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9月30日訊(記者 賈玉靜)近日,有消費者在社交媒體投訴稱,在「李子柒旗艦店」網購的螺螄粉中吃出刀片,將問題反映給客服人員後,被要求寄回問題產品以便公司核實,客服並提出「可優先退款並贈送一樣產品」的解決方案,但遭到該消費者的拒絕。
投訴帖發出後迅速引發網友熱議,9月25日,李子柒籤約公司——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代表該品牌在其官微發文稱,經排查,生產工廠組裝車間、8種配料生產環節均未出現美工刀片,「對於有計劃有組織的惡意抹黑行為,公司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保護合法權益」;公司同時表示,「已採取公證手續、向公安機關報警、向相關人員及機構發出律師函等措施」。
對此,前述消費者回應稱:不存在惡意抹黑,願意承擔法律責任。
「由始至終我沒有聯繫過任何營銷號,如果李子柒方還是認為錯過方是我們,該走什麼法律程序就走什麼法律程序。」該消費者表示。
產品來自代工廠 專家稱「食安隱患較大」
李子柒品牌官微發文回應「刀片事件」的同時,還曬出了一段對兩條螺螄粉生產線金屬檢測設備進行驗證的視頻,以證明儀器能實現正常檢測並分離訂書釘、不鏽鋼絲等不同大小的金屬物件,但視頻並未披露生產線歸屬方。
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涉事螺螄粉系四川子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委託廣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柳食品」)及廣西佳序食品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序食品」)兩家公司加工生產,該產品生產模式為「委託代工」。
天眼查顯示,中柳食品成立於2016年4月,註冊資本350萬元,熊朝宣、羅金波、韋楊年為公司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40%、30%、30%;而佳序食品2020年4月剛剛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元,劉芳擔任公司法人及股東,持股比例90%。值得注意的是,據行政處罰記錄,合作更為持久的中柳食品曾因「生產經營經檢驗不合格食品」於2018年6月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凡是代工的食品安全隱患都比較大,因為它的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是不可控的。「代工過程中,不同品牌一同生產存在一定隱患,尤其疫情過後,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看重食品安全,也會對品牌未來整體發展形成一個比較大的挑戰,甚至阻礙。」
朱丹蓬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食品企業都有金屬探測器,但是設備也是分價格分檔次的,例如價值十萬的金屬探測器跟上千萬的超高端設備,性能會差很遠。「所以說李子柒方面不能說別人刻意去抹黑,更多的還是要從人性化角度出發,這才是一個企業應有的態度。」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向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始終未獲回應。
年銷量近5億元 螺螄粉屢曝食安危機口碑坍塌
事實上,螺螄粉作為「網紅」李子柒旗艦店熱門產品,自上市以來銷量一直頗為可觀。據媒體報導,李子柒螺螄粉每袋成本約3元,毛利基本保持70%,以店鋪3袋裝規格計算,月銷量100萬,客單價40元,月銷售額達4000萬元,一年營業額4.8億元。
高銷量的背後,關於李子柒螺螄粉的反饋意見卻參差不齊,店鋪評價信息顯示,超2萬人次將螺螄粉標記為「口感味道差」,更有評論直言「一碗粉半碗腐竹、花生是皮的、辣味不正宗、吃完還拉了一天肚子,真垃圾!」。
此外,其產品質量也屢屢被曝食安危機。據第三對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數據顯示,涉及李子柒品牌的投訴共41條,其中大量消費者反映在產品中吃出棉花、蟑螂、蒼蠅、塑料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初,亦有消費者投訴稱在李子柒螺螄粉的米粉中發現鋼絲,產品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目前該條投訴因商家已回復超30個自然日被標記為自動完成,並未與消費者達成一致。
即便如此,李子柒品牌仍順利踏入螺螄粉市場,於今年8月宣布在將柳州自建螺螄粉工廠。公開資料顯示,李子柒所屬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全資投建廣西興柳食品有限公司,後者成立於2020年7月29日,註冊資本200萬元,樓永健擔任公司法人,經營範圍包括食品經營(銷售預包裝食品)、食品進出口等。
「網紅食品是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產物,企業要嚴把產品質量關。」業內專家表示分析稱,網紅產品藉資本助推,其規模擴張速度超出想像,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會被放大。「紅」了以後,產能瓶頸可能導致企業在食品安全管理水準上的鬆懈,造成整個供應鏈條失控。
對此事件,中國網財經記者將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劉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