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樹文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細胞是生物進化的起點。」
「人體約有40-60萬億個細胞。「
「人類疾病是細胞病變的綜合反映。」
「2012年年僅6歲的艾米麗成為全球首位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患者並獲得成功。」
……
走進半夏路100弄8號樓的張江細胞展示中心,從細胞科普、到臨床研究關鍵節點,到細胞治療全產業鏈,張江科學城細胞治療產業的全景囊括其中。展廳所在地正是上海張江細胞產業園核心區,也是國內細胞治療產業的主戰場。
記者從11月4日舉行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化發展政策研討會」上獲悉,截至9月底,全國共批准46項細胞藥物臨床試驗,其中15項來自張江細胞產業園,佔比近1/3。同時,藥明巨諾、復星凱特已分別提出細胞新藥上市申請。
記者了解到,張江細胞產業園已於去年6月獲得上海市科委正式批覆,由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開發運營。復星凱特、藥明巨諾、和元生物、比昂生物、奧浦邁、優替濟生等企業都在這裡集聚。
張江細胞產業園鳥瞰圖 朱泉春 攝
「我們隱約感覺到細胞產業起來了」
細胞產業的後浪來了。
張江細胞產業園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是2019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紅專在兩會提案中提到:「細胞治療是我國生命健康領域快速佔領科技制高點的最有希望領域之一,亟待國家戰略層面加強重點區域的細胞治療產業布局,建議率先打造張江科學城國家級細胞治療產業園。」
其實早在2018年年底,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月明在與企業接觸中就隱約感到張江細胞治療產業開始起來了。他注意到,一談到細胞治療,生物醫藥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海歸都充滿激情。在張江集團和公司領導支持下,戴月明進一步調研後驚奇地發現不少企業已經深度介入到細胞治療。
翻閱2018年年底浦東張江生物醫藥信息可以發現,那一年無論是浦東本土生物製藥企業,還是跨國研發中心都加快了腳步。
如藥明巨諾中國研發中心在浦東張江落成,其在研產品JWCAR029是中國首個獲批的CD19靶點的CAR-T產品;默克中國上遊技術研發中心在張江落成,承接默克全球研發項目以及定製化培養基開發項目;賽默飛全球首家生物工藝設計中心落戶張江。
「我們一家一家跑下來結果大吃一驚,張江細胞產業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的設想,有些企業已經涉及一定細胞治療的內容,」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的辦公室裡,戴月明平靜的語調有了一絲波動。
很快,這份張江細胞產業園的課題得到上海市科委批覆。同年11月,2019首屆張江細胞治療國際峰會召開,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表示:「未來,張江細胞產業園將打造成為中國細胞產業核心區和世界一流細胞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與技術策源地,推進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邁向更高層次,助推上海、浦東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江細胞產業園憑什麼參與全球細胞產業競爭?
「關鍵是服務,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整個研發的產業鏈很齊全,」戴月明說,「有了人和錢就可以迅速組建團隊,研究和生產都可以通過CRO、CDMO企業外包出去,耗材、設備企業產業鏈可以馬上採購快速推進,這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擬的。」
在近10年時間裡,浦東CDMO企業也在逐漸摸索,當細胞產業發展起來後,企業瞄準這個方向,全力以赴推進迅速發展壯大。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吉凱基因、奧浦邁、和元生物、錦斯生物、臻格生物等企業都在此階段暗暗積蓄力量。
「現在是全球競爭,要儘快示範」
作為細胞產業的主戰場,張江細胞產業園站在了風口浪尖。
當前,細胞治療正面臨基礎原創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如何進行臨床轉化、如何進行科學監管等產業瓶頸?
「3-5年內做到與美國平起平坐可能還有困難,但是我們的優勢在成藥前的臨床研發,成本低,病人多。」戴月明表示。據悉,在病毒載體、細胞株等關鍵環節我國與美國還有一段差距,另外我國還缺乏有市場化運營的P3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資源。
「在科學監管上,我們需要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應該有所作為,張江應該更有作為!」陳紅專在一次會議上就建議,醫院應該與企業、科學家一起積極參與到細胞治療的產業發展。
今年7月,張江集團與瑞金醫院籤訂總體合作協議,雙方將深入推進項目合作、設施共享、互設載體等三個方面的十項合作內容。此外張江也在與仁濟醫院、第九人民醫院、東方醫院進行臨床研究合作。
戴月明表示,醫院要設立專用的臨床研究的床位,其次在體制機制上園區和醫院共同做出探索,發揮醫生在臨床研究上的積極性,張江細胞產業園作為橋梁紐帶,定期進行專題研討。
「現在醫院臨床研究成果轉化都是公司裡發起的,效率不是太高,總體來說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醫院裡的很多專利都束之高閣,這是很可惜的。」 「我們要儘快地示範,因為現在不僅是公司間競爭,也不是城市間競爭,而是全球的競爭。」 戴月明說。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