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l
l
印刷通信技術與函授教育
比較完備的遠程教育發源於印刷術發明之後,發生於工業化時代,在出現了工業化社會的公共服務系統(諸如由印刷廠、出版社、書店和圖書館等組成的書刊出版發行系統以及公共運輸郵政系統等)之後,這就是函授教育。並且,此時的工業化社會對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也有了不同於古代社會的巨大需求。所有這些革新在19世紀中葉的英國和其它西方工業國家匯合。最早提供的函授課程從速記(英國)到英語(瑞典),再到採礦安全(美國)。隨後的年代裡,為了助人和商業的雙重目的,各類私立函授學校和學院紛紛設立提供各種職業技術培訓課程。大學層次遠程教育的實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英美的新大學運動和大學推廣運動。1849年對世界遠程教育的歷史是個重要的年份,新建不久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在這一年首創校外學位(External Degree)制度,為世界樹立了一個採用自學、函授、業餘夜校等方式,發展校外高等教育的範例。此外,19世紀下半葉起始的英美兩國的大學推廣運動(University Extension Movement)倡導「一種採用學分制的非住宿的業餘教學的大學」,為校外學生開設大學擴展課程教育,成為遠程高等教育的又一起源。大學層次課程進行函授教學的觀念逐步被許多國家接受並在世界各地推廣。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大學和學院開展校外教育和函授教學已傳播到許多國家。而在20世紀中葉興起的函授高等教育在20世紀下半葉有了重大的發展。
我國函授教育起步於20世紀初,蔡元培等開始刊行叢報、提倡通信教學法(1902),商務印書館創設函授學社(1914)。我國函授高等教育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為了提高新中國建國初大批工農幹部的理論、文化和專業水平、培養各種專門人才,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和成仿吾向中央提交申辦函授教育報告,得到劉少奇的批准。此後,中國人民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成為我國高等院校創建函授部和函授學院開展函授高等教育的先驅。
在整個20世紀,信息技術經歷了一個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現代信息技術在19世紀末葉的發生及其在二次大戰後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視聽技術的興起和大眾傳播媒介的繁榮。大量視聽媒體和大眾傳播不斷湧現並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領域,使遠程教育的技術基礎經歷了一場質的革命。視聽媒體(在我國也稱為電教媒體),是由電力提供動力或充當能源,記錄、存儲、傳輸、加工、呈現教學信息的實物、材料、設備和設施的總稱。除了基於印刷技術的紙質書刊媒體之外,在20世紀中有廣泛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大多是視聽媒體。在二次大戰後的半個世紀中,這類新技術、新媒體加速進入學校和家庭。大眾媒體可以劃分為兩類:播送媒體與個人媒體,即不僅有廣播和電視(包括較晚的衛星電視、有線電視)這類播送媒體,還有電話、電唱、錄音、錄像、光碟等這類個人媒體。以多種媒體教學為特徵、以各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放送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ir)和廣播電視大學(Radio and TV University)為代表的新一代開放遠程教育正是終身教育思想和大眾傳播媒介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在多種媒體教學(Multi-Media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遠程教學大學(DTUs:Distance Teaching Universities)的發展史上,在1951年重建的南非大學(UNISA: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和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一些中心大城市創辦的城市電視大學(北京電視大學(Beijing TV University)是其主要代表)曾是一代先驅;而在1963年創議、1969年創建、1971年開始招生授課的英國開放大學(UKOU:Open University of United Kingdom)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裡程碑。英國開放大學的歷史功績是為遠程高等教育在政界、教育界、產業界和全社會爭得了合法地位、贏得了世界聲譽。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英國開放大學創新精神的鼓舞下,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興辦開放與遠程教育的熱潮。期間,以成人為主要對象的遠程高等教育發展尤為迅速。一批自治的多種媒體教學的開放性的遠程大學在西歐、北美、亞洲、中東、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興起,它們代表了20世紀後葉世界遠程教育發展的主流,成為新一代遠程高等教育事業的主體。這種遠程教育主流模式的特徵和優勢最充分地體現在巨型大學(Mega-University)的實踐中。
在我國,鄧小平親自倡導並於 1978年2月6日親筆批准建立了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為首的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自1979年2月6日開學授課以來已經發展成為由中央和省、地市、縣和基層教學點五級辦學機構構成的全球最大的遠程教學超級巨型大學,通過培養數以百萬計的實用高級專門人才和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國民為我國改革開放新歷史時期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國際遠程教育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及至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現代信息技術經歷了又一次飛躍式的發展,湧現出以計算機多媒體(Computer-based Multimedia)、網絡(網際網路(Internet)和全球網(WWW:World Wide Web))和移動通信(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為主要代表的電子信息通信技術(ICTs)。電子信息通信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被視為教育史上繼專業教師、文字體系、紙張和印刷術之後的第四次教育方式的革命。相應地,建立在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基礎上的新一代網絡遠程教育正在迅猛發展之中。知識經濟正在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體經濟形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捲全球。在各級各類傳統學校建設數字校園、接入網際網路、實現校園課堂教學信息化的同時,網絡遠程教育被認為是應用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實現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理想,加速人力資源開發、推動知識經濟發展的未來教育形態。電子/網絡學習(e-Learning)、在線/網絡學習(Online Learning)、虛擬學習(Virtual Learning)正在同校園課堂面授(Face-to-Face)學習、函授(文本、讀寫)學習和多種媒體(Multi-Media)學習一起,成為21世紀全民終身學習的主流。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將成為21世紀教育的技術基礎。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產業界和全社會的教育與培訓,也無論是獨立設置的遠程教學院校還是各級各類傳統院校,電子學習、網絡學習、在線學習、數字學習(d-Learning:Digital 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Mobile Learning)、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已經成為教育革新的力量、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成份和主要生長點。一批虛擬大學(VUs:Virtual Universities)正在各國創建。全球虛擬大學(GVUs:Global Virtual Universities)也正在蘊育和發展之中。各國發展不平衡和數字鴻溝問題更加突出。在教育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發展的同時,縮小、填補和跨越數字鴻溝、發揚各民族獨特的社會文化和保持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已經成為國際重大課題。
在我國,清華大學等重點普通高校率先發起創辦網絡遠程教育。1996年2月,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教授提出在清華大學開展遠程教育的設想。同年,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通過了遠程教育的實施方案(「現代化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建議書」)並開始籌建遠程教育系統網絡。清華大學遠程教育系統網絡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天網」,即衛星數位電視網;第二個是「地網」,即「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基地在清華)。通過「天網」和「地網」的配合,用語言、圖像、數據等實現教學資源發送和師生雙向通信交互。1999年,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湖南大學4所重點高校開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至今,全國經教育部共批准68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同時,批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牽頭組織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參加全國高校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在我國,人們通常同時使用「教育信息化」和「現代遠程教育」來稱呼信息技術在教育和培訓中的應用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和培訓的革新和發展。本書應用「教育信息化」作為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和培訓的創新與發展的總稱,並從中界定出「學校教育信息化」和「網絡遠程教育」兩種主流發展形式:「學校教育信息化」指各級各類學校面對校園內學生組織實施的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它們可能是校園課堂上基於計算機網絡的面授教學的創新形式(網絡面授教學),也可能是課堂外數字校園內或者家庭和社區數字學習環境中的遠程學習形式(網絡遠程教學與網絡遠程學習);而「網絡遠程教育」指各類院校、企業和組織機構面對遠程學習者組織實施的基於電子信息通信技術的開放、靈活與分布式的教育和培訓。網絡遠程教育是本書對第三代遠程教育的簡稱,泛指基於電子信息通信技術的遠程教育和培訓,與電子遠程學習(e-Learning at a distance)關聯。在有的文獻中,網絡遠程教育特指基於各類電子通信網絡的遠程教育和培訓(如各類通過衛星或地面電子通信網絡實現的音視頻遠程會議和直播課堂教學等),或者專指基於計算機網絡特別是網際網路的遠程教育和培訓。網絡遠程教育在我國也稱現代遠程教育。在信息與學習社會,作為全民終身學習的最佳選擇,各類社會成員都可以利用各種網絡教育、培訓與學習資源和網絡平臺工具進行網絡遠程教學與網絡遠程學習,它們通常是自主學習或自組織的協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