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英雄聶海勝談彈射逃生經歷:定了定神,沒多久就又上天了
航天英雄聶海勝談彈射逃生經歷:定了定神,沒多久就又上天了 「人民網江西頻道」微信公眾號 2017-04-27 10:30
-
...航天員,王亞平,表面張力,張海軍,失重,過載,上海,分會場,實驗...
「只要熱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當王亞平投入航天員訓練後,她才切身體會到,最艱難的不是身體素質方面的訓練,而是理論知識和航天技術的學習。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需要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航天醫學等30多門課程,並且要在一年內完成。「對於當時年近30歲、脫離學習狀態10多年的我們來說,這真的是非常嚴峻的考驗。」王亞平回憶道。
-
人在太空會失重,星體為何卻不會失重?
以至於到了長大我們所看的航天電影裡面的太空人在太空中也是漂浮著的。這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失重。那麼就會有人提出疑問:離開地球表面才幾十公裡,為什麼人在太空就會失重了呢?難道是引力消失了嗎?還是人的重量被偷走了?首先,我們要排除引力消失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因為離開地球表面幾十公裡,引力是不會消失的,甚至都沒啥變化。
-
景海鵬分享核心價值觀:心靈永遠不會失重
4月28日,「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十九場活動現場,主講嘉賓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景海鵬,聲情並茂地作了題為「茫茫天宇寫忠誠——在載人航天偉大實踐中感悟核心價值觀」的演講,分享了他理解和堅守的核心價值觀。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如果長期在太空中航行或生存,對於人類說還是很困難,需要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來支持,慢慢步入宇宙開發的時代!
-
聶海勝太空發福?稱重胖了7公斤引發5大猜想
內分泌系統便自動對身體進行調節,將部分體液以尿液形式排出體外,雖然出現表面上的浮腫,但是航天員體重卻在下降。[猜想3]航天食品太豐盛?是不是因為神舟十號航天員夥食大為改善,聶海勝沒管住嘴?專家表示,失重會導致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味覺失調,食慾不佳,進食量減少,實際攝入的熱量要比推薦值少20%。其次是肌肉萎縮。我們正常人一年骨丟失0.5%-1%,而航天員一個月就會丟失1%-3%。同時失重使人肌肉萎縮,骨軟肌瘦導致體重下降。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在指令長聶海勝和攝像師張曉光的協助下,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些美妙的實驗反映了什麼樣的物理原理?清華大學航天學院副教授王兆魁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人人都有求知慾,對未知領域難免充斥著好奇心。尤其是浩瀚的太空,擁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誰都想揭開其中的秘密。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我們都知道,太空是沒有氧氣的,一進入太空,人就失去了重力,一直漂浮在天空中。對太空人來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再者說太空的一切都是未知數,也難保太空人不會出現什麼生命危險,很多人一直都有一個困惑,太空人在太空的那段時間,如果肚子餓了,該怎樣來維持生命呢?
-
載人航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神舟六號確定乘組搭配時,航天員之間的性格、心理相容性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後來成為第一梯隊的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問卷中互相選擇了對方。到了神舟七號,這個項目被取消了。 「我們在一起走過了10年,已經不存在相容性的問題。」楊利偉說,14個人裡,幾乎所有人之間都曾配對訓練過,誰和誰在一起,都能圓滿地完成任務。 10年相處,航天員親如兄弟。
-
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及恢復方法
椎間盤持續吸納水分,致使其發生膨脹,由於向四周膨脹受到纖維環的限制,因此容易出現縱向膨脹,這樣增加了椎間盤高度,進而增加了身體高度。此外,受失重環境的影響,航天員脊柱的曲度會明顯減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得更直了」。綜合來看,經歷航天飛行後,航天員身高有所增加也是完全正常的。
-
抗低壓能力、克服航天失重……航天員還要哪些先天條件?
抗低壓能力、克服航天失重……航天員還要哪些先天條件?2016-10-21 14:10:39 來源:山東商報 中國載人航天再進一步:日前,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順利「入住」天宮二號。景海鵬已年過半百,依然能三徵太空,身體好得令人羨慕。在關注技術突破之餘,這也不禁令人好奇——什麼樣的人能漫步太空?
-
中國為航天員太空長期駐留開展模擬失重實驗
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模擬失重實驗。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新華社廈門10月29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36名健康男性保持頭低腳高的姿勢,不間斷地在床上躺了90天,創造世界上同步化開展人體模擬失重實驗人數的新紀錄,為中國航天員今後太空長期駐留打下基礎。這項被稱為「地星二號」的實驗全稱為「90天人體負6度頭低位臥床實驗」,是中國空間站任務準備期的一場硬仗。
-
為什麼飛船上會失重,飛機上就不會失重?抱歉,你買的機票不夠貴
完全不是,這是飛機在可控狀態下達到這個速度,當然為了達到可控的目的,飛機不可能垂直下降的,而是會飛出一個下降坡度來,而這個坡度是有要求的,無論這個坡度的角度幾何,但有一個要求,即垂直分量上的下降速度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就是9.8米/秒^2!失重飛機進行的拋物線飛行線路圖看起來是一個拋物線?
-
跳傘有失重感嗎?跳傘失重感強烈嗎?
跳傘有沒有失重感?驚不驚險?刺不刺激?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跳傘到底有沒有失重感。公號【飛行蛙】,客服會根據您的實際位置,幫您推薦合適的滑翔傘、跳傘基地。跳傘有失重感嗎?跳傘失重感強烈嗎?跳傘是有失重感的哦,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跳下飛機前30-40多秒自由落體注意囉,自由落體的時間是和跳傘的高度有關的第二次是在打開大降落傘的一瞬間但其實,跳傘的失重感真的不強烈
-
物理學中的超重和失重是指什麼?
超重和失重,就是在地球環境中,受到外力,導致重力加速度不等於g。最經典的情境,在體重秤上面做蹲起運動。當我們在體重秤上向下蹲,身體產生向下的加速度,此時我們就處於超重狀態,重力加速度大於g,體重秤的數值也會高於我們的實際體重。而我們從蹲著的狀態向上起身,身體就會產生向上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會抵消地球對我們的引力,重力加速度小於g,產生失重,體重秤數值也會降低。
-
對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其最驚險之處莫過於從一個很高的位置跳下.在此過程中,你會感到整個心似乎懸於空中,很不踏實。實際上,並不是心臟的位置提高了,而是自身的重心位置相對平衡位置提高,產生向下的加速度,這就是「失重現象」。反之,若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可以是豎直向上,也可以是某加速度的豎直向上的分量)就是「超重現象」。而當人造衛星做勾速圓周運動時,其向心加速度等於衛星所處高度的重力加速度,則其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
失重造句和解釋_失重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失重(shī zhòng)。物體失去重量。由於物體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變小或由於物體向地球中心方向作加速運動而引起。事情失去重心。倘使那裡有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失重,那是不能掉以輕心的。」]也指思想言行失去主心骨。[《生活周刊》1992.1.26:「我漸漸地發現寧似乎對我心存戒備了,而萌依然處於愛情的失重狀態,情緒時好時壞。」]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太空失重 圖片來源 交會對接 太空漫步 艙外活動-中國新聞-東方網
航天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 航天服從功能上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無論哪種航天服都由多層組成,它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服裝,要求各層的質量要高、要輕、不能過厚,避免影響航天員的行動。 航天服的起源 「一切從那本科幻書開始」 科學幻想常常啟發人類的重大發明創造。
-
失重的環境
而人類即可以在人造空間生存,又可以在大多數地球的自然空間生存,那麼人類為什麼不可以永恆呢?答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空間裡人的生命都是一定的,人類想要永恆需要換一個生存空間。就像物品從露天空間移到房間裡。既然人類可以創造條件使得物品永恆,那麼人類應該有辦法使得自己永恆。比如,人類去一個可以飛翔的地方生存,我覺得地球對人類最大的限制就是地心引力,人類被牢牢的限制在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