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准的《「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西部大開發要實施「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重點開發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需要在空間規劃、產業選擇、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科學的決策。根據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科學院組織院內科學家,在長期研究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對西部重點地區的深入調查和科學分析,進行了「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完成了《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報告》。
該研究的主持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介紹說,該研究運用「點-軸」系統等現代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理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重點經濟帶(區)及其空間範圍,對重點經濟帶的產業發展與布局、中心城市職能定位、資源配置和環境演變進行了論證分析,以具體的建設方案落實了「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開發戰略。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基本觀點:
建設重點經濟帶(區)是落實「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開發戰略的具體措施,是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步驟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多來,在國債的支持下,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這些建設投資的帶動下,西部經濟增長也比前幾年明顯加快,表明西部大開發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局。但是,西部地區還沒有形成較強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能力。西部地區有687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國土和3.65億人口,僅僅依靠扶貧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西部大開發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培育和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力是關鍵。總的原則是實施重點開發戰略,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經濟建設,使重點地區和一般地區相結合,即「以線串點,以點帶面」。
實施重點開發戰略,關鍵是選擇和建設好重點經濟帶,合理布局經濟活動,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在空間上實現最佳結合,這關係到西部大開發的成效。建設重點經濟帶是落實「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開發戰略的具體措施。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方針的指導下建設好重點經濟帶,是培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能力的關鍵。這種發展模式可以科學地處理集中與分散、公平與效益、從不平衡到較為平衡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是最佳的國土開發與區域發展空間模式。
重點建設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和四個二級經濟帶
在考慮西部地區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空間分布、以及西部目前和未來主要綜合運輸通道的基礎上,針對促進西部重點地區發展的目標,我們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和四個二級經濟帶。
一級經濟帶(區)為: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遊成渝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後者在《「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中並未單獨提出,但由於涉及內蒙古、寧夏和青海三省區的發展,而且其腹地規模和社會經濟實力與其它三個經濟帶(區)基本相當,從戰略角度應規劃為一級經濟帶。建設好上述四條重點經濟帶(區)可以使西部地區的開發和全國的發展較好地結合起來,使西部各省區市及各部門有明確的、一致的空間開發方向。
西部開發還需要建設四條二級經濟帶,包括:川黔沿線經濟帶,以保持和促進南貴昆經濟區與長江上遊成渝經濟帶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廣西西江經濟帶,以促進南貴昆經濟區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繫和合作;昆明-瑞麗經濟帶,以建設我國進入印度洋的便捷通道;西藏「一江兩河」經濟帶,以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
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後,我國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穩定中東之後,美國很有可能借朝鮮「核危機」加緊沿太平洋一線對我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圍堵。開通和建設好新的國際通道對我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這包括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建設「中亞通道」和開通經昆明和瑞麗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昆明-瑞麗-緬甸通道可以使我國不經過馬六甲海峽直接進入印度洋,對於加強我國在印度洋及阿拉伯地區的存在和影響具有突出的地緣意義,對保障石油進口安全也十分重要。因此,國家應借西部大開發之機,立即開展昆明-瑞麗-緬甸通道建設,其中首先建設昆明-瑞麗經濟帶,即通道的國內部分。
根據空間規劃理論和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手段確定的西部開發重點經濟帶(區)的空間範圍見附圖。該範圍佔西部國土面積的15.6%,人口的51.2%,國內生產總值的68.5%。
以中心城市作為重點經濟帶發展的支撐點,重點建設好三個都市經濟區和七個城市群
西部地區有160個建制市,其中地級市68個。這些城市在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綜合競爭力以及區位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戰略地位和分工各不相同。根據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對外經濟聯繫強度、經濟產出密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與全球和全國產業分工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指標,我們對西部160個城市的綜合水平進行了科學評價。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考慮不同城市的區位特點和戰略意義,確定了西部開發需要重點建設的四級共45個中心城市。
一級中心城市(3個):重慶、成都,西安
二級中心城市(3個):昆明、蘭州、烏魯木齊
三級中心城市(9個):南寧、呼和浩特、銀川、貴陽、西寧、拉薩、柳州、包頭、綿陽
四級中心城市(30個):桂林、防城港、梧州,遵義、安順、六盤水,玉溪、曲靖、瑞麗,攀枝花、瀘州、內江、宜賓,萬州區(城區),克拉瑪依、奎屯、石河子、哈密、庫爾勒,酒泉-嘉峪關、天水、張掖,石嘴山、吳忠,鄂爾多斯、通遼,寶雞、延安,日喀則,格爾木
在西部重點經濟帶建設中,要著重培育重慶、成都、西安三個具有全國意義的都市經濟區,作為西部參與全國和全球經濟的主要網絡節點和「門戶」,成為全國經濟重要的戰略支撐點。研究表明,以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大城市為依託、具有密切內部垂直產業分工的都市經濟區是經濟全球化下最具競爭力的一種空間組織方式。西安應作為西北地區的技術創新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重慶和成都構成了全國重要的雙核城市群之一,是西南地區發展「龍頭」。其中,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南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此外,還要著力發展以蘭州、昆明、烏魯木齊、南寧、貴陽、呼和浩特和銀川為中心的七個城市群,使其成為西部經濟的聚集地和「增長極」。其中,蘭州成為西部主要的製造業基地和物流中心;昆明成為面向東南亞和南亞對外開放的戰略基地;烏魯木齊成為面向中亞地區對外開放的戰略基地;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地區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貴陽成為南貴昆經濟區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地區成為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的主要製造業基地。
重點經濟帶(區)的產業發展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兼顧「富民」和「強區」兩個目標
西部重點經濟帶(區)產業發展方向的基本定位是「強區富民」。在支持政策上,要區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的職責。中央政府支持西部產業發展的順序應當是:與當地優勢產業緊密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領域;以軍事工業為主體、軍民兩用相結合的現代機電工業;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的特色農業基地與特色輕紡工業體系;依託當地資源優勢開發的產業(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能源原材料工業);以旅遊業為支柱、以現代服務業(物流和金融)為先導的新興經濟增長點。各一級經濟帶(區)的發展方向為:
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以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現代軍事工業和現代技術應用領域為主體,形成能源原材料與現代製造業工業、畜牧與經濟作物種植業、旅遊-金融-物流-商貿業等全面發展的產業體系。
長江上遊成渝經濟帶:建設以重慶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和以成都為中心的輕紡工業兩大組團,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在汽車與裝備工業機械電子、生物製藥、生態農業與食品加工、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實現新的跨越。
南貴昆經濟區:建立以三個基地為支撐的特色經濟區。即亞熱帶特色農業與生態型日用輕紡工業生產基地、能源-磷化工-有色金屬工業生產基地、以旅遊開發為龍頭的「旅遊業-服務業--旅遊用品生產」基地。
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構築以可再生能源開發與稀土精深加工等新技術應用產業為先導,以能源與高耗能工業、畜牧業及其毛紡-奶肉製品工業、商貿服務業等為支柱的產業結構。
建設區域性高效基礎設施保障體系,促進「以點帶面」
為保障重點經濟帶(區)的發展和實現「以點帶面」的戰略目標,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逐漸轉向構建以主要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兩小時交通圈」,形成區域性高效基礎設施保障體系。重點地區包括:關中地區、成渝地區、蘭州地區、天山北麓、銀川平原、呼和浩特-包頭地區、滇中地區、貴中地區、廣西沿海等。重點領域包括:城市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綜合水利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基礎設施。為此,專家呼籲:儘快制訂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
建設重點經濟帶(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最重要的舉措之一,需要由中央有關部門牽頭制訂重點經濟帶及其主要區段的區域規劃。由於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規劃工作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的磨合期。因此,宜及早啟動規劃工作,避免規劃滯後造成建設範圍過大的可能局面。應力爭在「十一五」規劃中對西部重點開發地區及其產業發展有比較明確的方案。規劃的主要目標是明確各重點經濟帶及其主要城市和都市經濟區的發展方向,加強重點經濟帶內部及其與沿海三個核心區域的聯繫,使穿越兩個或兩個以上省區市的重點經濟帶能夠合理建設並形成有機的經濟區域。
處理好重點經濟帶開發與其周圍地區的關係也是規劃的重要內容。這需要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上對非重點地區有明確的考慮方案。從這一角度,可以將西部劃分為三種類型的地區,區別對待。第一類是重點保護的國土,要以生態效益為目的,不宜進行經濟開發。第二類是國家和地方應該重點扶助(扶貧)的地區,應使這類地區享有與其他地區基本相同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機會。第三類是重點經濟帶(區)。銜接好這三類地區,才能理順各種關係,順利建設重點經濟帶(區),推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一類和第二類區域的劃分及其發展和保護要求需要通過規劃加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