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12卷 漢紀四
漢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
【原文】
病,上親自臨視,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
【譯文】
文終侯蕭何病重,惠帝親自前去探視,問他:「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替接您?」蕭何說:「最了解臣下的還是皇上。」惠帝又問:「曹參怎麼樣?」蕭何立即叩頭說:「皇上已找到人選,我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解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前有魏文侯問李悝,翟璜、魏成子誰可以為相。
又有魏惠王問公叔痤,誰可以為相,公叔痤推薦衛鞅,魏惠王卻不用。
現在,故事的主人公變成了蕭何與漢惠帝。
場景也都很像,即,領導問下屬關於人事安排的意見。
不過,和李悝、公叔痤情況不一樣,蕭何面臨的問題有一些特殊性。
1.人選已經確定
其早在劉邦死之前,關於丞相的人選問題,劉邦已經交代給了呂后。
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
曹參是第一人選,這是劉邦定下來的。
既然已經定了,惠帝問蕭何這個問題,他能怎麼說?
贊成,拿劉邦的話來壓惠帝,會不會讓惠帝不舒服?
反對,你蕭何有什麼資格反對劉邦?而且是在這麼敏感的人事問題上?想搞私相授受?
2.直接表態的風險
看《資治通鑑》中另外一段材料。
參聞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蕭何的死訊公布的更快,而一個國家丞相的任命必須要慎重,這個消息絕對更慢。
曹參在聽聞蕭何的死訊之後,立馬開始了做丞相的準備。
其中可能依然是兩點。
第一,按照劉邦的交代,就是他曹參。
第二,惠帝或者說呂后和曹參已經通過風,新的丞相就是曹參。
那麼這個時候,病重的蕭何未必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
如果當惠帝問他這個問題,蕭何說曹參,與惠帝想的人選不一樣怎麼辦?
結果就是蕭何為他的後代得罪了一個必定會上位為丞相的人,將來少不了打擊報復。
如果蕭何說的不是曹參,那麼曹參又會怎麼想?
「劉邦都說了是我,你居然不支持,是對我曹參有意見?」
恐怕也有可能會招來報復。
所以,面對信息不通暢的蕭何,不表態是最好的辦法。
3.蕭何表態的妙處
且看這段對話中蕭何兩句話的作用。
「知臣莫如主。」
最了解臣下的是皇帝。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皇帝真的指惠帝嗎?還是已經死了的劉邦?
對於臣下的了解,你惠帝當真了解嗎?
顯然,這個「主」更多的是說劉邦。
但是,在惠帝耳中聽到的,會潛意識的認為是現在在位的自己。
於是惠帝在自己對大臣的認識中選擇,選了曹參。
帝曰:「曹參何如?」
這話是惠帝拋出一個人選,反問蕭何,同樣還是讓蕭何表態。
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
蕭何怎麼確認惠帝說的和他想的一樣?有沒有可能是正話反說?
且看蕭何的回答。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
皇帝已經有誰
合適的人選,臣死而無憾。
蕭何依然還是沒有表態說曹參是否合適。
而是說,皇帝自己知道選誰了。
其中意思很簡單,不管是誰都是皇帝你自己選的。
再看這4個字「臣死不恨!」
表面上看很簡單。
但是細細的想,這4個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量很大。
其一,劉邦之前定下蕭何死、曹參上,既然惠帝自己說出了曹參,那麼劉邦定下的這個大前提就沒有問題。
其二,蕭何曹參有舊,雖然有分歧,但是關係還在,曹參上去能夠幫扶到蕭何家族。
其三,惠帝說出曹參,從人選本身上,蕭何是認可曹參的,尤其是從國家治理層面上,選擇曹參利於國家。
其四,惠帝能夠選擇比較合適的曹參,說明惠帝看人的眼光還是有的,不似昏主。
所以,才會有為什麼蕭何說死而無憾。
對得起劉邦、對得起國家、能夠幫到家族,這還有什麼遺憾呢?
【啟發】
通過魏文侯和李悝的故事,領導問人事問題,別直接回答,直接說標準,讓領導自己去選。
通過公叔痤和魏惠文王的故事,領導問人事問題,要給領導有選擇的餘地。
今天通過蕭何與惠帝的故事,領導問人事問題,不管拋出什麼人選,其實你心裡並不清楚領導到底怎麼想的。
所以說,職場中的人事問題不好說。
所有的人事都是權力博弈之後的結果。
領導問你人事問題,亦或者關於人事你有什麼看法。
你有什麼看法領導壓根不在乎!
在乎的是,關於人事問題你的態度是什麼。
畢竟,人事領導的專屬權力,他用人,哪輪得到你個小嘍囉說三道四?你是在教他做事嗎?
他只想看你,是不是服從、聽話、支持。
所以,不直接表態,就是不摻和這趟渾水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