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30日訊「新華視點」記者歷時數月調查發現,「綠A」「湯臣倍健」「清華紫光(金奧力)」等螺旋藻「藍帽」(獲得國家主管部門審批認證)產品,涉嫌「重金屬鉛含量超標」,危害人身健康。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責令相關部門召回問題產品,將依法嚴厲查處涉事企業。
這篇有關螺旋藻重金屬超標的調查見諸媒體後,引起大家的強烈關注。經過保健品企業十餘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廣,螺旋藻在國內已成為擁有眾多忠實消費者的一類保健品。很多消費者大呼,「我已經吃了好幾年」。
昨天,本報記者就螺旋藻的保健價值究竟幾何進行調查,結果令人更為吃驚——即便沒有重金屬超標,保健品公司所宣揚的螺旋藻眾多功效其實並無可靠科學依據支持。
國內知名科學傳播公益團體「松鼠會」有生物學家撰文,詳細地揭露了這樣一種普通植物是如何被推上保健品「神壇」的。
螺旋藻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雲無心」,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現在美國從事蛋白質應用方面的研究,曾著有《吃的真相》。
他是「科學松鼠會」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
關於螺旋藻,他早在2009年就撰文「揭秘」過,文章標題為「卸妝之後的螺旋藻」——
早在十六世紀,西班牙探險者在墨西哥發現了當地人把這種長在湖裡的東西當作食物。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法國藻類學家Dangeard報告了非洲查德湖畔的居民食用這種藻類。
螺旋藻進入中國研究者的視野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幾年後走向市場,很快獲得巨大成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供的數字,2004年中國的螺旋藻產量超過了四萬噸。在鋪天蓋地的推銷宣傳裡,螺旋藻這種本來窮人充飢的野菜,被罩上了一個個神奇的光環。
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王全喜教授,是我國藻類研究專家。昨天記者也與他取得了聯繫。
螺旋藻到底有沒有營養?
從生化組成角度來說,螺旋藻蛋白質含量很高,其胺基酸組成也比較接近人體需要。同時,螺旋藻中維生素含量很高,礦物質含量也很豐富。
從這個角度說,螺旋藻也許能算一種好的食品。但是,「好的食品」和「神奇的保健品」是兩個概念。
保健品企業聲稱螺旋藻具有「減肥」「防癌」「抗輻射」等作用,這在王全喜看來,確屬誇大其詞。到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未能就此拿出證據。
根據保健品公司的宣傳,螺旋藻的抗癌作用來自於這種藻類植物強大吸附能力,所以人食用後可以排除毒素,這種說法是否靠譜?
王全喜說,吸附作用很難說。但螺旋藻長期生活在水體之中,「富集作用」肯定有。所謂富集作用,是指生物體通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比如,魚類長期生活在重金屬超標水域,魚肉的重金屬含量甚至會超過水域重金屬濃度。
這反倒解釋了為什麼這些螺旋藻會重金屬嚴重超標。很可能這些螺旋藻的產地是重金屬超標嚴重水域,而非保健品企業所宣稱的產自所謂「人間淨土」。
至於螺旋藻「抗癌」「排毒」「抗輻射」的作用,王全喜還是給出「難以考證」的回答。
作為一個專家,你會建議購買螺旋藻保健品嗎?
王全喜說:也許手術後病人缺少營養,吸收較差,可以適當食用,作為日常保健,作用很難說。
螺旋藻
是如何被一步步推上保健品神壇的
既然學界對螺旋藻也持有「功能尚不明確」的態度,那麼螺旋藻是怎麼被包裝成「神奇保健品」的呢?松鼠會「雲無心」說其中經歷了幾步「偷換概念」。
第一步,把「好的食品」炒作成「神奇保健品」。
螺旋藻中的蛋白質確實不錯,但絕對比不上雞蛋和牛奶中的蛋白質。食品和保健品關鍵區別是:食品需要大量吃。作為保健品的螺旋藻,每天吃5克已價格不菲,所含蛋白質不過3克左右,跟100毫升牛奶相當,還不如50克豆腐來的多。
所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和美國癌症研究會(AICR)都認為,考慮到螺旋藻製品的服用量,它所含的蛋白質完全可以忽略。
第二步,把螺旋藻的營養成分「打扮」成保健作用。
螺旋藻含有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大量微量元素,這些確實是人體所需的重要成分,據此就被打扮成能夠「保健」、「治病防病」,這種看似「合理」的推理,實際上只有在人體缺乏某種營養成分的情況下才成立。比如說,貧困地區的人,蛋白質攝入不足,每天吃些螺旋藻就會有所幫助。
第三步,保健品企業廣泛「宣揚美國各大機構推薦」。
實際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醫學圖書館(NLM)匯總了公開發表的科學論文對於螺旋藻「保健功能」的研究,對糖尿病、高膽固醇、過敏、抗癌、減肥等八種功能的研究質量評價是C級,意思是「對該功能沒有清楚的科學證據」。對疲勞症候群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質量的評價是D級,意思是「有證據認為沒有這種功能」。對於螺旋藻的總體評價則是:基於目前的研究,對於支持還是反對螺旋藻的任何保健作用都不能作出任何推薦。
這和王全喜教授給出的「不能確定」、「沒有證據」、「不好說」,基本吻合。
保健品企業涉嫌虛假宣傳
消費者可以進行索賠
螺旋藻的保健功能尚不明確,但在中國保健品市場,已經被總結得隱約如武俠小說中「仙丹靈藥」的味道。
即便不深究其誇大宣傳的成分,那麼將這些重金屬嚴重超標的產品以保健品的面目廣泛推向市場,這種行為的本質是什麼?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教授肖燕說:企業誇大事實、隱瞞真相、不實事求是,涉嫌虛假宣傳。
這種行為違反了《廣告法》中所明確規定的商品廣告宣傳的真實性要求。
同時,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企業的虛假宣傳也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這些保健品在進入市場的環節中,認證中介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包括材料的「製造」。這些弄虛作假的中介是否需要承擔責任?
肖燕說:廠家有想法,中介幫包辦,雙方都應承擔「造假」責任。工商應對此進行處罰。
如果要更深一步追究,為這些不合格產品做出審批認證的有關部門也有責任。這些部門也是專家,也具有科學判斷能力,最後卻廣開綠燈,當屬「監管不力」。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肖燕說: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投訴至消協,由消協協商處理。如果廠家態度強硬,消協又沒有執法權,消費者還可以持這些明顯超標的保健品的包裝盒,最好有購買憑證,將廠家和銷售方一併訴諸法院。以侵權為由,要求退一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