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消委會開展薯片中外對比比較試驗,該比較試驗由深圳市品質消費研究院執行,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承檢。此次比較試驗的樣品選取了油炸型薯片和焙烤型薯片,共計15款商超、京東、淘寶等線上線下熱銷的薯片品牌。
來源: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
實驗發現,有7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高於歐盟制定的薯片丙烯醯胺基準水平值(750μg/kg)。其中,天優的天優薯片(原味)、上好佳的田園薯片(經典原味)、RED ROCK DELI的鹽味薯片以及良品鋪子的烘烤薯片(原味)四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高於750微克每千克,低於2000微克每千克;董小姐的輕食薯片(清怡原味)、三隻松鼠的原味脆薯、鹽津鋪子的薯惑(烘烤薯片醇香原味)三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高於2000微克每千克。
來源: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
涉是公司回應: 國家沒有相關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這7款丙烯醯胺含量高於歐盟制定的薯片丙烯醯胺基準水平值的薯片中,有4款涉及相關上市公司,分別為三隻松鼠、良品鋪子、鹽津鋪子和董小姐。其中,董小姐為浙江小王子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而浙江小王子為上市公司京糧控股的控股子公司,截至2020年半年報,京糧控股間接持有浙江小王子94.89%股權。
今日,相關上市公司的電商平臺紛紛回應網上熱議的「薯片致癌」討論。上述公司均表示,國家對丙烯醯胺暫時沒有限量要求,同時,公司將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提供合格產品。其中,鹽津鋪子和董小姐還表示,近期,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傳統燻炸烤食品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技術研究及集成示範項目已立項,公司已積極參與相關項目研究,力爭為食品安全和行業健康發展做努力。
深圳市消委會回應:「丙烯醯胺超標」說法不正確
深圳市消委會回應:此類話題及內容說法有失妥當,易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此前深圳市消委會發布的《薯片比較試驗報告》顯示有些品牌薯片中的「丙烯醯胺」含量超出歐盟規定的基準水平值,但歐盟規定的基準水平值是「績效指標」,而非「安全限量指標」。因此「丙烯醯胺超標」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已背離比較試驗報告本意。
高澱粉類食品在高溫處理時,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醯胺」,但也不必過於緊張,請理性對待。
還能愉快吃薯片嗎?專家:不必恐慌
騰訊新聞知識官、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視頻安全碩士阮光鋒對此進行了解答。
其實目前新聞報導裡最大的問題是,說薯片丙烯醯胺超標。實際上,說超標,是一種誤讀。
1、丙烯醯胺是什麼?食品中含有,吃了的話,對人體有什麼風險?為何 目前國際上以及國內並沒有制定食物中丙烯醯胺限量的法規或標準?
丙烯醯胺是一種在工業上應用非常廣泛的物質,主要用於合成一些高分子材料。
大家之所以擔心丙烯醯胺吃了有害,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潛在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後將它定位為2A類致癌物。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擔心。
首先說這個2a類致癌物的含義,它其實是說可能對動物致癌,但沒有證據會對人體致癌。
其次,我們人體吃進去的丙烯醯胺的量並不多。從現在的調查數據來看,我國居民每天吃進去的丙烯醯胺只有18微克左右,這個量總體來說是很安全的,不用太擔心。
至於很多人說為什麼國際國內都沒有制定標準,其實一個物質要指定標準需要考慮的方面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它的危害程度、我們到底吃了多少、可能的危害有多大,控制要多少成本等等。從現在來看的數據來看,丙烯醯胺攝入的安全風險很低,沒有必要設置標準限量。
實際上,目前世界各國都沒有制定食品中的丙烯醯胺限量標準。這次飲用的750的數據是基準水平值,這是用來驗證緩解措施有效性的績效指標,並非丙烯醯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
目前,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國際食品法典、美國、歐盟等提出了一些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的操作指南。比如,歐盟提出了一個基準值(indicative value),它是用於督促和指導企業降低丙烯醯胺含量,並不是限量標準,歐盟其實目前也沒有丙烯醯胺的限量標準。歐盟在自己的報告裡也說了:這個參考值不是法規限制,不是強制的,超過了,也不用處罰。
2、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如何產生?什麼是美拉德反應?
在食品中之所以會出現,其實是因為食物中的一些還原糖,比如(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胺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燒烤等烹調過程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通過美拉德反應產生的。
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指的是食物中的糖(主要是還原糖)與蛋白質在加熱時發生的一系列複雜反應,其結果是生成了棕色的物質,同時會產生香味物質。這個反應在食物中普遍存在,我們身邊幾乎所有的烹調美食都有它的貢獻,比如燒烤、麵包、炸薯條、炸油條油餅等等,為什麼好吃還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拉德反應的作用。
3、報告中提到,「油炸型薯片在丙烯醯胺含量控制的水平較好,焙烤型薯片的,丙烯醯胺平均含量高於油炸型薯片」。不同烹飪方式對丙烯醯胺含量有什麼影響?
不同烹飪方式,對丙烯醯胺的產生還是有影響的。
丙烯醯胺的產生,主要跟溫度和加熱時間有關。一般來說,加熱時間越長,溫度越高,產生的丙烯醯胺越多。比如,油炸、燒烤等高溫烹調方式,產生的丙烯醯胺,而水煮、清蒸等方式,產生的丙烯醯胺更少。
4、公眾自己烹飪土豆等澱粉含量的食物時,會不會也產生丙烯醯胺?
是的。自己在家做土豆等食物的時候,一樣會產生丙烯醯胺。實際上,我們中國人攝入丙烯醯胺最主要的來源是在自己家裡——炒菜。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經做過一個關於丙烯醯胺的調查,結果發現,我們攝入的丙烯醯胺有約45%來自炒菜,主要是因為平時喜歡用爆炒的烹飪方式,比如爆炒西葫蘆的丙烯醯胺含量可以達到每公斤360微克。
5、薯片這類膨化食品還有什麼健康風險?
其實,對於薯片,大家並不用太擔心丙烯醯胺。實際上,薯片這類膨化食品,最大的健康風險是油多鹽多。不論是油炸型薯片,還是非油炸薯片,其實都有很多油,即使是非油炸的,它也是加油烤的。而且,為了口感好吃,也會加不少的鹽。這對於預防肥胖、高血壓,都是不利的。所以,建議大家都要少吃。
綜合自上海證券報、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市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