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啥意思?為何父不能入子房?

2020-12-06 騰訊網

中國素有「詩的國度」的美譽,古人留下了無數佳作,傳承至今成為絕唱,這些辭賦體現出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有那些文人墨客所創作的佳作,也包含著廣大民族同胞的智慧,詩詞歌賦也不是唯一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還有另一種文化形式——俗語,也就是我們常常能夠聽到長輩們口中所說的一些短句,雖然有些潦草粗俗,但仔細品味,你會發現這短句中所包含的意義卻是有著另一片天地。就比如這樣一句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可能有人聽過,卻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含義。

首先來理解前半句,提到了古代的官員。在古代,人們一提到官府官職人員都會為之色變,因為在封建時代真可謂是官大一級壓死人,那時的官職人員不論官位高低,他的身份都要比平民百姓要尊貴的多。平日裡,官員直接負責比自己更上一級長官所發的任務,而且每年都要向上級供奉,這些供奉也只得在平民百姓身上搜刮而來。倘若有人沒有交足供奉,那就是犯了罪行,會被官員關押進大牢。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當時的百姓對官員們都心生恐懼,每當有官員來訪時,人們心理難免會忌憚一番,回想自己最近有沒有做過一些錯誤、得罪過官員的事情。

這就是前半句"官不入民宅"的意思,是古人們飽經"摧殘"後所總結的經驗之談。再來看後半句"父不入子房",這句話乍一看可能會令人有些不解,因為在現代人看來:父親去兒子的房間是很正常的呀,有什麼不妥?父親去女兒的房間才不妥吧!

而在古代,還是封建的社會時期,重男輕女的觀念很嚴重,所以這句話也主要說的是兒子。當孩子出生,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後,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便會有自己的"領地意識",那麼家中肯定就有一個房間是屬於孩子的。因為古代尤為注意禮節,因此當自己的兒子成婚後,原本屬於兒子的房間也是屬於兒媳婦的房間了,這樣家中多了一個女人,那麼作為父親應該就要懂得避嫌。

那時候的婦女也是常年在家中居住不輕易出門,倘若這時父親還常常前往兒子的房間,被街坊鄰居所瞧,難免會讓人產生誤會,人多嘴雜而造成流言蜚語認為做公公的不知廉恥。而且這時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他的房間裡的任何東西都是其私人物品了,他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如果你偏要進入孩子房間,或許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在外人眼裡還是覺得會有悖倫理。

以上這便是後半句話的意思了。現在將整句話連起來看,總體上還是起到一定的告誡作用,是古人們用自身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來的"俗語"。在我看來,古時候的官吏之所以會出現俗語裡產生的現象跟我國當時的國情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時期,群主專制中央集權正得到空前的強化,就連在王宮裡也是位高者能夠霸佔一方權力去欺壓那些芝麻小官,更何況是到了地方,同樣都是王宮裡情形的縮影。國是家,家是國,它們是互相影響和聯繫的。

另外一個,對於父親不入子房一說,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而且可以作為延伸,應該所有人都不能輕易進入別人的房間,因為任何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算是再親的親戚、朋友,在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下,也不能進入他人的私人空間吧,假如丟失了什麼東西,那究竟該如何處理問題。因此,不隨意進入他人的房間即是對他人負責,也更是為自己負責。

至此,這句俗語已經解讀的很透徹,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人有一定的收穫。這就是中國俗語的魅力所在,還有更多的韻味等待人們去一一發現!

相關焦點

  • 老人說「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有何含義?為人父母請多看
    老人說「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有何含義?為人父母請多看 俗語,光是從表面的層次上來看的話,往往也都可以讓人去理解,去明白當中的言語之意思,一些所謂的俗語,就是通過老一代人們在平日生活裡,總結出來的經驗,形成了語言後,用簡潔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而每一句俗語之中,也都是隱藏著不少道理的。
  • 《童年不缺愛》幫你看清問題本質
    一、形成「隱形父親」的外因1.歷史文化我們都聽說過「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對於父親不進孩子房間,一開始我也感到很困惑,但是後面半句「官不入民宅」卻很好的解答了我的困惑。官和民在古代是有嚴格的階級的,官進民房,民恐懼、擔憂,總怕啥事惹到官老爺,得倒黴了。同理「父不入子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樣的意思,因為,古代的一家人,父為天。也就是說古代的父親,不僅不照顧孩子,壓根就不進孩子房間,孩子吃喝拉撒睡,哭了鬧了全是母親的責任。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有啥含義?為何要這樣說?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有啥含義?為何要這樣說?現代生活的緊湊,讓人們除了抓緊時間去掙夠生活的本錢之外,再也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就更不要說那些從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之談,就更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認認真真地感受,一句短小的話裡,是用多少人多少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的人生活久了的話,就知道一些農村的特色,而在城裡是沒有見過的這些,其實也可以說是祖先們留下來的一些規矩,需要後人去遵守吧,經常會把這些些規矩濃縮成了農村的俗語,告訴後人他們該怎麼做?其實這些事祖先智慧的結晶,從這些詞語中可以了解農民的一些想法,還有農村的情況,下面就有三句俗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什麼道理呢?小夥伴們,隨小編去看看這三句是什麼吧!1.冬不坐石頭,夏不坐木,相信聽了的人都能夠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冬天不能坐石頭,在夏天不能坐木頭,怎麼會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農村人嗎?幹活幹累了就隨地而坐,經常都是些石頭或者木頭,甚至是席地而坐。
  •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
    那我們說,人在活著的時候,要好好珍惜時間,做個好樣;那麼人在去世的時候,也要體面。所以,老一輩的人都會給離世的人辦一個葬禮。但這個葬禮也不是隨便就辦的,也有一些禁忌和講究,老一輩的人還說過,「七不葬父、八不葬母」,這有何說法呢?我們來看一下。
  • 我們對「父」刻骨銘心的畏懼!源自那個手持棍子的「父」!有趣
    《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三形也」。按照「父」字的第二種說法,就是「父」字是「斧」的初文。手拿石斧從事艱苦的野外勞動的男子即為「父」,後來才引申為「父母」之「父」。
  • 古人講「男怕咳,女怕拉;生妻不娶,暗九不過」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老輩說俗語,今天我也要和大家說句俗語——「男怕咳,女怕拉;生妻不娶,暗九不過」。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最開始我也不明白,直到後來聽完老輩講,我才知道其中的意思。說到俗語,追溯一下它的歷史,最早可以從西漢提起。在《史記·滑稽列傳》曾記載:「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
  • 歷史故事: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有名有字,名主要用來自稱,此外也供同輩或長輩稱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專供他人稱呼自己時用。 顧炎武認為,古人是「生不諱名」,老聃輩分不低於孔子,他與孔子相見,直呼孔子之名,《禮記曾子問》:「老聃日:丘。」曾子與子夏是同輩,直呼子夏之名(卜商),《禮記.檀弓篇》:「曾於日:商」
  • 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由於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思考了良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所謂的「賢」,是指「賢惠」的意思。
  •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說的是什麼,背後有什麼寓意?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說的是什麼,背後有什麼寓意?文/松松談歷史隨著現代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很多現代人都已經不相信所謂的俗語了。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選擇到城市裡來打工,做生意等養活自己和家人,所以留在農村的人也越來越少。
  • 地主上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秀才改了幾筆,氣暈地主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起源於五代十國,古人在當時,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除了詩詞歌賦之外,都喜歡對對聯,因此對聯也成為了當時古人的娛樂項目,對聯發展至今,依舊被廣泛的運用到了各行各業之中,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 古語講「七不葬父,八不葬母」,看似毫無道理,但卻人人遵守
    在中國的古代,雖然說農民在社會中的地位比較低,但是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比較有意義的俗語,在農民間傳播。很多古話甚至一直流傳至今,這些古話都反映出了古人的大智慧。第一句話「七不葬父,八不葬母」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在農曆日期含七的日子,不能將父親下葬,例如初七、十七、二十七這幾天,而母親同理,就是八、十八、二十八這三天。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古人的話有道理嗎?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男孩最好不要初一出生,女孩最好不要十五出生。如今看來,這就有點好笑了,但也不是全不可信!古代人,做什麼事都講究挑選黃道吉日,在現代,無論是結婚、開門做生意、還是搬家,都要挑選一個好的日子。甚至,為了讓孩子能夠有個好命,還選日子剖腹產。
  •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古人提倡人丁興旺,家裡人口越多就意味著家族越興旺。古代的時候,眾多的家庭組成一個個家族,家族內部也比較的團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只要家族中有新生兒誕生,對於家族來說都是喜事。但是古人比較迷信,覺得男孩以及女孩的命運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甚至流傳出這樣一句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為什麼男不得初一?
  • 97歲楊振寧的3個兒女,如今在幹啥?個個不簡單,果然虎父無犬子
    說起現代最為傑出的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絕對算得上其中一位,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可謂是做出了裡程碑的貢獻,如今97歲的楊振寧先生,已經回國定居,那麼他的3個兒女,如今在幹啥?個個不簡單,果然虎父無犬子,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 古人為何說「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寧窮死,別娶生妻」,這古人說的話,最難理解的是「生妻」一詞,也是爭議比較多的一條古漢語名名稱。現在人們對「生妻」理解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古代被丈夫休掉回到娘家的女人。第二種是丈夫長期在外,夫妻分離的女人。第三種是舊時民間的陋俗「典妻婚」。
  • 同樣是頭上長角的,美國有地獄男爵,日本叫奧特之父,中國有啥?
    動漫的世界可以說是無所不能的,各種各樣的生物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像什麼血小板之類的都能做成動漫,其他的我們也都見怪不怪了,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小夥伴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動漫裡面頭上長角的生物,他們都是誰呢?同樣是頭上長角的,美國有地獄男爵,日本叫奧特之父,中國有啥?
  • 失敗是成功之母,誰是成功之父?
    知道你們今天都會炫父。 作為信息科技俱樂部的小小少年,我也忍不住來炫耀一下厚實的家底。話不多說,看看你都認識下面哪些爸爸。 互 聯 網 之 父 父 父 網際網路之父 們?
  •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以羅馬共和國為例,看父系社會的形成
    2、嚴父慈母--父系社會的羅馬共和國 眾所周知,每個人都由父母雙方的共同作用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此在常識中,父母的愛是均等的。但若是在一個古羅馬人看來,父母的愛則不能相提並論。父親在家庭中往往說一不二,其形象大多是沉默寡言、甚至冷酷的,而母親則溫柔而又體貼。
  •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其實他活的更像是一個「鍊金術師」
    有人說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有一步之隔。那科學和神學之間又何嘗不是呢?倘若古人在今,他們誰會相信可以載人飛行的飛機?又怎會知道如今的人工智慧早已在圍棋領域打的人類「滿地找牙」了呢?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中世紀歐洲著名的鍊金術和我國古代「至高無上」的煉丹術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它們又為何會演變成現代化學呢?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或許他更像當一個鍊金術師說到現代化學,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拉瓦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