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還有自殺傾向

2021-01-08 壹點靈心理

在我們身邊,常會覺得愛思考人生的人容易得抑鬱,這個結論不無道理。

然而,問題其實不出在「思考人生」,而是為生活擔憂的情緒,導致了抑鬱。

高智商人群中,情緒障礙者比例更高

曾經有學者對高智商人群的情緒障礙比例進行調查:

在對門薩協會(高智商俱樂部)的3700多名成員的調查中發現,心境障礙和焦慮症在他們當中非常常見。普通人群中情緒障礙的比率大約為10%,而在門薩成員中這個比例卻達到了27%。

思考也分為沉浸式的思考、分散式的思考。

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創造了「心流」(Flow of Mind)一詞,去描繪完全沉浸在一件事當中的幸福感。

可見,思考本身並不一定是能會帶來抑鬱、痛苦的。

而他們之所以會產生抑鬱情緒,也是因為感到無法掌控人生。

過度思考,傾向聚焦於無法掌控之物

什麼是「無法掌控之物」?存在主義心理學中有四個根源主題:死亡、無意義、孤獨和自由。

心理學家認為,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罹患心境障礙,是因為沒有辦法擺脫這四個命題帶來的焦慮。

從這個角度來說,思考人生,其實就是在觸碰上述四個永恆的難題。當我們感到自己觸摸到了生命的邊界,就會產生類似於抑鬱的情緒。

然而就像腳手架和牢籠都是鐵製品,思考人生所帶來的也不應當僅有擔憂——重要的是我們能把這些思考當做支持我們的工具,而不是自願困在思考的牢籠中。

一些臨床的案例給出了相同的理論:

(1) 對死亡的恐懼,可能會阻止我們享受生活

比如,一位患者在得了癌症之後,居然「奇蹟般地」自愈了神經障礙。治療師認為,是病人發現生命不能再拖延時,才體會到了當下的重要性。

同樣,當團體治療當中來了一位癌症病人之後,會讓整個團體對生命的體驗都更為深刻。因此歐文·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寫道:有時候死亡的觀念可以拯救人。

(2) 生命中的孤獨感,無法完全消除

很多人會為了消除孤獨感而尋求別人的陪伴,或是在不間斷的親密關係當中獲得安全感,然而他們最後總是發現,孤獨並不能被完全消除——總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的。

因此,有時候治療師會鼓勵病人面對孤獨,探索新的安住於孤獨的模式,而非僅僅是在其中痛苦地掙扎。

愛思考的人群,常常有對完美的追求

愛思考人生的人,有可能產生更極端的表現方式,就是完美主義。

對於完美主義者而言,看起來他們事事追求做到最好,無法控制人生是難以忍受的事情。

而這種一昧地追求完美,會讓他們更容易抑鬱和焦慮,這些負面情緒,也是再多次的成功都難以磨滅的。

為了保持自己不敗的紀錄,他們甚至會選擇提前放棄——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為完美主義與非完美主義者提供了同樣的任務,在不告訴他們這項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兩組被試付出了相同的精力。

但是,完美主義者體驗到了更多的內疚、羞恥感,並更早放棄了任務。同樣,研究者們發現完美主義者傾向出現更早的死亡、更差的健康狀況、以及更低的生活滿意度。

有人說,「如果你永遠不失敗,那你就不會感到羞恥」,然而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所以一昧地追求完美,抑鬱和壓力感也隨之而來。

如上文所說,思考人生既可能讓一個人因失去掌控感而產生抑鬱情緒,甚至走向自殺;也可能讓他因有了更深的體悟而更好地生活,探索真正可以為自己「賦能」的思考方式,可以讓自我更好地發展。

如何正確運用「愛思考」的品質呢?

(1)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不難發現,很多作家、哲學家都曾經和我們為同樣的事情困惑。阿德勒曾經為自己的身高自卑、當把別人的思考作為自己的腳手架,閱讀就是在和作者的對話中找到自己人生困惑的答案。

所以,如果思考人生讓你感到困惑,不妨和那些哲學家和文學家深談。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難免因他所處的環境和閱歷有所局限,在書中我們可以和不同背景、不同閱歷的人交流,看問題的角度更多了,我們或許就不再會被困住。

(2)接納未知的懸念,聚焦於當下而不是未來

人生的發端、經過、終點中包含的論題太多太深刻,從古至今我們從來沒有停下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無論如何,「思考人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但與此同時,「經歷、體驗」人生也同樣重要。我們得承認有些困惑,是以當下的閱歷和知識無法解答的,但如果我們聚焦於當下,享受現在的生活,走過了這段路就可能發現,人生的困惑時間或許已經有了答案。

- THE END -

作者:微量

相關焦點

  • 輕而易舉擊破了抑鬱症等所謂的「心理癌症」
    超心理學橫空出世超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理論的應用,是我自己走出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恐懼症、神經衰弱和強迫自殺思維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但凡經歷考研失敗、戀愛分手等重大的人生事件的當下,不少人會產生「我不好,世界糟糕,未來沒希望」這樣的念頭。 一旦經歷一個階段的調整之後,這個重要的事件過去、壓力消失了,抑鬱狀態也將煙消雲散。 如果量表結果顯示你處在抑鬱狀態,不等於你已經患了抑鬱症。
  • 2019年抑鬱症大數據報告:年齡越大,越容易抑鬱
    截至2019年12月: 新浪微博「抑鬱」相關話題閱讀量達到4.5億; 百度「抑鬱」相關的帖子多達2700萬個; 知乎話題下「抑鬱」一詞條的關注量為82萬人。,發病率幾乎達到8%,這也許跟「年齡越大,懂得越多,人也越容易痛苦」有關。
  • 抑鬱症非同兒戲,幹細胞療法有效預防其自殺傾向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抑鬱症患者已達3.5億人,每年大約有100萬人自尋短見,在中國,3.2%的人患有抑鬱症,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目前我國抑鬱症的識別率僅有30%,就醫率不到10%。
  •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抑鬱症?心理學:這4種特徵你有哪幾種?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對於抑鬱症,我們也有了越來越科學的認識。心理疾病,與身體上的疾病一樣,同樣會對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造成影響。抑鬱症的治療,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習相關的知識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去預防抑鬱症的發生,往往是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抑鬱症的形成與一個人的性格與認知模式有著緊密的關係。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
  • 超心理學科普:「超驗」是遠距離治癒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的秘密
    作者: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圍棋國手不幸離世,智商高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人在這一生出現抑鬱的概率:男性 5%~12% ,變成重度的大概有 2%~3% ;女性 10%~25% ,變成重度的大概有 5%~9% 。長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鬱症可能成為嚴重的疾患,患者會受極大影響。最嚴重時,抑鬱症可引致自殺。每年自殺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00萬人。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4、傾向按照自己易於接受和理解的方向選擇答案——喜好簡單厭惡複雜喜好新奇厭惡俗套。容易被輕信事實上卻存在謬誤的答案有什麼樣的特徵?明白了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性思維,以及為什麼批判性思維這麼重要,我們也要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那麼如何培養一個人擁有批判性思維去批判性思考呢?1、 學會提問。
  • 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得抑鬱症?其實治好了,他們就是人才
    #抑鬱症#眾所周知,抑鬱症已經在悄悄地逼近現代的人群。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的發病率約在11%,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你以為它很遠,其實它很近。為何說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得抑鬱症?坊間有這麼一個說法,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得抑鬱症。這是為何?
  • 明星自殺都是因為抑鬱症嗎?
    最近發生了幾起引人關注的名人自殺事件,讓大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到名人的心理問題上,很多人都猜測其可能患有抑鬱症,或相關疾病。 然而,所有自殺的名人,都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嗎? 不一定。
  • 抑鬱症患者因出現症狀被拒絕登機,我是這樣看的
    在旅客情緒比較激動、病情不明,沒有專業醫療意見的情況下,出於對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飛行安全的考慮,謹慎地做出這一遺憾的決定。」」的乘客登機。這裡面的「可能」,就給了他們很多自主決定權。不過這裡要注意一點,不是抑鬱症患者不能擁有乘坐飛機的權利,而是因抑鬱症產生了「行為異常」。這就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航空公司也有很大的責任,他們需要保障整個飛機人員的安全,根據《殘疾人航空運輸管理辦法》,航空公司可以要求開具「醫療證明」。
  • 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把學習的意義歸因為外部,比如,考高分,博取老師、家長表揚,那麼我們自然只會把學習看作達成目標的工具,於是傾向於追求考試技巧、甚至作弊;反之,把學習的意義歸因為內部,比如,興趣愛好,那麼我們就會把學習本身當做目標,尋求知識的內化,並從求知中獲得快樂。這就是把「自我成長」作為大腦「主食」——人生意義的優勢。
  • 抑鬱症患者如何激發被忽視的自愈潛能?自我心理治療只需4步走!
    這類人不容易得抑鬱症,更容易得強迫症,極端的會形成偏執型人格。主要人群:ISTP(技術員),INTP(工程師、教授學者)、ESTP(說服者),ENTP(發起者,發明家)特徵:這類人是比較死板的,最沒有生活情趣的。
  • 《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1集:屈原——史上第一個抑鬱症名人
    所以我不得不減少《心理學的故事》和《心理學入門》的文章寫作,集中用三個月的時間,開展對抑鬱症的自愈方面的研究,每天發布文章。希望能啟發抑鬱症患者自愈,並且積極投身於和我一樣的助人事業中。在之前的文章裡,我給大家介紹了哪些人最容易患抑鬱症,介紹了抑鬱症自愈的4步走的戰略。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我是借用了榮格的自我人格心理,分析了16種人格特徵,從相似人格特徵中概括出8種思維模式。
  • 影響每個人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掌握心理學效應,能夠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
  • 掩蓋事實真相的「雪莉法」?
    據悉,韓國政府還有望推進禁止惡意留言法「雪莉法」,發起儀式將在 12 月初舉行,是崔雪莉的七七祭日。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來了一件事;祥林嫂死了。死在舊曆的年底,新年的前夜。魯四老爺震怒,連夜找了衛婆子問話。
  • 喜歡聞另一半氣味讓人好害羞?原來有「繁衍」目的
    圖片來源:康健數據)Q1:為什麼會喜歡另一半身上的氣味?可能因素很多,包括費洛蒙效應、心理學的「古典制約」、或愛屋及烏的心態。●費洛蒙效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費洛蒙效應」指的是男性或女性荷爾蒙會讓每個人在身上產生不同特殊的味道,就像指紋般,可以被辨識,而且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聞得到,兩人若關係親密,更有機會近距離聞到,但喜歡與否便因人而異。
  • 航班乘客自殺背後,疑似重性抑鬱症在作祟
    換句話說,在飛行中自殺並不容易。它缺少方便的工具,很容易被其他乘客或機組人員阻塞。 CA4230航班涉嫌自殺事件的原因是,飛機起飛後20分鐘,一名乘客進入洗手間,但沒有出來,導致空姐保持警覺,於是幹預了異常情況,將乘客從洗手間抬到機組人員乘機。在內部得到治療和安慰。
  • 用PM方法論,思考人生目的、手段、指標
    2、人生的目標很大,每天做的事情很細微,我們無法把事情的價值和人生終極目的很好地對應上,造成了我們對事情沒興趣或逃避和意義感缺失。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搞清楚「目的」、「手段」、「指標」的定義和它們的關係。
  • 面對「三十而慄」,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馨期天
    甚至很多人開玩笑說「三十而立」其實是「三十而慄」,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劇外,無論是處於怎樣的婚姻狀態、社會階層,中年似乎總是最難熬過的一個階段。但在年齡的表象之下,在傾吐無數焦慮和抱怨之後,真正造成「中年危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解決之道又是怎樣的,似乎很少有人在認真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