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2004年1月3日,美國「勇氣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陸。雖然它不是人類送上火星的第1個物體——美國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在1965年登陸火星——但是「勇氣號」本身也具有其意義。作為當時最大的火星探測器,它攜帶的比以往多得多的儀器、遠長於計劃的工作時間,極大豐富了科學家們對火星的認識,尤其是發現了液態水存在的痕跡。
「勇氣號」是一臺6輪火星車,高1.5米,寬2.3米,長1.6米,重180公斤,由太陽能驅動,最大速度是每秒5釐米,平均速度約為每秒1釐米。上面還攜帶有全景相機、黑白導航攝像頭、微型熱發射光譜儀、2臺Hazcams攝像機。探測器的機械臂上還裝有穆斯堡爾光譜儀、粒子x射線光譜儀、磁鐵、顯微成像儀、巖石磨蝕工具等。
對於這次任務,NASA制定了幾個目標:
1、研究巖石土壤,尤其是可能和水相關的;
2、對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表面觀測進行校準和驗證;
3、尋找礦物;
4、評估環境是否適合生物存在。
總的來說,整個任務主要就是圍繞火星是否有生物的問題開始的,其中的核心內容是找到水的蹤跡。
2003年6月10日13:58,美國「德爾塔-2」火箭搭載著「勇氣號」火星車成功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經過半年的飛行,2004年1月4日04:35,火星車成功登陸在計劃地點「古謝夫隕石坑」。之所以選在這裡,是因為之前的探測活動發現,此處似乎有液態水曾經存在的痕跡。
著陸後,科學家將登陸地點命名為「哥倫比亞紀念站」,以紀念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災難中遇難的7名太空人。
在後續的科學研究中,「勇氣號」基本實現了當初的目的。
2月7日,「勇氣號」用機械臂上的磨具鑽了3個小時,終於在火星上打下了第1個深 2.7毫米、直徑45毫米的小洞。從它從傳回的土壤數據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叫橄欖石的物質,還新發現了鎳和鋅的存在。
3月5日,「勇氣號」在一塊名為「哈姆佛雷」的巖石上又打出一個孔。根據挖到的礦物質結晶數據,科學家認為,該巖石在形成過程中或剛剛形成之初曾有水,結晶就是礦物質隨水分滲透形成的。隨後它還多次發現水存在的痕跡。
3月11日,「勇氣號」從火星上成功拍攝到了地球,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從其它行星表面拍攝到的地球照片。
此外,在3月初,它還成功地從火星上觀測到了「火星凌日」現象。
按照原計劃,「勇氣號」只用在火星上工作90個太陽日(Sol),不過,它上面的放射性同位素加熱器單元成功保護了設備的完好,同時,出現在2005年3月12日和2009年2月6日的2場大風吹走了覆蓋在太陽能板上的塵埃,使之重獲電力。
最終,「勇氣號」的運作時間比科學家設想的多了20多倍,它7.73公裡的行駛裡程也遠超計劃的600米。
遺憾的是,在2009年5月,之前「大難不死」的探測器還是遭逢厄運。在駛過特洛伊沙地,它的車輪突然陷入軟沙之中。在接下來的8個月裡,NASA一直嘗試將其救起,但各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得將其作為靜止觀測平臺使用。
因為「勇氣號」在陷入沙地後,車身傾斜角度正好阻礙了它的太陽能板接受陽光,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它的電量逐漸耗盡。2011年3月22日,NASA最後一次聯絡上勇氣號;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後一次嘗試聯絡後結束勇氣號的任務。
除了「勇氣號」之外,美國還在其發射3周後發射了另外一臺火星探測器「機遇號」。有趣的是,火星上的大風拯救了「勇氣號」,卻毀掉了他的兄弟。
2018年6月,火星上颳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美國宇航局與「機遇號」失去聯繫。在經過半年的拯救無果後,2019年2月13日,NASA正式宣布結束「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使命。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