完全不必過分擔心。
如果確實對於食源性攝入的丙烯醯胺量有擔心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儘量的少吃一些高溫烘焙、燒烤、油炸、煎制的食物,在高溫下,含碳水化合物的食材中產生的丙烯醯胺量最多,少吃這類高溫加工的食物,在食物烹飪時,多選擇蒸煮等方式,雖然不會完全避免接觸丙烯醯胺,但保證飲食安全,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健康生活方式# #謠零零計劃# #三隻松鼠等回應薯片被檢出致癌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