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道等區域地理專家建議:科學規劃西部開發重點經濟帶及其空間...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國務院批准的《「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西部大開發要實施「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重點開發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需要在空間規劃、產業選擇、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科學的決策。根據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科學院組織院內科學家,在長期研究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對西部重點地區的深入調查和科學分析,進行了「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完成了《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報告》。

該研究的主持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介紹說,該研究運用「點-軸」系統等現代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理論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重點經濟帶(區)及其空間範圍,對重點經濟帶的產業發展與布局、中心城市職能定位、資源配置和環境演變進行了論證分析,以具體的建設方案落實了「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開發戰略。研究人員提出了以下基本觀點:

建設重點經濟帶(區)是落實「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開發戰略的具體措施,是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步驟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多來,在國債的支持下,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這些建設投資的帶動下,西部經濟增長也比前幾年明顯加快,表明西部大開發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局。但是,西部地區還沒有形成較強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能力。西部地區有687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國土和3.65億人口,僅僅依靠扶貧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西部大開發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培育和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力是關鍵。總的原則是實施重點開發戰略,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經濟建設,使重點地區和一般地區相結合,即「以線串點,以點帶面」。

實施重點開發戰略,關鍵是選擇和建設好重點經濟帶,合理布局經濟活動,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在空間上實現最佳結合,這關係到西部大開發的成效。建設重點經濟帶是落實「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開發戰略的具體措施。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方針的指導下建設好重點經濟帶,是培育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能力的關鍵。這種發展模式可以科學地處理集中與分散、公平與效益、從不平衡到較為平衡的發展之間的關係,是最佳的國土開發與區域發展空間模式。

重點建設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和四個二級經濟帶

在考慮西部地區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空間分布、以及西部目前和未來主要綜合運輸通道的基礎上,針對促進西部重點地區發展的目標,我們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和四個二級經濟帶。

一級經濟帶(區)為: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遊成渝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後者在《「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中並未單獨提出,但由於涉及內蒙古、寧夏和青海三省區的發展,而且其腹地規模和社會經濟實力與其它三個經濟帶(區)基本相當,從戰略角度應規劃為一級經濟帶。建設好上述四條重點經濟帶(區)可以使西部地區的開發和全國的發展較好地結合起來,使西部各省區市及各部門有明確的、一致的空間開發方向。

西部開發還需要建設四條二級經濟帶,包括:川黔沿線經濟帶,以保持和促進南貴昆經濟區與長江上遊成渝經濟帶之間的聯繫和交流;廣西西江經濟帶,以促進南貴昆經濟區與珠江三角洲的聯繫和合作;昆明-瑞麗經濟帶,以建設我國進入印度洋的便捷通道;西藏「一江兩河」經濟帶,以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

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後,我國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穩定中東之後,美國很有可能借朝鮮「核危機」加緊沿太平洋一線對我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圍堵。開通和建設好新的國際通道對我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這包括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建設「中亞通道」和開通經昆明和瑞麗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昆明-瑞麗-緬甸通道可以使我國不經過馬六甲海峽直接進入印度洋,對於加強我國在印度洋及阿拉伯地區的存在和影響具有突出的地緣意義,對保障石油進口安全也十分重要。因此,國家應借西部大開發之機,立即開展昆明-瑞麗-緬甸通道建設,其中首先建設昆明-瑞麗經濟帶,即通道的國內部分。

根據空間規劃理論和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手段確定的西部開發重點經濟帶(區)的空間範圍見附圖。該範圍佔西部國土面積的15.6%,人口的51.2%,國內生產總值的68.5%。

以中心城市作為重點經濟帶發展的支撐點,重點建設好三個都市經濟區和七個城市群

西部地區有160個建制市,其中地級市68個。這些城市在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綜合競爭力以及區位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戰略地位和分工各不相同。根據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對外經濟聯繫強度、經濟產出密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與全球和全國產業分工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指標,我們對西部160個城市的綜合水平進行了科學評價。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考慮不同城市的區位特點和戰略意義,確定了西部開發需要重點建設的四級共45個中心城市。

一級中心城市(3個):重慶、成都,西安

二級中心城市(3個):昆明、蘭州、烏魯木齊

三級中心城市(9個):南寧、呼和浩特、銀川、貴陽、西寧、拉薩、柳州、包頭、綿陽

四級中心城市(30個):桂林、防城港、梧州,遵義、安順、六盤水,玉溪、曲靖、瑞麗,攀枝花、瀘州、內江、宜賓,萬州區(城區),克拉瑪依、奎屯、石河子、哈密、庫爾勒,酒泉-嘉峪關、天水、張掖,石嘴山、吳忠,鄂爾多斯、通遼,寶雞、延安,日喀則,格爾木

在西部重點經濟帶建設中,要著重培育重慶、成都、西安三個具有全國意義的都市經濟區,作為西部參與全國和全球經濟的主要網絡節點和「門戶」,成為全國經濟重要的戰略支撐點。研究表明,以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大城市為依託、具有密切內部垂直產業分工的都市經濟區是經濟全球化下最具競爭力的一種空間組織方式。西安應作為西北地區的技術創新中心、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重慶和成都構成了全國重要的雙核城市群之一,是西南地區發展「龍頭」。其中,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南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此外,還要著力發展以蘭州、昆明、烏魯木齊、南寧、貴陽、呼和浩特和銀川為中心的七個城市群,使其成為西部經濟的聚集地和「增長極」。其中,蘭州成為西部主要的製造業基地和物流中心;昆明成為面向東南亞和南亞對外開放的戰略基地;烏魯木齊成為面向中亞地區對外開放的戰略基地;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地區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貴陽成為南貴昆經濟區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地區成為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的主要製造業基地。

重點經濟帶(區)的產業發展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兼顧「富民」和「強區」兩個目標

西部重點經濟帶(區)產業發展方向的基本定位是「強區富民」。在支持政策上,要區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的職責。中央政府支持西部產業發展的順序應當是:與當地優勢產業緊密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領域;以軍事工業為主體、軍民兩用相結合的現代機電工業;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的特色農業基地與特色輕紡工業體系;依託當地資源優勢開發的產業(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能源原材料工業);以旅遊業為支柱、以現代服務業(物流和金融)為先導的新興經濟增長點。各一級經濟帶(區)的發展方向為:

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以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現代軍事工業和現代技術應用領域為主體,形成能源原材料與現代製造業工業、畜牧與經濟作物種植業、旅遊-金融-物流-商貿業等全面發展的產業體系。

長江上遊成渝經濟帶:建設以重慶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和以成都為中心的輕紡工業兩大組團,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在汽車與裝備工業機械電子、生物製藥、生態農業與食品加工、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實現新的跨越。

南貴昆經濟區:建立以三個基地為支撐的特色經濟區。即亞熱帶特色農業與生態型日用輕紡工業生產基地、能源-磷化工-有色金屬工業生產基地、以旅遊開發為龍頭的「旅遊業-服務業--旅遊用品生產」基地。

呼包-包蘭-蘭青線經濟帶:構築以可再生能源開發與稀土精深加工等新技術應用產業為先導,以能源與高耗能工業、畜牧業及其毛紡-奶肉製品工業、商貿服務業等為支柱的產業結構。

建設區域性高效基礎設施保障體系,促進「以點帶面」

為保障重點經濟帶(區)的發展和實現「以點帶面」的戰略目標,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逐漸轉向構建以主要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兩小時交通圈」,形成區域性高效基礎設施保障體系。重點地區包括:關中地區、成渝地區、蘭州地區、天山北麓、銀川平原、呼和浩特-包頭地區、滇中地區、貴中地區、廣西沿海等。重點領域包括:城市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綜合水利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基礎設施。為此,專家呼籲:儘快制訂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

建設重點經濟帶(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最重要的舉措之一,需要由中央有關部門牽頭制訂重點經濟帶及其主要區段的區域規劃。由於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規劃工作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的磨合期。因此,宜及早啟動規劃工作,避免規劃滯後造成建設範圍過大的可能局面。應力爭在「十一五」規劃中對西部重點開發地區及其產業發展有比較明確的方案。規劃的主要目標是明確各重點經濟帶及其主要城市和都市經濟區的發展方向,加強重點經濟帶內部及其與沿海三個核心區域的聯繫,使穿越兩個或兩個以上省區市的重點經濟帶能夠合理建設並形成有機的經濟區域。

處理好重點經濟帶開發與其周圍地區的關係也是規劃的重要內容。這需要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上對非重點地區有明確的考慮方案。從這一角度,可以將西部劃分為三種類型的地區,區別對待。第一類是重點保護的國土,要以生態效益為目的,不宜進行經濟開發。第二類是國家和地方應該重點扶助(扶貧)的地區,應使這類地區享有與其他地區基本相同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機會。第三類是重點經濟帶(區)。銜接好這三類地區,才能理順各種關係,順利建設重點經濟帶(區),推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一類和第二類區域的劃分及其發展和保護要求需要通過規劃加以明確。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一個戰略重點,主要有這...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我國廣袤的土地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多樣,地理環境差異大。從東部的季風氣候區到西部的乾旱少雨區,從高原、沙漠到丘陵、平地,氣候、資源、環境等地理因素的變化不僅決定了我國經濟的格局,也對區域間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開發再到中部崛起,我國的區域發展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 多部委密集調研 「絲路經濟帶」或出國家級規劃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史育龍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立足於西部內陸地區,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式。」  另據該戰略的相關研究人士透露,絲綢之路經濟帶很有可能出臺國家級規劃,並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升級版的重要一部分,外交部、發改委和商務部都在圍繞該項內容奔赴相關地區進行調研。
  • 中國科學院擬推薦「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和個人」有關情況...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研究組」  先進事跡: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研究組」(即《中國區域發展報告》編制組)是由多學科學者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包括劉衛東、陸大道、劉毅、金鳳君、樊傑、劉彥隨、吳紹洪、周成虎、劉慧、劉紀遠、於秀波、馬麗、王成金等,現任團隊負責人為劉衛東(2008年之前為陸大道)。
  • 《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出爐 看看昆明有哪些項目入選
    掌上春城訊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以下稱《規劃》)顯示,到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制定了系列發展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發展目標等,包括重點培育雲南騰俊國際陸港、昆明王家營西等物流園區,以及重點建設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樞紐經濟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羊向東1* 董旭輝2 陳 旭3 王 榮1 王 倩1 林 琪1 徐 敏1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2 廣州大學 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
  • 鄭開大道沿線開發繪出藍圖 規劃區域165平方公裡,分為白沙、官渡...
    規劃區域:165平方公裡  鄭開大道沿線地區的規劃區範圍為:西起京珠高速公路,東至開封金明大道,南起規劃的南連接線(連接鄭州中央大道與開封宋城路),北到規劃的北連接線(連接鄭州北四環與開封東京大道),總面積為165平方公裡,其中鄭州市段為116.7平方公裡,開封段約為48.3平方公裡。
  • 李永潔:陸海統籌構建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若干思考
    3陸海統籌構建國土空間的若干建議3.1 強化陸海統籌、以海定陸的頂層設計3.1.1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及沿海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高度重視海洋專章的編制,堅持「陸海統籌、以海定陸國土空間規劃要為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立法提供空間支持,在海岸線保護與修復、海岸線退縮線制度、近岸海域環境整治方面提出政策建議。規劃管理上要逐步改變陸海分割的建設審批體制,統籌陸域空間和海域空間開發建設,實現海岸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探索建立土地與海洋空間一體的年度計劃制度,從制度上解決圍填海問題。
  •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小】 語音播報   岸線資源是一定範圍水域和陸域空間結合的國土資源  針對長江生態修復的重大科技需求,中國科學院於2017年部署啟動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重點項目「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KFJ-STS-ZDTP-011),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牽頭、研究員段學軍擔任首席科學家,
  • 全國「十四五」|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思路與建議
    2019年度全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監測統計結果表明,中國土地整體集約利用水平、土地管理績效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此外,陸海國土開發整體統籌水平較低,如陸海資源配置、空間功能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災害防治等協調不夠,等等。綜合以上開發強度、方式現狀,結合中國人口基數大、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及人口、經濟集聚規律,「十四五」期間中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政策著力點依舊應為整體集約高效和高質量開發。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
    一、禁止開發地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重點公益林區、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風景區、洩洪區、滯洪區、重要溼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等。主要分布在核心區西部、北部山地丘陵集中區、湘江及其主要支流水體、綠心地區高丘山地等。
  • 重磅規劃!西部陸海新通道來了,明確四大戰略定位
    8月15日,國家發改委重磅發布《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是作為深化陸海雙向開放、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加快通道和物流設施建設,提升運輸能力和物流發展質量效率,深化國際經濟貿易合作,促進交通、物流、商貿、產業深度融合,為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 以地圖創新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專訪自然資源部第三地理...
    反映了長江經濟帶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長江流域及沿江相關省市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揭示了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趨勢,突顯了長江經濟帶在區域協同綠色發展、實現中國經濟升級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可為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資源開發與集約利用、產業布局與優化調整、航道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信息服務。
  • 2017年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召開
    6月26日至28日,2017年度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都江堰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400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年會由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承辦,中國地理學會西南代表處、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四川省地理學會協辦。
  •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項目群驗收會舉行—新聞...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項目群驗收會舉行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強化剛性約束,加強相關規劃之間的銜接,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空間規劃編制的重要基礎,相關規劃要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空間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嚴格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 「村鎮建設資源環境承載力測算系統開發」項目啟動會召開
    會上,南京地理所所長瀋吉代表項目牽頭單位致辭。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有關負責人代表專項管理團隊講話,詳細講解了國家關於「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的各項制度文件,以及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對項目管理的要求。會計師就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金管理的相關事項進行培訓與專業的講解。南京地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牽頭單位科研管理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情況,並對項目的實施和管理過程提出了要求與建議。
  • 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西部地區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規劃綱要的通知...
    :  為貫徹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關於「推進西部地區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的部署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有關要求,經商有關部門,我委編制了《西部地區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規劃綱要(2012—202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學」成為永恆主題 「創新」成為最強旋律
    在講到科技創新時,總書記特別強調,支持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規劃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將有助於促進成渝兩地相向發展、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規劃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既是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也是立足於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之需。
  • 國家治理須有政治地理空間思維
    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重視國家發展的地理空間因素,努力為國家發展爭取或營造有利的地理空間條件;二是對國家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發展進行整體謀劃,建立有效和鞏固的全方位邊疆;三是加強國土空間的規劃和管理,使國家的區域發展服務並有利於國家的整體發展,使國家當下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
  • 南京:長三角「地理中心」的新作為
    今年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5月22日,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安徽蕪湖召開。「現在,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原本是長三角北翼中心、作為長三角三個支點之一的南京,一躍成為長三角的地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