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出現「空心測溫槍」,無論怎樣測量,讀數都不會超出37攝氏度

2020-12-06 商業封面報導

在COVID-19於全球肆虐之時,一些黑心商家的「發災難財」也一波緊跟著一波出現,他們昧著良心去賺災難錢財。近日,泰國媒體報導有網友發視頻,表示在市面上買到了一款假貨測溫槍,因為測溫槍無論怎樣量,最終的讀數都不會超出攝氏37度!

當網友將測溫槍拆開之後,發現裡邊根本就是空心的,只有一板綠色的電子版顯示器晶片,就算是把這塊板拿下來,測溫槍的溫度還是不超過37度的讀數,並且該測溫槍的包裝盒上,也沒有看到生產地的標明。

這一下,我國又陷入賣假測溫槍的輿論泥潭裡,因為在早些時間,就有某愛國企業老闆建議賣假測溫槍給外國人,讓他們體溫測不準導致感染的人數越來越多。雖然該企業老闆只是基於愛國情懷隨便說說,並且已經為此事做出誠懇的道歉處理,但在這個期間在國外又真的出現了假貨測溫槍,一時之間輿論的槍頭難免會直指中國。

當泰國網友爆出買到假測溫槍之後,泰國當局連日來破獲了多起走私集團的倉庫,倉庫裡的走私貨物大多數都是輸防疫物資,其中包括了防護服、口罩、和測溫槍等等,而泰國媒體近日也對假測溫槍一事連篇報導。

據悉,泰國警方於4月8日搗毀了一家走私倉庫,起獲了價值3300萬泰銖的防控物資,包括35萬個口罩、1200枝測溫槍,以及4.5萬套假試劑等等,搗毀行動力還拘捕了2位外籍人士,分別是35歲及24歲。

緊接著4月9日,泰國移民警察又起獲了510盒的62400片口罩,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防疫設備。被逮捕的2名人士還涉嫌非法生產,囤積和高價銷售口罩等等,這批來歷不明的口罩,疑似是在曼谷輝煌區的黑作坊製造的。

在全球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全世界各國人民都應該齊心協力抗疫,疫情下更不應該昧著良心去賺災難錢財。為了讓社會風氣不會越來越汙濁,國家對那些昧著良心去賺災難錢財的人,應當出重拳打擊不能讓這些人的貪婪心,破花了我們辛辛苦苦打下的防疫江山。

病毒之下沒有國界,全世界的所有人此時此刻都應該把防疫工作,當成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去看待。只有防疫工作滴水不漏,才不會給病毒有機可乘的漏洞,只有病毒早日散去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才會安全。而一切的起點和開端,才能在安全的環境下進展,倘若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挑戰威脅,那麼一切富有、貧窮和地位都沒有任何意義。

相關焦點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為何會低於36℃?會不會是虛晃一槍呢?
    而常見的測溫設備是一桿手持式測溫槍,對著來人額頭照一照,就可以排查出發熱患者。 然而,一些網友在網絡上爆料,他們所測的體溫低於36℃。不少人都表示疑惑:正常人體溫不應該是37℃左右嗎?而且還有不少網友反映:在不同場合下所測的體溫還有所差異。 這些現象不禁讓人疑惑:這種篩查方式真的有效嗎?我們會不會是被虛晃一槍了呢?
  • 疫情期間怎樣科學測量體溫?呼吸科專家權威解答來了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2月27日訊(記者 陳洋洋 通訊員 趙梅)近日,濟南發布《關於實行發熱患者「雙測溫兩報告」管理的通告》,要求市民個人居家、工作或外出必須每日自測兩次體溫,體溫超過37.3℃的必須如實報告。為什麼每天要測兩次體溫,怎樣科學測體溫?
  • 紅外測溫槍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會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下。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 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 度?來重量一下!」。大家對這種測溫槍應該不陌生了,它的好處其實也很明了,非接觸式測溫不會傳染病毒,快速,便於大規模應用,但是這種簡易快速方法測出來的體溫靠譜嗎?劃重點「紅外測溫槍」靠譜嗎?如果了解了原理,可以說「紅外測溫槍」其實是靠譜的,但是,脫離了使用方法和測試環境去談靠不靠譜,本身就是件不靠譜的事。
  • 家裡測量溫度,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測溫槍,哪個更合適?
    一、水銀體溫計真正把體溫測量用於臨床診斷的是德國醫生馮德利希在1858年提出並實施的。當時水銀溫度計不能離開人體讀數,因為溫度計離開人體,一遇冷空氣,指示的溫度就降下來。主要原因是水銀的內聚力大,不浸潤玻璃,能在收縮時在縮口處斷開,從而實現離開人體讀數。同時,水銀的密度大,比同體積的酒精或煤油的慣性大,保證它能在使用前被甩回到玻璃泡內。
  • 37°C成為歷史,人類正常體溫現在是多少,我們的身體正在變冷?
    從最初的水銀體溫計進行測量,到現在超市、商店門口用測溫槍進行測量。事實上變化的不僅僅是測體溫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體溫本身也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37攝氏度是人體的正常體溫,不過這件事情,隨著最近不斷的測量體溫而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有的人關注健康,所以這一段時期經常測量體溫,不過很多人連著測了十幾天的體溫,卻發現自己的體溫並沒有超過37攝氏度,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人體的平均溫度早就不再是37攝氏度了
    許多醫療從業者仍然使用古老的、不準確的37攝氏度作為假定的標準,這是1851年一位德國醫生設定的。 「我們的體溫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醫學與健康研究教授、該研究的資深作者Julie Parsonnet博士表示,「每個人從小到大都知道,我們的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但這其實是錯誤的。」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 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少不了要當一回劉德華: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發,呃不是,是照一發。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度?來重量一下!」。
  • 眼見測溫槍熱銷,有人拿工業測溫槍應急?不行
    小逸說,即使是幾十元一把的測溫槍,也聲稱「醫用計量」「靈敏感溫」。「問了幾個商家,都說現貨很緊張。或者乾脆是預約登記,但無法保證何時發貨。」不同的測溫槍,用途也不盡一樣,有測量耳溫的、有測量額溫的,還有測量手腕溫度的,這些都讓小逸犯迷糊,「真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款。前幾天有朋友跟我說,如果買不到合適的,也可以試試買把工業用的測溫槍應急,但這應該不行吧?」
  •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靠譜嗎?
    相信眼下大家每次出門都少不了要當一回劉德華:被小區或地鐵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對著額頭就來一發,呃不是,是照一發。有時工作人員會嘟囔「怎麼這麼低,35 度不到」,碰到高溫的,工作人員就緊張了,「37 度?來重量一下!」。大家對這種測溫槍應該不陌生了,它的好處其實也很明了,非接觸式測溫不會傳染病毒,快速,便於大規模應用,但是這種簡易快速方法測出來的體溫靠譜嗎?
  • 看看測溫槍報警後各方如何處置
    京港地鐵相關負責人說,當進站乘客體溫複測結果仍高於37.3攝氏度時,就可以初步認定為體溫異常。而據此前報導,截至4月2日24時,北京地鐵公司也累計排查體溫異常乘客共計47人,經醫院檢查均排除新冠肺炎。在東直門來福士商場各個入口,工作人員也忙著為顧客測量體溫。商場正門入口處,一份「溫馨提示」十分惹眼。
  • 「測溫槍」到底是怎樣測出你的溫度的?
    測溫槍是為何在你腦袋上「打一槍」就知道溫度的;它測得到底準不準;以及親戚群裡最關心的,被這玩意打多了會不會影響健康?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搞懂測溫槍的原理,就會一一迎刃而解。原理雖然複雜,但不用擔心,看了小姨的講解,保準咱二舅姥爺瞅了都能理解得明明白白兒的。
  • 測溫槍尚無統一標準 該怎麼測?專家:室外測手腕 室內測額頭
    差異大體溫測出33攝氏度明明是同一個人,單位門口測出來的體溫是36攝氏度,到了小區門口竟降到了33攝氏度。在小區入口處,物業為盧先生測出的體溫,讓他大吃一驚:「33攝氏度?我這是要涼涼了嗎!」盧先生說,小區物業的額溫槍似乎從來就不怎麼精確,「測出體溫35攝氏度多是常事,能到36攝氏度的情況都少有。
  • 人的體溫為何是37度,而不是27或47度?
    只要是進入大型封閉的公共場所,都會有工作人員拿著測溫槍主動上來進行測量,如果體溫過高則不許進入。在這個特殊時期,正常的體溫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之一。然而什麼樣的體溫才正常呢?但書上並沒寫數字的來源,孩子們不知道,這個37度的標準其實是從樣本中歸納計算出來的。從1851年開始,一位名叫卡爾·溫德裡希的德國內科醫生用了17年時間,分析了2.5萬名患者的上百萬份腋下的體溫數據,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的正常體溫為37攝氏度。這個標準被無數醫學文獻引用,逐漸成為人類的標準正常體溫。一代又一代家長以37度作為標準體溫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
  • 測溫槍測不準體溫?專利檢索全面解決你的體溫恐慌!
    疫情以來,與我們接觸最多的除了口罩以外,就屬測溫槍了,在小區門口、公交車、地鐵、商場,只要是需要測溫的地方都要與測溫槍來一次親密接觸。接觸多了,大傢伙發現,我的體溫咋這麼低了呢,一大波網友趕來說34°,33°,32°。哎等等,人的正常體溫是不是36.0℃-37.0℃嗎,怎麼用測溫槍測出來的溫度為什麼會這麼低呢,如果有人發燒測溫槍還能檢測出來麼?
  • 37攝氏度對人體而言是正常體溫嗎?專家的回答絕對是亮點
    當體溫計測量值顯示為37.2攝氏度左右時,你可能會認為這是正常體溫,繼續起床上班。然而今天的一位專家卻不這麼認為,專家是這樣看待人體體溫值的。150多年前的1986年,一項關於人體體溫的古老研究表明:37攝氏度為人體體溫基準,是正常身體與發病的臨界點。
  • 我們的體溫為什麼總是37.2攝氏度?
    可無論是感覺能被烤化的40攝氏度,還是清涼宜人的26攝氏度,我們的體溫卻一直保持在37.2攝氏度左右。不僅僅如此,無論你是生活在北極,還是生活在赤道,無論你長得矮,還是長得高,無論是胖或者痩,除非你生病了,那麼體溫不僅僅是大概不變的,還非同尋常地搖擺在37.2攝氏度左右。  37.2攝氏度實際上只是機體內部的一個平均值,身體各處的具體溫度是不同的。
  • 小知識 | 「紅外測溫槍」為什麼測不準?
    自從各地復工以後,在出入公共場所都需要先測量體溫,現在常見的測溫槍一般都是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於是有好奇的網友提出疑問,被這個「紅外線」每天照額頭這麼多次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呢?有時候體溫槍測量出的體溫忽高忽低也不是特別準確,這又是為什麼呢?雖然現在很多公共場所已經將額頭測溫改成了手腕測溫,但是今天我們還是想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測溫槍」的原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 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發熱?如何正確判斷?哪種體溫計好?
    其實,無論是使用哪種體溫計 ,當寶寶體溫為37.5到38攝氏度為低熱,38到39攝氏度為中度發熱,39.1到40.4攝氏度為高熱,大於40.5攝氏度為超高熱。以上我們了解了,給孩子測量體溫的3種方式,那麼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了,給孩子測量體溫的體溫計該如何選擇呢,哪一種比較精準呢?
  • 測溫槍測出來的體溫低於36℃」,這個體溫正常嗎?
    「騎自行車風吹出來額溫都有問題。」「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電子體溫計問題。」「我看朋友圈騎自行車的好多33℃的感慨。」「真的假的?」「我們小區大門口也是測的32℃,我說應當是36℃,保安在自己額頭上晃了一下說沒錯就是32℃,你要是36℃我們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
  • 使用紅外線測溫槍會引發白內障?測溫槍原理了解一下
    近日,出於疫情管控的需要,進出小區、單位、軌交等各個地方,都少不了測量體溫這個環節。測溫槍頻繁打在腦門上,網上也流傳著各種調侃的段子。與此同時,一則「紅外線測溫槍會導致眼部損傷」的說法也不脛而走。該說法稱,由於眼球含有較多的液體,對紅外線吸收能力較強,使用紅外線測溫槍可能會引起白內障。這是真的嗎?資料顯示,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發出紅外輻射能量。物體的紅外輻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長的分布與物體的表面溫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通過對物體自身輻射的紅外能量的測量,便能準確地測定它的表面溫度,這就是紅外輻射測溫所依據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