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以下稱《規劃》)顯示,到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制定了系列發展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發展目標等,包括重點培育雲南騰俊國際陸港、昆明王家營西等物流園區,以及重點建設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樞紐經濟。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指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其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雲南騰俊國際陸港
從戰略定位上
《規劃》明確以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戰略通道;連接「一帶」和「一路」的陸海聯動通道;支撐西部地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陸海貿易通道;促進交通物流經濟深度融合的綜合運輸通道為指引,打造通道化、樞紐化物流網絡,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匯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創新「物流+貿易+產業」運行模式,使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交通、物流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
在空間布局上
《規劃》明確以統籌區域基礎條件和未來發展需要,優化主通道布局,創新物流組織模式,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物流節點城市的樞紐輻射作用,發揮鐵路在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和港口在海上運輸中的門戶作用,促進形成主通道為引領、重要樞紐為支撐、核心覆蓋區高效銜接、輻射帶動的發展格局。
其中,核心覆蓋區圍繞主通道,完善西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密切貴陽、南寧、昆明、遵義、柳州等西南地區重要節點城市和物流樞紐與主通道的聯繫,依託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重要口岸等,創新通道運行組織模式,提高通道整體效率和效益,有力支撐西南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規劃》提出:
到2020年
一批重大鐵路、物流樞紐等項目開工建設:
重慶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初步建成,廣西北部灣港和海南洋浦港資源整合初見成效,鐵海聯運和多式聯運「最後一公裡」基本打通,通關效率大幅提高,通道物流組織水平顯著提升,陸海新通道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撐作用開始顯現。
鐵海聯運貨櫃運量達到10萬標箱,廣西北部灣港、海南洋浦港貨櫃吞吐量分別達到500萬、100萬標箱。
到2035年
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建成,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整體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圍繞上述目標,《規劃》明確通過鐵路、公路、運輸場站、航道建設等重點項目,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進程。
其中,公路建設將加快推進G75渝黔和南寧至欽州段擴能、G5615墨江至臨滄段等;運輸場站將推進雲南河口滇越貨場升級改造、成都龍泉驛鐵路貨站、昆明南亞國際陸港物流園區公鐵聯運項目等建設。
在布局上,除以重慶、成都、廣西北部灣港、海南洋浦港為兩端樞紐建設外,還將以南寧、昆明、西安等城市作為沿線樞紐,以及紅河(河口)、西雙版納(磨憨)等邊境口岸進行物流樞紐布局。
同時,重點培育雲南騰俊國際陸港(昆明)、甘肅(蘭州)國際陸港等物流園區;昆明王家營西、西安新築等鐵路物流基地。
《規劃》要求,相關省(區、市)人民政府制定實施方案,深化細化配套政策措施,加強省際協商合作,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目前,省發展改革委正積極落實《規劃》提出的相關要求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