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生活當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既渴望甜蜜的愛情,又總是會擔心在戀愛中受傷,他們總是會預先設想出自己被拋棄,受到背叛的戲碼,從而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愛產生恐懼,一面內心躁動,一面寧願忍受孤獨也不幹去嘗試進入戀愛狀態,這類人,一般被稱為「恐懼型」戀人。
「恐懼型」戀人的表現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在開始戀愛前,表現為很猶豫,瞻前顧後,所以對戀愛對象忽冷忽熱,不停的在熱情和冷淡之間徘徊,讓人捉摸不定。在內心深處,會對戀人,或者對未來的愛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類人,總是認為自己需要找到一個「對的人」,可以和自己形成心靈的共鳴和生活的依靠,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和自己一起走完餘生的道路。
而實際上,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是「對的人」,所以即使真的有對的人出現,他們依然無法分辨和相信。
二。在戀愛進行階段,當伴侶不在身邊時,恐懼型依戀者會感到不安,但當伴侶回到自己身邊時,又會感到厭煩。他們總是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徘徊,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戲劇化關係之中。
三。在戀愛發生矛盾和衝突時,這類人更」擅長「被動型攻擊,以隱晦、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如出現爭執時,他們會疏遠對方。他們也常是」愛的逃兵「,總是想做那個先放手的人。當他們覺得自己總是反覆陷入被拋棄的不安之中時,他們不僅會疏遠對方,還可能會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避免陷入對方的操控之中,而採取更為激烈的方式——主動分手。
綜上所訴,「恐懼型」戀人就是這麼一群想愛又怕傷害的人,親密關係讓他們感到矛盾。他們既會因為擔心失去而想要親近,又會因為害怕親密而想要逃避。這種對於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就很容易讓他們在一段關係中表現的若即若離。
從精神學和社會寫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對愛的恐懼,往往與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能夠持續的、及時的、有效的回應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在成年之後會較少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也不排斥與人保持親密,
相反,那些始終得不到父母回應,總是被忽略、忽視、冷落的孩子,就會發展出害怕與人親近、迴避親密的特點。這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冷落,忽視等不良情感的一種自我保護和迴避,是情感的自我規避機制在起作用。
結語:「恐懼型」戀人在潛意識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會得到真愛,對別人缺乏信任感,所以往往遇到心儀的對象,也不敢追求,甚至會下意識的躲避,讓自己遠離內心的焦慮不安。從而使自己錯失了幸福。要克服這種心理,勇敢的尋找真愛,除了自己努力增加社交範圍和與人互動的頻率,更應該向家人或者親密的朋友求助,通過親情,友情的疏導來改變這種趨於自我封閉的狀態,讓自己成為一個自信,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