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立的網絡教育平臺edX其微信帳號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張炳麟,他分享了在《哲學與批判性思維》這門課程中的學習體驗。
先來名詞解釋下。
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中文名為慕課,Coursera、Udacity、edX是三大主要課程提供商。
Coursera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兩名計算機科學教授創辦;edX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聯手創建;Udacity誕生於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實驗。
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世界各地的學習者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
別以為這樣的課程是美國的事情,其實現在很多中國學生在這種平臺上學習。根據edX的數據,該平臺學習者人數排名前五位分別是美國、印度、英國、巴西和中國。
在這個平臺上能學到什麼?學出來之後有什麼實用?昨天,錢報記者採訪了杭州高三學生張炳麟。
語言是第一關
這段經歷有助申請學校
此前,edX推出了一項課程體驗員計劃,有15位優秀學員入選了這個計劃。他們將分別挑戰一門課程,並且將自己的學習全程與大家分享。edX上的課程多為大學教育水平,這些入選者要麼是大學生,要麼是上班族,張炳麟是其中唯一一個高中生。
edX曾在成立四周年時公布過一組數據,該平臺上25%的學習者處於讀大學的年紀,71%為終身學習者,高中生只佔4%。
這不是張炳麟第一次在線學習大學課程。三年前,當時還在讀初三的他就在線學習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課程,並獲得第一張證書。此後,他又先後完成四門大學課程。現在才剛上高三的他學慕課的初衷是為了接觸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這從他的選課就可以看出。他獲得的五張證書,涉及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哲學、微積分多個領域。
張炳麟是五年前了解到MOOC這個概念。當時,大多數的在線課程都是全英文教學,而且課程內容對初一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所以他沒有馬上就學。升到初三後,他獲得了保送資格,時間上比較空餘,英文水平也有所提高,這才開始正式學習。
張炳麟選的第一門課是Coursera的《生命體徵:了解身體告訴我們的信息》,這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院的課程。
課上得並不輕鬆,沒有中文字幕,全靠英文字幕「啃」下來,專業術語要一個個查字典,做筆記,不懂的地方需要及時暫停,弄懂了,再重新學。但學完之後,張炳麟發現只要攻克了語言這一關,選擇的又是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即使是初中生,也能拿下大學課程。
在edX上,部分課程可以免費修讀。如果希望記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則需要支付一筆費用(大部分課程的費用在50美元至100美元之間),用來進行身份認證。
edX建議,學習者可以將證書上傳網上,讓潛在的僱主了解你的技能。對張炳麟來說,這段學習經歷一定程度上對他申請學校有所幫助。他計劃申請美國高校讀本科,「MOOC讓我把專業聚焦在了政治、計算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