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曆丨超時工作20倍,這臺火星探測器堪稱「勞模」

2020-11-22 前瞻網

科技日曆丨超時工作20倍,這臺火星探測器堪稱「勞模」

 黃琨 • 2020-01-03 17:07:47 來源:前瞻網 E2893G1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2004年1月3日,美國「勇氣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陸。雖然它不是人類送上火星的第1個物體——美國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在1965年登陸火星——但是「勇氣號」本身也具有其意義。作為當時最大的火星探測器,它攜帶的比以往多得多的儀器、遠長於計劃的工作時間,極大豐富了科學家們對火星的認識,尤其是發現了液態水存在的痕跡。

「勇氣號」是一臺6輪火星車,高1.5米,寬2.3米,長1.6米,重180公斤,由太陽能驅動,最大速度是每秒5釐米,平均速度約為每秒1釐米。上面還攜帶有全景相機、黑白導航攝像頭、微型熱發射光譜儀、2臺Hazcams攝像機。探測器的機械臂上還裝有穆斯堡爾光譜儀、粒子x射線光譜儀、磁鐵、顯微成像儀、巖石磨蝕工具等。

對於這次任務,NASA制定了幾個目標:

1、研究巖石土壤,尤其是可能和水相關的;

2、對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表面觀測進行校準和驗證;

3、尋找礦物;

4、評估環境是否適合生物存在。

總的來說,整個任務主要就是圍繞火星是否有生物的問題開始的,其中的核心內容是找到水的蹤跡。

2003年6月10日13:58,美國「德爾塔-2」火箭搭載著「勇氣號」火星車成功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經過半年的飛行,2004年1月4日04:35,火星車成功登陸在計劃地點「古謝夫隕石坑」。之所以選在這裡,是因為之前的探測活動發現,此處似乎有液態水曾經存在的痕跡。

著陸後,科學家將登陸地點命名為「哥倫比亞紀念站」,以紀念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中遇難的7名太空人。

在後續的科學研究中,「勇氣號」基本實現了當初的目的。

2月7日,「勇氣號」用機械臂上的磨具鑽了3個小時,終於在火星上打下了第1個深 2.7毫米、直徑45毫米的小洞。從它從傳回的土壤數據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叫橄欖石的物質,還新發現了鎳和鋅的存在。

3月5日,「勇氣號」在一塊名為「哈姆佛雷」的巖石上又打出一個孔。根據挖到的礦物質結晶數據,科學家認為,該巖石在形成過程中或剛剛形成之初曾有水,結晶就是礦物質隨水分滲透形成的。隨後它還多次發現水存在的痕跡。

3月11日,「勇氣號」從火星上成功拍攝到了地球,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從其它行星表面拍攝到的地球照片。

此外,在3月初,它還成功地從火星上觀測到了「火星凌日」現象。

按照原計劃,「勇氣號」只用在火星上工作90個太陽日(Sol),不過,它上面的放射性同位素加熱器單元成功保護了設備的完好,同時,出現在2005年3月12日和2009年2月6日的2場大風吹走了覆蓋在太陽能板上的塵埃,使之重獲電力。

最終,「勇氣號」的運作時間比科學家設想的多了20多倍,它7.73公裡的行駛裡程也遠超計劃的600米。

遺憾的是,在2009年5月,之前「大難不死」的探測器還是遭逢厄運。在駛過特洛伊沙地,它的車輪突然陷入軟沙之中。在接下來的8個月裡,NASA一直嘗試將其救起,但各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得將其作為靜止觀測平臺使用。

因為「勇氣號」在陷入沙地後,車身傾斜角度正好阻礙了它的太陽能板接受陽光,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它的電量逐漸耗盡。2011年3月22日,NASA最後一次聯絡上勇氣號;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後一次嘗試聯絡後結束勇氣號的任務。

除了「勇氣號」之外,美國還在其發射3周後發射了另外一臺火星探測器「機遇號」。有趣的是,火星上的大風拯救了「勇氣號」,卻毀掉了他的兄弟。

2018年6月,火星上颳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美國宇航局與「機遇號」失去聯繫。在經過半年的拯救無果後,2019年2月13日,NASA正式宣布結束「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使命。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火星有多少探測器正在工作?8臺!中國還有必要探索火星嗎?
    當前正在火星執行任務的探測器有1、2001火星奧德賽號,發射時間:2001年4月7日,預計工作至2025年!2、火星快車號(ESA),發射時間:2003年6月2日,預計工作至2026年!3、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發射時間:2005年8月12日,正常工作中4、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時間:2011年11月26日,正常工作中5、曼加利安火星軌道探測器(印度),發射時間:2013年11月5日,正常工作中6、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發射時間:2013年11月18日,正常工作中7、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ESA
  • 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研製探測器像備戰...
    其中,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人員達到20名,超過總數的1/4。24日下午,全國勞動模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曉芃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火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 科技日曆|第一批火星照片傳回地球 火星真實面目震驚世界
    科技日曆|第一批火星照片傳回地球 火星真實面目震驚世界  olivia chan • 2019-11-28 10:34:39
  • 「胖五」再出徵「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未來經過約7個月的在軌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總部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和「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交付了78臺各型發動機。可以說,始於地面發射,終於精準著陸,液體動力的貢獻將貫穿全程。
  • 科技日曆丨蘇聯人54年前幹成的這件事 印度去年又失敗了
    科技日曆丨蘇聯人54年前幹成的這件事 印度去年又失敗了  黃琨 • 2020-01-31 14:50:28
  • 火星探測知多少:為什麼中國看不起印度的火星探測器
    文丨南人北調火星,一個距離我們5500多萬公裡的紅色星球,那裡充滿未知和神秘,在人類沒有探測火星之前,許多科幻小說家覺得那裡應該有生物存在。蘇聯,探測火星的先驅,從1960年蘇聯率先啟動了火星探測計劃,遺憾的是從1960年到2011年,蘇聯(加俄羅斯)發射過20個火星探測器,全部失敗!其中2011年發射的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在變軌緩解出現故障,宣告失敗,上面還搭載著我國的「螢火一號」小火星探測器,也葬身太空。
  • 機遇號能在火星工作14年,而金星上的探測器撐不過3小時
    說到火星的探測器,我們就想到了機遇號和勇氣號,兩個探測器在火星上都超過了10年,這兩個探測器在火星不僅完成了NASA給他們設定的一些任務,還完成了很多額外的任務,在火星上走出了一個馬拉松。而金星的探測器,比如金星上待的時間最長的金星13號,僅僅工作了127分鐘,就和地面失去了聯繫。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二者之間這麼大的反差呢?
  •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如何工作的?天文學家為您解惑
    火星科學實驗室,又名「好奇號」,佔據了火星探測器陳列室的主要位置,它打破了美國宇航局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在2003年創下的記錄,長度是它們的兩倍(約10英尺或3米),重量是它們5倍(1982磅或899公斤)。它是越野的,沒有輪轂來鎖定(也沒有人來鎖定他們)。
  • 航天歷史丨歷史上的火星探測器
    緊接著四天以後,第二枚火星探測器升空。然而這兩枚火星探測的先行者卻連地球軌道都沒能到達。1962年11月1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成功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並且計劃於1963年6月19日到達火星,然而在1963年3月21日,它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信聯繫。三天以後,前蘇聯的又一枚探測器升空,這枚探測器同樣僅僅到達了環繞地球軌道,此後未能成功變軌,兩個月後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 揭秘「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八大「硬核」科技
    中新社蘭州7月23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7月23日12時41分,伴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承擔研製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國旗裝置、火星車「防護服」、空間活動零部件、二次電源組件等「硬核」科技實現首次火星探測之旅。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的輻射環境是什麼樣的?
  • 先行一步:阿聯火星探測器從日本上路
    【綜合消息】阿聯航天局的「希望號」探測器7月20日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場由一枚H-2A-202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為擬趁今年的發射窗口期上路的首項火星探測任務。火箭於日本標準時間6時58分14秒(北京時間5時58分14秒)點火起飛。截至發稿時,二級一次工作已結束。器箭分離將於起飛約1小時後進行。發射原定7月15日進行,但因天氣不佳而兩度推遲。
  • 2021年來了,這日曆設計很應景!
    文章轉載自:字體設計 ID:hifont 編輯:秋秋 原標題:日曆設計竟然還能這麼玩!?  2020年即將過去,大家都期待2021年早點到來,以什麼來迎接新的一年比較有儀式感呢?日曆肯定少不了。  那麼,日曆怎樣設計才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讓大家覺得充滿了儀式感?今天收集了20個比較有設計感的日曆跟大家分享,一起看看。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藍色科技」!
    此前有網友習慣性說「黑科技」這個詞只說明某種科技很隱秘,我們改說「藍色科技」更突出了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前景。今天我們說說最近我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上先進的「藍色科技」。(二)鋰氟化碳電池組首應用:乘風旅行的動力源泉火星探測路途遙遠,有了可靠穩定的電源產品,才能為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表面提供強勁動力。為此,中國電科研發了鋰氟化碳電池組,這也是鋰氟化碳電池在深空探測器上首次應用。「著陸過程技術難度最高,電源產品可靠穩定至關重要。」
  • 火星男孩和火星探測器一同聊火星
    我們看看為什麼很多國家都安排今年發送火星探測器:由於火星繞日公轉周期(687天)與地球不同,地球和火星間距存在周期性變化,最遠可達4億公裡,最近相隔5000萬公裡,而直線距離最短的機會每26個月出現一次,這就是火星探測窗口期。所以今年的7、8月份是最佳的窗口期。
  • 洞察號登陸火星 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
    這是美國首次從西海岸的范登堡空軍基由西向東發射空間探測器,原因是宇宙神5號的推力足夠大,發射窗也更為適宜。  整個任務分為發射、巡航、進入下降和著陸(EDL)、表面操作等四個階段。它是第一個探測火星深層的太空飛行器,將通過傾聽火星地震和測量它的熱量輸出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揭示巖質行星的形成,填補火星地球物理空白,更好地了解其他巖石行星(包括地球)是如何誕生的。
  • 權威發布丨「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探測器調姿示意圖 專家介紹,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機動。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天問一號」的軌道設計,綜合考慮了從發射到火星捕獲的各種約束條件並使推進劑消耗儘可能小,採取了轉移過程中進行一次深空機動的策略。
  • 收入越高超時工作越多 月入逾8000元者7成超時工作
    據《勞動報》報導,賺得多,可能就意味著更多的超時工作。昨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發布「勞動就業」專題民生民意調查結果。數據顯示,上海市場就業機會較為充足,絕大多數企業單位能做到規範用工,但一些單位的員工超時工作情況較為嚴重。值得一提的是,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人超時工作比例為73.0%。
  • 科技日曆|22年前的今天,「火星探路者」宇宙飛船登陸火星 見證裡程...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研條件的逐步改善,我們對外太空的觀測越來越準確和成功。而自從人類跨入太空時代,科學家們對火星探測可謂是情有獨鍾。22年前的今天,「火星探路者」宇宙飛船(Mars Pathfinder, MPF)也見證了自己的裡程碑時刻。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變道」
    10月9日23時,在我國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深空機動是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打個比方,就像駕車過程中,軌道修正是微調方向盤,深空機動就是大拐彎。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環繞器團隊介紹,這次深空機動,改變了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和方向,沿著變軌後的軌道,就可以順利飛行到火星了。深空機動難度多大?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上海智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昨天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另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也來自上海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