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詩的國度」的美譽,古人留下了無數佳作,傳承至今成為絕唱,這些辭賦體現出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有那些文人墨客所創作的佳作,也包含著廣大民族同胞的智慧,詩詞歌賦也不是唯一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還有另一種文化形式——俗語,也就是我們常常能夠聽到長輩們口中所說的一些短句,雖然有些潦草粗俗,但仔細品味,你會發現這短句中所包含的意義卻是有著另一片天地。就比如這樣一句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可能有人聽過,卻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含義。
首先來理解前半句,提到了古代的官員。在古代,人們一提到官府官職人員都會為之色變,因為在封建時代真可謂是官大一級壓死人,那時的官職人員不論官位高低,他的身份都要比平民百姓要尊貴的多。平日裡,官員直接負責比自己更上一級長官所發的任務,而且每年都要向上級供奉,這些供奉也只得在平民百姓身上搜刮而來。倘若有人沒有交足供奉,那就是犯了罪行,會被官員關押進大牢。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當時的百姓對官員們都心生恐懼,每當有官員來訪時,人們心理難免會忌憚一番,回想自己最近有沒有做過一些錯誤、得罪過官員的事情。
這就是前半句"官不入民宅"的意思,是古人們飽經"摧殘"後所總結的經驗之談。再來看後半句"父不入子房",這句話乍一看可能會令人有些不解,因為在現代人看來:父親去兒子的房間是很正常的呀,有什麼不妥?父親去女兒的房間才不妥吧!
而在古代,還是封建的社會時期,重男輕女的觀念很嚴重,所以這句話也主要說的是兒子。當孩子出生,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後,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便會有自己的"領地意識",那麼家中肯定就有一個房間是屬於孩子的。因為古代尤為注意禮節,因此當自己的兒子成婚後,原本屬於兒子的房間也是屬於兒媳婦的房間了,這樣家中多了一個女人,那麼作為父親應該就要懂得避嫌。
那時候的婦女也是常年在家中居住不輕易出門,倘若這時父親還常常前往兒子的房間,被街坊鄰居所瞧,難免會讓人產生誤會,人多嘴雜而造成流言蜚語認為做公公的不知廉恥。而且這時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他的房間裡的任何東西都是其私人物品了,他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如果你偏要進入孩子房間,或許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在外人眼裡還是覺得會有悖倫理。
以上這便是後半句話的意思了。現在將整句話連起來看,總體上還是起到一定的告誡作用,是古人們用自身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來的"俗語"。在我看來,古時候的官吏之所以會出現俗語裡產生的現象跟我國當時的國情有著緊密的聯繫,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時期,群主專制中央集權正得到空前的強化,就連在王宮裡也是位高者能夠霸佔一方權力去欺壓那些芝麻小官,更何況是到了地方,同樣都是王宮裡情形的縮影。國是家,家是國,它們是互相影響和聯繫的。
另外一個,對於父親不入子房一說,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而且可以作為延伸,應該所有人都不能輕易進入別人的房間,因為任何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算是再親的親戚、朋友,在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下,也不能進入他人的私人空間吧,假如丟失了什麼東西,那究竟該如何處理問題。因此,不隨意進入他人的房間即是對他人負責,也更是為自己負責。
至此,這句俗語已經解讀的很透徹,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人有一定的收穫。這就是中國俗語的魅力所在,還有更多的韻味等待人們去一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