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時代的科學學習方法,大量實驗證明適當的遺忘能形成長期記憶

2020-11-29 終身成長社區

你是不是總是覺得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情?

如果你已經工作了,你是不是已經原理學習好久了,甚至說再也不想學習了?但比你優秀的同齡人都在努力的進步著。也許1-2年內你看不到差距,但5年10年後,你會後悔現在沒有努力一番。

你如果還是學生,下次你的考試是什麼時候?你是不是還在死記硬背,被老師被家長逼著硬啃教材?

今天,我們就介紹一種,世界上著名的11位認知心裡學家,共同研究和實驗證明得出的一種最適合學習的,學習方法。

011 學習誤區:努力的一遍遍的背誦,能夠記住知識

還記得你上學時代最勤奮的時光嗎?

我記得我最勤奮的時間是在初中考高中的那段時間,每天早晨5點起床,教學樓是不開門的,宿舍裡也不能開燈,自己跑去宿舍外邊走廊的路燈下面去背書。一直到現在我都佩服那時候的自己,現在的我可能是過了太久安逸的日子,連按時早睡早起都做不到,真是懺愧。

寫到這裡,也算是正在自我反省了,所以寫完本文後,去制定一下接下來一個周的作息時間表,逼自己一把。

說回正題,那是我我就不懂的怎樣學習,只知道記下老師說的知識點,不停的背誦背誦。

沒錯,背誦的結果還不錯,當時的考試成績還不錯。但是也就只記得這些了,具體學過哪些知識,早就忘得一乾二淨。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久的記憶了,肯定會忘記啊。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還記得小學的古詩鋤禾日當午;為什麼還我們記得的漢字不會忘記;為什麼騎自行車小學就學會了,就算好多年不騎我們依然不會忘記。

我們能否把我們所有學過的知識,全部記在腦子裡,什麼時候想用都能直接拿過來用?包括初中的幾何、高中的物理化學、英語等等。

要知道,根據現在腦科學的研究,人類大腦的使用率,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天才的人物,也才使用了10%而已。

所以,我現在告訴你,答案是可以。只要你真正學會使用接下來我講的學習方法。

022 學習需要刻意練習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刻意練習或者一萬小時理論。

大體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想要學習一項技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比如世界級象棋大師、音樂大師、世界級的運動員等等,只需要你專注的在這一領域重複練習7000-10000小時,就能做到。

有人看到7000-10000小時,就開始心生懼意了。但是你要看清楚,這裡說的是世界級的大師水平。如果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用某項技能的話,我們可能掌握這項技能的50%以內,就足夠了。

舉個例子,開車,我們只需要掌握開車的基本操作,以及上路的一些經驗就可以了。如果說,成為世界級的賽車手這項技能算是100%的話,那咱們可以開車上路需要掌握的可能只有30%,就已經很厲害了。

那是不是我們就需要10000*30%=3000小時呢?顯然3000小時也很長,但事實上並沒有這麼久。

讓我們看一下這張圖:

能夠開車上路,差不多是需要熟悉到掌握之間的水平。根據大量的研究證明,你只需要集中練習40小時左右,就能夠達到熟悉的水平。仔細算算吧,從你學駕照到上路,總共練習的合計時間,應該不超過40小時吧。

換個算法,每天拿出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集中練習,堅持一個月,你就能學會一項新技能。

033 真正科學的學習方法

看到希望了嗎?

但我得給你澆點涼水。我剛才說了,需要練習40小時,但這40小時可不能一味的重複著,把時間花掉就算數的。

比如,你想學吉他,你說,我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一直練練習40小時,也就3天左右吧,每天十幾個小時。能學會嗎?也許能,但也只是當時你會了。如果你放下啦,過段時間,不說很長,過一個月吧,你可能就全忘光了。

所以,接下來才是重點。這40個小時要如何訓練呢?

真正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呢?

1 有間隔的重複

人的大腦都是有遺忘曲線的(如圖所示),一般情況下,一天後我們學過的東西已經遺忘了60%多,也就是大部分都忘記了。但是這個時候如果你給大腦一些刺激,去努力回憶一下學過的東西。不管你是否想起來,都會對記憶產生刺激和加固的作用。

如果想起來最好相當於加深了印象,如果想不起來沒關係,只要你努力想過了,讓大腦有痛苦的過程,這就是對大腦的神經連結進行了刺激,這時候你及時去看一下答案,再過一天再次去回憶。

這樣不斷地來回幾次,會把大腦裡的短期記憶痕跡,轉化成長期記憶存儲,你也就不會忘記了。

具體做法是:第一天學習完之後,第二天回憶(如果想不起來,看答案,但一定是要使勁想,實在想不出來再看答案),然後第四天,然後一周後,然後一個月後。這樣五次重複,你就永遠記住了一項知識。

2 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

穿插和多樣化練習,是每一次重複的學習過程中,要做的事。

每一次學習,你都要遵循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的規則。

穿插練習有一個實驗,有兩組人同時練習投沙袋,並在最後比賽3米處投沙袋的命中率。

A組要不斷的穿插練習2米投和4米投,就是不練習3米投;B組只練習3米投。請問實驗結果哪一組的成績好?

根據經驗來看,肯定是練習3米投的命中率高啊。但實驗證明,A組比B組的成績要好很多。

所以穿插練習很重要。怎樣進行穿插練習呢?

具體穿插練習做法:同時進行多種類似但不同項目的練習,有助於學習。比如學生學習解三角形面積的時候,穿插練習矩形、正方形、梯形面積,會學習更快。練習吉他的同學,穿插練習多種和弦比單獨練習一種效果好。

多樣化是指在不同的地方,嘗試使用學習的東西去進行多種練習。這樣效果會更好。

比如,假如你剛在學校裡學習了熱傳導,回到家你向喝杯水,接的水太熱了,被子燙到了你的手。如果你能想起來這就是熱傳導,水的熱傳給杯子,杯子的熱傳給你的手,你感覺到了燙。我想你肯定會記憶非常牢吧。

這就是多樣化練習。在多種不同的場景,去嘗試練習,會讓你學習的更快。

比如,你學會了數學,去幫媽媽算算帳;比如,你學會了一首古詩,描寫愛情的,拿去給你心儀的女孩表白,你可能會被拒絕,但你絕對能記住這首古詩;再比如,你學駕照,如果有條件,多在自己家的車上模擬練習練習,各種操作,肯定有助於你使用駕校的車練習科目二。等等

3 講出來或者做出來

第三個規則,同樣是在間隔重複的基礎上,每次練習或學習的過程中都要做的。

也就是在練習或一段學習結束後,如果是理論性的知識,你要試著講出來;如果是實踐性的知識,你要試著做出來。

當你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或者用自己的雙手做到的時候,那是一種對大腦的超級刺激,是建立長期記憶神經元連結的必備方法。

因為當你講出來或者做出來的時候,會很自然的用到你以前學過的語言,或者一些技巧。當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產生關聯的時候,會發生一種特殊的變化,讓你的大腦形成新舊知識的整體。

也就是形成了心智模型。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是我們不斷練習的最終目的。

你會發現,每次重複過後,你能講出來的或者做出來的,都會有所不同。

你會發現講得次數越多,你的語言越精煉,講的越精準;做的次數越多,你做的越熟練,做的越到位。

同時,講出來你還可以用寫出來代替,做出來你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做等。這又是多樣化練習。

044 總結

好了,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了解了這種神奇的學習方法了,我們來總結一下。

1)簡單的重複沒有用,只能產生短期記憶;

2)想要學習一項技能或知識,達到熟練水平,只需要進行40小時的刻意練習,你就能做到;

3)刻意練習遵循三條規則,第一,要進行有間隔的重複;第二,練習要加入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第三,每次練習完成要講出來或者做出來。

搞定。你學會了嗎?

如果您能讀到這裡,說明您是一個好學的人。如果您覺得對您有用,請給我點個讚。您還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感謝您的支持。

如果您對我的觀點有什麼疑問或者建議,歡迎留言區和我討論。

積極時刻 太極

2020年3月10日

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因為你只是知道,卻沒有實踐。

我們組建了知識分享的 小 圈 子,共同督促學習進步, 期待 您 的 加 入 ,請 聯 系 我。

相關焦點

  •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無先後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12   今日/總瀏覽:2/3745
  • 【學習方法】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
    「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需要5次重複」。在長期記憶中,你的創造性想像起著重要的作用。你對學過的知識複習得越多,你就會越多地把它與你已經記住的其他知識聯繫起來。  合理複習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作用於學習、思維和記憶等各方面的累積效應。如果不複習,你就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對學習任務所付出的努力,而且會將自己置於嚴重不利的處境。  不複習對一般的記憶同樣有害。
  • 家庭領讀人 | 科學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因為在學習的道路上還需要你學會記憶。記憶是由大腦掌管,多年來,我試圖從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哲學去尋求答案,現在我加入到北京市學習科學研究團隊,在努力點亮學習過程的黑箱。從今天這期直到2020年底,「家庭領讀人」欄目還有六期,我們將在這六期節目中講解六本關於學習的書,本期我們一起讀北京五中教育集團劉冉同學推薦的《海馬記憶法》一書。
  • 記憶的常識:學習就是從記憶中提取知識
    在美國國家級智庫高級研究員烏爾裡希·伯澤爾的《有效學習》一書中提到,記憶在學習方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長效記憶還是短效記憶,都是在嘗試高效理解並記憶知識點。在我們早期的中小學教育中,很多理解知識的方式都是「朗讀全文並背誦」,雖然當時並無感覺,但是慢慢就會發現,讀書似乎真如古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 Science最新發現:睡眠δ波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
    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發出的δ波並不像科學文獻幾十年來所描述的那樣,是大腦皮層休息時靜默期的產物。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在接受到中間神經元發送過來的指令後,這些神經元會形成一個協調的環路。1953年,一名代號為H.M。的年輕人躺上手術臺,接受一場賭博式的手術——為了治療癲癇,他同意外科醫生切掉他的部分大腦。從治療癲癇上看,手術進行得很成功,但這場手術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竟在同時形成 | Science 論文推薦
    莫萊森手術之前的記憶完好無損,他也還能學習新的操作流程和廣義概念,只是無法以意識圖像和故事的形式回憶起發生過的事情。 這對莫萊森來說是個悲劇,但神經病學家從他的手術創傷中了解到,雖然長期記憶實際儲存在大腦表層名為新皮層的部位,其形成卻與海馬體有關。這種記憶轉移的現象讓研究人員相信,短期記憶是先形成並儲存於海馬體中,再整體轉化為長期記憶的。
  • 為何你天天學習,能力卻提高很慢?高效記憶的方法,你研究過嗎?
    《認知天性》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彼得·布朗、亨利·L·羅迪格三世、馬克·A·麥克丹尼爾共同寫的,連續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分類榜首,主要研究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繫,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並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推導出了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被稱為「複雜時代」的科學學習方法。
  • 實驗證明「殺人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
    動物具有學習和記憶能力是適應環境變化的重要機制。記者14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實驗,獲得了胡蜂具有嗅覺學習和長期嗅覺記憶的第一手證據。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胡蜂可學習並記住與食物獎勵相關的氣味。
  • 新研究指出進食後休息與長期記憶形成之間的聯繫
    一組神經科學家基於對海sea大腦活動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食物昏迷(進食後休息)與長期記憶的形成之間可能存在聯繫。該研究發表在《自然研究》雜誌《科學報告》上。「事實上,大多數動物在攝入大量卡路裡後趨向於減慢和休息,這表明該反應具有生物學功能。「我們的新研究表明,這種對進食的'休息和消化'反應可能是通過進化形成的,以促進長期記憶的形成。」
  • 面向智能時代的跨媒體學習方式、理論與資源環境
    首先,這些任務的複雜性或內在認知負荷往往很高,因此,需要新的方法來管理認知負荷;其次,複雜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動機狀態和專業發展水平;再次,需要更先進的專業知識和認知負荷的測量方法,以便教學可以靈活地適應個別學習者的需求[11]。該研究為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堅實的認知基礎。  Kalyuga S.等對多媒體教學中的冗餘屏幕文本是否會干擾學習進行了研究。
  • 孩子學習完就忘了?培養孩子的「長期記憶」,讓孩子變身記憶達人
    我們每個人都不缺乏能夠成為智者的記憶能力,我們與智者的差別是記憶的方法,以及記憶的意志力。之前在一所教育機構做過助教,主要是在假期輔導孩子寫作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孩子叫小邱。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的記憶沒能形成「長期記憶」,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力的記憶能力十分強大,我們能夠記住兒時學過的兒歌,記得背過的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樣的名句,我想我們多久都不會忘記。
  • 如何培養高中物理學習記憶能力
    2.物理記憶以理解為基礎  由於物理知識抽象、簡潔,單從字面上記憶是無效的。實踐證明:只有理解了物理知識,才能有效記憶。不理解的知識是不可能長期儲存在記憶庫中的。如有的學生把v=s/t誤寫成v=t/s,只要我們對照速度的定義便知道哪一個公式有誤。
  • 小昆蟲也能產生長期記憶
    如果曾寄居在一隻受精的蝴蝶上,寄生蜂能產生長期記憶,並對其本能並不能識別的氣味做出回應。在成功地「搭乘」一隻交配過的雌性菜粉蝶的「便車」並將卵寄生在蝴蝶卵中之後,寄生蜂就能記住這條路線並能重遊。
  • Nature:長期記憶形成的機制
    2020年1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解開長期記憶的生物學特性,並找到在年齡或疾病引起記憶下降時進行幹預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在該研究中,作者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機制,成年小鼠海馬中的神經元用來調節它們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這一過程對於記憶鞏固和記憶力至關重要。
  • 人怎樣理解複雜關係?PNAS刊文提出「圖學習」,認知科學與網絡科學...
    人類是如何學習和表示網絡的?這一問題需要認知科學與網絡科學攜手解決。  2020年11月23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作者引入「圖學習」這一交叉領域,探索了人類如何學習網絡結構,網絡結構又如何影響人類認知。
  • 揭開記憶之謎,人腦存在「特殊」的記憶區域嗎?
    最初,心理學家用記憶痕跡的衰退來解釋遺忘現象。他們認為學習知識的活動使大腦的某些部位產生了變化,留下了各種痕跡,即所謂的「記憶痕跡」。不同的記憶痕跡留在大腦皮層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神經中樞。如果學習活動之後仍不停地練習,記憶痕跡便被保持下來;若學習後長期不再練習 ,記憶痕跡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出現所謂遺忘現象。
  • 孩子學習完就忘了?培養孩子的「長期記憶」,知識點不遺忘
    其實並不是孩子比別人笨,也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在學習上沒有用對記憶方法,我們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瞬時記憶」。孩子在面對學習缺乏「長期記憶」能力,這種記憶能力會提高了孩子對知識點的記憶程度和記憶時間,所以孩子總是學了就忘。
  • 腦科學頂刊導讀44期,學習與記憶專題(PNAS、Current Biology)
    實驗中,採用其他種族面孔(經驗類別)或計算機生成的物體(YUFO)作為刺激,參與者完成知覺訓練範式,包括訓練開始、中期和結束時的配對相似性評級,以及對類別樣本子集的20維視覺搜索訓練任務。兩兩相似等級的分析顯示,那些學習面孔的表徵空間和學習YUFO的表徵空間之間存在多重分離。
  • 短時間內快速記憶大量知識的有效方法
    有研究表明,當大量的知識需要理解記憶、大量習題需要反覆去尋找解題方法時,大腦便會因為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環境而出現疲勞,進而影響學習效率,降低記憶水平,最終影響學習效果。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記憶大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