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就在於傳統的固有觀念,一起吃,一起喝,不能有任何距離。」——《筷子:一段文化和烹飪史》
筷子,花費了千百年的時間才成為了國人的主食餐具。而夾雜在筷子文化中的分享觀念,儼然成為了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用餐的時候,夾食物給對方,成了國人表達親密的舉動。
用餐時親密無間的觀念不僅在中國,同樣,在世界範圍內,都牢牢佔據著人們的思想。
而這次疫情卻對國人的這一固有觀念造成了一次小衝擊。新冠肺炎爆發後,部分機構在力推一場「餐桌上的革命」——也稱「公筷革命」,即用餐人員被提倡使用公筷在共同享用的菜盤中夾取食物。他們希望能以此來改變國內長期以來的共同餐食傳統。
但這是一個很難被國人廣泛接受的「大型活動」,人們在經歷2003年的非典時,也曾採取過同樣的措施,但不久這項倡議就銷聲滅跡了。在中國的傳統筷子文化中,人們在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形成了可以自由夾取自己想吃的東西的觀念。
但衛生官員也表示:細菌會途經自己的餐具通過唾液接觸公共餐盤裡的食物,增大了細菌被傳播的風險。人們或許也早已了解,但還是不肯在心裡接受這一個事實。
世界衛生組織也宣稱,在中國,共用食物時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新冠病毒前期在家庭中的爆發式傳播,極有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尤其是在廣東和四川,情況更為嚴重。
同時,除了使用「公共筷子」和「公共勺子」之外,當局還鼓勵進行分餐,不同於一大組人共享一桌菜。
「分餐,而不是分愛。」——官方的宣傳標語
在北京,市民看到的廣告牌標語是「愛是多一雙筷子」,從今年6月份開始,餐館將會被要求提供公共餐具,並在可以允許的情況下提供分餐。
而在杭州,一位熱情群眾號召將11月11日定為「公民筷子日」,只因這4位數字與兩雙筷子相似。
這項「公筷革命」運動似乎已經開始火熱開展,位於浙江的一家筷子生產商表示,對於公筷的訂單需求量上升了30%,對於長度以及裝飾方面也有了不同的要求。
從北京出發,並向全國各地的餐館輻射,各地餐館已經逐漸向配給多套公用餐具靠攏。
越來越多用餐的遊客也表示:」當我和我的朋友外出用餐時,我肯定會使用公筷。「
但這項革命恐怕很難在老一輩或者在家中很難奏效。為表示尊重,年輕人會給老人夾取食物;為表喜愛,壯年會給小孩子夾食;為表愛意,夫妻會相互提供食物。
在一項民意調查中,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不會在家裡使用公筷。
隨著疫情到來,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人們在疫情爆發期間被呼籲儘量減少共同飲食的可能。公筷革命,或許不會再是靈光一現。
這個五一期間聚會,你用公筷了嗎?歡迎分享你對公筷的看法。
你可能還喜歡這些文章:
防疫妙招奇出!瑞典倒雞糞嚇阻遊客聚集,同時施肥公園,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