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力學所雷射充能技術研究獲進展

2020-11-23 電子產品世界

  近日,中科院力學所科研人員在雷射充能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6/381285.htm

  雷射充能技術是指利用雷射束和光電池實現遠距離、無線充電的技術,在未來軍事和航天領域都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該項技術關鍵在於高亮度雷射輻照環境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穩定性,因為雷射輻照光電池的光電轉換過程總是伴隨著熱耗散,熱耗散引起的材料升溫和熱應力又會通過若干機制(改變材料帶隙、縮短載流子壽命等)降低光電效率,更多光能耗散成熱能,溫升/熱應力進一步加劇,這種耦合行為甚至會導致光電池暫時或永久失效。

  為了解決雷射充能系統穩定性和能量轉換效率問題,中科院力學所團隊建立了從雷射輸入到電能輸出的耦合模型,發展了光能吸收分布求解的數學格式,闡明了光能向電能/熱能/應變能轉化的耦合機制,構造了系統最優參數窗口搜索算法,並獲得了試驗驗證。專家表示,該研究為雷射充能技術搭建了多效應理論框架,並為充能系統設計提供了高效率優化算法。

  相關成果已先後發表於《電源雜誌》《能源》等期刊。


相關焦點

  • 力學所強雷射驅動的爆炸與衝擊效應實驗技術與研究獲進展
    強雷射驅動的爆炸與衝擊效應(Laser-Driven Explosion & Shock, LDES)是利用強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誘導材料表面產生高溫高壓等離子體並快速膨脹,形成短脈衝高幅值衝擊波並向材料內部傳播,通過試驗環境及參數的設置,實現爆炸或衝擊的力學效應。
  • 中科院立功!5nm雷射光刻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立功!5nm雷射光刻研究獲進展】近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子暘團隊基於光熱反應機理,設計開發了一種新型三層堆疊薄膜結構。所開發的新型微納加工技術在集成電路、光子晶片、微機電系統等眾多微納加工領域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張東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上再獲突破性進展。在更深的層次上,因為共振態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研究反應共振態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量子力學是如何直接影響化學反應動態過程的,這對於我們從根本上如何理解化學反應過程具有非凡的學術意義。 2006年以來,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張東輝領導的研究團隊在F+H2/HD(v=0)反應共振態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18-03-09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光電所大氣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在自適應光學(ao)技術應用於空間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上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實驗室內實現了在中等大氣湍流條件下的5gbps的高質量空間相干雷射通信效果。驗證了ao技術可以提高相干雷射通信系統的可用度,在水平大氣、星地等鏈路的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中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科學網10月20日報導,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的領導下,在雷射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
  • 中科院力學所3D列印點陣結構研究取得進展
    輕質點陣結構在承載、吸能、隔熱、隔震等諸多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傳統的製備方法如衝壓成型、熔模鑄造等對點陣結構的材料選擇、杆件尺寸和構型選擇都有要求,制約了其進一步的工程應用。近年來,隨著3D列印技術的快速發展,這種高效、靈活的技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點陣結構的製備。
  • 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輻射反作用理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超強雷射和高能電子束的碰撞可甄別電子動力學的經典和量子電動力學(QED)行為邊界,為理解極端強場下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提供了重要途徑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
  • 雷射焊接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現狀
    編者按本文對雷射焊接各加工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全面地梳理和總結,綜述了雷射焊接從焊接工藝加工、雷射焊接中間過程的控制和雷射焊接缺陷處理的全流程的內涵、特點和研究新趨勢的國內外研究進展。介紹了雷射焊接系統的核心元器件的應用以及其在汽車、石油管道、電車設備等領域的裝備加工工程中的工程化應用。
  • 雷射焊接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現狀
    編者按本文對雷射焊接各加工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全面地梳理和總結,綜述了雷射焊接從焊接工藝加工、雷射焊接中間過程的控制和雷射焊接缺陷處理的全流程的內涵、特點和研究新趨勢的國內外研究進展。介紹了雷射焊接系統的核心元器件的應用以及其在汽車、石油管道、電車設備等領域的裝備加工工程中的工程化應用。
  • 上海光機所在氧化銦錫薄膜雷射退火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在1064nm準連續雷射退火氧化銦錫(ITO)薄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準連續雷射退火誘導ITO薄膜表面形貌的變化和溫升的依賴關係。相關成果發表在《光學材料快報》(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上。
  • 上海光機所光纖雷射器噪聲抑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空間雷射信息傳輸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光纖雷射器頻率噪聲抑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基於腔內光學負反饋效應成功將單頻光纖雷射器的低頻頻率噪聲抑制至熱噪聲極限。該技術有望克服傳統雷射器頻率穩定技術複雜昂貴的限制,有效推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從實驗室環境走向雷射雷達、光纖傳感等工業應用領域。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光學快報》(Opt.Express)。近年來,隨著雷射頻率穩定技術的迅速發展,低噪聲單頻光纖雷射器廣泛應用於光原子鐘、引力波探測等科技領域。
  • 中科院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林緬研究團隊針對深層頁巖儲層,建成了寬溫壓範圍的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平臺,有效支撐我國四川盆地南部頁巖氣井的勘探開發實踐。研究團隊根據深層頁巖儲層及氣體賦存、流動的特點,針對當前頁巖特徵參數測試設備不足的問題,改進設備硬體設計、軟體開發、測試技術與分析方法等,研製了高壓氦孔隙度與顆粒滲透率儀、多功能覆壓超低滲透率分析儀、超高壓氣體吸附儀等設備,形成有針對性且具有特色的頁巖特徵參數測試平臺。該平臺可完成頁巖不同加載條件、不同級別和不同方向的滲透率測試分析,可開展基本覆蓋中深層頁巖儲層溫壓範圍的高壓、超高壓氣體吸附測試。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從搬運粒子到近視矯正 雷射技術又亮了—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光鑷研究組教授李銀妹: 曾為阿瑟感到惋惜,認為他錯過了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曾在Bell實驗室與朱棣文一起研究原子冷卻,當時阿瑟關注到光場對比較大的粒子的力學效應,並在這個方向做了很多延伸,有了許多新發現,最終發明了光鑷。 阿瑟開闢了這項技術後,並一直堅持研究光鑷對細胞、單分子、單個顆粒的應用。光
  • 力學所等在超高比強度及高熱導三維碳蜂窩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超高比強度及高熱導三維碳蜂窩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2016-12-16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光機所氧化銦錫薄膜光電特性調控技術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在調控氧化銦錫(ITO)薄膜光電特性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高效、可選擇性的準連續(QCW)雷射退火技術對ITO薄膜載流子進行調控,在基本不改變ITO薄膜導電特性的前提下,實現ITO薄膜近紅外波段透過率的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