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群居動物,為何人類能改變世界,蜜蜂卻只能改變它的小窩?

2021-01-12 蜂部落

說起蜜蜂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畢竟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授粉昆蟲,關於蜜蜂是什麼昆蟲,可能很多朋友不了解,但是很多朋友都知道,蜂群中的蜜蜂有不同的級型,分為工蜂,雄蜂、蜂王,而這些蜜蜂隨著級型的不同,工作也不一樣。

我們經常會聽說,蜜蜂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人類一樣,有管理者,也有防禦者、還有工作者,儼然一個現實的小國度。其實蜜蜂的生活方式還真的和我們人類一樣, 其實都是社會化的群居動物,只是我們人類是高等動物,而蜜蜂屬於無脊椎動物,且是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

我們都知道,有著嚴密分工的社會化群居動物,個體的破壞力倒是不大,但是群體的破壞力是非常巨大的,就如我們常見的螞蟻,雖然單只的螞蟻力量薄弱,但是蟻群卻有毀滅大型動物的能力,甚至連我們人類也要避讓。可見社會化群居動物的破壞力是多麼的驚人。

有破壞力就有創造力,社會化群居動物的特點是再生能力強,就像一個蜂群中的蜜蜂,工蜂隨便死亡十隻八隻的對蜂群一點影響都沒有,其破壞力同樣驚人,其恢復的能力也非常驚人,因為一直蜂王一天產卵少說也是幾百隻,多的可以達到幾千隻,可見我們就算破壞了蜂群中一半的工蜂,只要蜂王不死,蜂群很快就能恢復。

一說到社會化的群居動物,很多朋友就在想了,社會化的群居動物那麼多,為什麼就沒有一種可以超過人類,可能說蜜蜂小了一點,但是狼群、獅子、猴子之類的動物也是群居的,但是還是沒能改變世界,最後人類才是世界的霸主。

人類強於其他群居動物的根本

其實要說群居的高級程度,狼群也比較高級,一個行走的狼群,分工明確,往往被一些營銷團隊效仿,可見其並非比人類的群居效果差,但是最後如果人類想要粉碎狼群,同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其實就是兩個字,那就是文明。

我們可以注意觀察一下,雖然說人類和蜜蜂之類的動物都是社會化的群居動物,但是人類的文明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正是這種差別,導致了人類成為社會化群居動物中的霸主。

實際上,人類的群居生活中帶著文明,這種文明直接導致了人類社會化群居生活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社會化的分工,看起來比其他社會化群居動物複雜了很多,但是靈活性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創造力更是驚人。

①穩定的遺傳註定發展緩慢

蜜蜂的社會化群居結構雖然看起來穩定,因為蜜蜂根據不同的級型賦予了不同的工作,就像蜂王負責產卵、工蜂複雜防守和哺育等雜物、雄蜂負責提供雄性基因,看起來一切井井有條,在蜂群一產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這樣的生活方式讓蜜蜂的傳承變得更加容易,但是這樣的傳承的變化也變得更加緩慢。

②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管理階層

對於人類來說,人類的分工除了根據不同的知識技能進行分工之外,實際上人類的社會有著嚴密的管理階層,這種管理制度要高於蜜蜂的管理制度。比如我們人類以層層管制的方式形成社會制度,各種條款,制約社會中的每個群體。

蜜蜂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樣的管理制度,但是蜜蜂的管理制度嚴格來說更像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關係,因為蜂群中沒有絕對的王者,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管理層級,而是以信息素的影響固化的來影響蜂群,讓蜂群朝著有利於發展下去的方向前進,只要這個目的達到,蜂群就不會再有創新。中途任何一個個體出現問題都可能被淘汰,包括蜂王也不例外,同樣受到工蜂約束,作為蜂群中的主要群體,這樣的管理方式註定了創造力會很低。

相關焦點

  • 改變「動物界」
    把人當「動物」,是「大腦」(」brain」) 的問題,「我們自己的頭腦」(毛澤東)不犯的錯誤!無論「大腦」是「痴呆」還是「最強」,都完全忽略了人的思維! 人的思維是「真正理解著的思維」,如 「正在理解著的思維是現實的人,而被理解了的世界本身才是現實的世界」(馬克思)所指!
  • 群居動物是如何決策的?
    單獨的動物個體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總顯得勢單力薄,因此,許多動物以群居生活的方式應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大自然。群居生活好處多多,例如:能夠減少個體尋找食物時的能量消耗,提高對天敵來襲的預警能力,降低被捕食的風險等。
  • 同樣是貓科動物,為什麼獅子是群居?而老虎是獨居的?
    獅子因為群居的習性,一直為人詬病,有的人甚至說獅子應該劃到喜歡群居的犬科動物之中。其實。這些都是對獅子的誤解,實際上,獅子作為頂級的貓科動物,它的群居不過只是環境所致,而老虎的獨居,同樣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有的習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愛因斯坦:蜜蜂滅絕,人類只能存活4年?蜜蜂和人類有什麼關係
    愛因斯坦如果蜜蜂滅絕了,人類只能延續4年的時間,或者說沒了蜜蜂人類也活不下來,首先蜜蜂和人類能否活下去直接掛鈎,其次是沒了蜜蜂,人類最多只能在地球上延續4年。蜜蜂和人類說完了預言的真實性,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預言的內容,它的依據是什麼?蜜蜂為什麼會和人類的生存扯上關係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說天天見到蜜蜂,一年到頭總是能看到幾次的。還有職業養蜂人,他們整天和蜜蜂打交道。
  • 世界上最大鳥巢:重量達一噸,擁有1000個鳥蛋,為何沒人敢去掏
    相信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有過掏鳥蛋的經歷,有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大點的窩,一次能掏三五個蛋,今天的夜宵就到手了。當然也有人掏鳥蛋純粹是為了好玩,有的時候被發現了,可能被小鳥追著啄,依舊樂此不疲。但是在卻又一種世界上最大的鳥巢,重達800公斤,擁有者上千個鳥蛋,為何至今沒人敢去掏?
  • 一代偉人愛因斯坦為何會說「如若蜜蜂消失,人類只能活四年」?
    愛因斯坦,在世界各地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被公認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創立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雖然愛因斯坦已經離開我們很多年的時間了,但是他依舊影響著無數的年輕人,他的聰明才智早就已經是世界公認的了,所以如果愛因斯坦在生前說過的某些話都很可能會被記載下來
  •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只能再存活4年?
    流傳說法:據傳,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只能再存活4年。沒有蜜蜂,沒有授粉,沒有植物,沒有動物,也就沒有人類」。 較真要點:一個物種(包括人類)的生存與消亡,取決於多方面的影響。
  • 為何社會化群居昆蟲總讓老弱病殘衝鋒陷陣?做生意,他們只賺不賠
    其實在動物的世界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尊老愛幼的場景,但是也可以看到拋家棄子的現實,尤其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為了活命,通常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的智慧與冷漠,畢竟動物的智商無法與人類相比,倘若人類沒有了各種制約的制度,比動物的世界好多少也未必可知。
  • 昆蟲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哺乳動物有皮毛,昆蟲冬天怎麼辦?
    昆蟲是地球上最多的物種,幾億年的進化,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據統計,在所有的生物種類中,昆蟲佔比超過50%。很多人都很好奇,昆蟲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每當冬天來臨,許多哺乳動物都能通過皮毛保暖,這些小傢伙又是怎樣熬過冬天的呢?
  • 所有的蜜蜂都是群居生活嗎?並不是,90%的蜜蜂是獨居青年
    蜜蜂的導航系統也不是完美的,如果一隻蜜蜂離開其正常環境,例如被困在你的車裡到達120公裡以外的地方,又或者蜜蜂的家因為自然災害摧毀了,蜜蜂找不到家或者無家可歸的時候,它該怎麼辦?
  • 愛因斯坦預言:沒有蜜蜂人類只能活4年,蜜蜂和人類有什麼關係?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幾乎所有人在提到蜜蜂時,都會說愛因斯坦說過:「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只能再存活4年。沒有蜜蜂,沒有授粉,沒有植物,沒有動物,也就沒有人類。」在人類所利用的1330種需要授粉的農作物中,有1000多種需要蜜蜂授粉。
  • 如果蜜蜂消失,人類只能存活4年?這真的是一個大危機!
    ——「蜜蜂消失後,人類只能活四年」,近來,打著愛因斯坦旗號的這句話流傳甚廣,實際上,愛因斯坦並未說過這話,但蜜蜂對人類意義重大,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人類一天也離不開蜜蜂。自2006年以來,世界範圍內出現了蜜蜂大量失蹤的神秘現象。
  • 蜜蜂、螞蟻與人類
    竇 旭 民蜜蜂和螞蟻均屬於昆蟲綱膜翅目類昆蟲,而人類屬於哺乳綱靈長目類高級動物。然而,三者之間卻有一個共同特點,這就是全都屬於社會性的生活群體。在昆蟲綱中,蜜蜂屬於高級進化的類群。社會性生活方式的出現,「勞動」分工的不同,「語言」信息的傳遞,蜂巢結構的不同,以及通過「舞蹈」動作辨認蜂巢的方法等等,進一步促進了蜜蜂群體的進化。同樣,螞蟻是現代動物體系的優勢類群,擁有極為龐大的數量和極為複雜的社會結構。螞蟻與其它各種生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種類多樣的螞蟻和相關物種的多樣性,以及螞蟻社會分工的多樣性,造就了螞蟻在行為上的多樣性。
  • 肯亞獅子不再群居,這或許是獅群社會結構發生改變的先兆
    在所有貓科動物的幼崽當中,或許小獅子才是最幸福的,因為只有它才有機會享受更多的父愛。幼獅的這種童年福利得益於獅子的群居習性,其它貓類的雌雄雙方只會在交配季節才膩在一起,在那之後馬上就各過各的去了,"小貓"們大多都是由媽媽們帶大的。
  • 蜜蜂那些與人類相似的行為
    蜜蜂是流動性比較強的動物,就像人類中的吉普賽人。每年蜜蜂都要尋找新住址,但是,如何尋找最好的住址蜜蜂就需要啟動民主決策程序才能決定。通常情況下,每年春天,一個蜂群中大約2/3的成員會脫離原有蜂群而組成新的蜂群。但是,這些要獨立的蜂群首先需要尋找到新住址才能建立新的家庭。
  •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只能再活4年
    恩格斯把蜜蜂稱為是「能用器官工具生產的動物」。
  • 蜜蜂有多重要?為何愛因斯坦預言,沒了蜜蜂人類撐不過5年
    首先是讓人類不要隨意嘗試穿越,雖然以人類目前的科技而言,想要實現穿越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人類科技進步的速度是飛快的,誰也不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而穿越作為科幻電影中最常用的手段,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但是隨意進行穿越的話不僅可能會改變歷史,有可能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導致人類滅亡。
  • 蜜蜂有多重要?為何愛因斯坦預言,沒了蜜蜂人類撐不過5年
    而穿越作為科幻電影中最常用的手段,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但是隨意進行穿越的話不僅可能會改變歷史,有可能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導致人類滅亡。人工智慧不僅可以幫助人類簡化工作內容,為人類節省更多的時間,而且還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化,可謂是一舉多得,那麼,為何霍金會如此抗拒人工智慧呢?
  • 改變世界的源泉—知識
    是人類帶到火星去的物質資料(生活資料,建築材料,機器設備等)實現了這些改變嗎?顯然人類很難帶去所有在火星殖民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即使有一部分是來自地球,這一部分相對於人類在火星永久殖民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實際上,真正改變這一切的是人類的知識,是知識把火星從一個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類的又一個宜居家園。知識才是真正的上帝!
  • 誰說群居要比獨居弱,群居動物更懂得分則弱合則利的道理
    群居動物相比於獨居動物更聰明,它們更加懂得抱團取暖。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喜歡群居,強大的獅子,配合默契的狼群,勤勞的蜜蜂,放飛自我的犀牛群,力不能敵的象群,總之在生物種群中有大量的生物無論強大與否它們似乎更喜歡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