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楊陽/文 黃啟鵬 實習生 張子昊/圖
海都訊 福州新港路有一座建築,近日即將迎來它的100歲生日。
1915年,位於福州臺江新港的福州電氣股份公司大樓投入使用,見證了電的使用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家的變遷,100年之後的今天,這裡的臺階、走廊和室內的樓梯、壁爐也都保留了原來的樣貌,只不過「身份」變成了福建電力博物館,成為普通市民了解福州用電史的一扇窗戶。近日,記者走訪了福建電力博物館,看到了不少首次公開的歷史資料。
【歷史】愛迪生發明燈泡前 就通了「電燈」
1809年,英國皇家研究院教授漢弗萊·戴維爵士製成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世界上第一臺工業用發電機。1879年10月21日,美國發明家愛迪生通過長期的反覆試驗,終於點燃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
「福州第一盞電燈亮起,是在愛迪生試驗成功之前。」館長陳忠告訴記者,早在1879年9月9日,福州馬尾船政就已經用上了電燈——船政區域內的探照燈。見證了這件大事的「目擊者」如今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櫃內,根據當時上海著名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和《北華捷報》刊載的通電新聞,福建有電距今已有136年,是國內最早用上電的地方之一。同一年的3月,美國百老匯開始用電,而上海則是當年5月在黃浦江畔點亮了中國第一盞燈。
不過,等到電燈真正在普通人家使用開來,那已經是1910年的事了。那一年,福州大家族劉家創辦了福州電氣股份公司,並在便於裝卸煤炭的新港創辦發電所。這一年,福州萬壽橋、中亭街、倉山和三坊七巷的大戶人家都拉上了電線,開始進入電氣時代。隨著事業的發展,到1915年,福州電氣公司的辦公樓在發電所旁竣工,這也就是現在依然屹立在新港河畔的福州電力博物館。
【技術】跨烏龍江鐵塔 曾經轟動全國
說到福州通電的歷史,不得不說到的就是劉家。「經營福州電氣公司的第一代人,就是劉家的兄弟劉崇偉、劉崇倫等幾個,而第二代則是劉崇偉之子劉永業、劉洪業、劉濤業等兄弟。」為福州電力事業工作了一輩子的嚴拱鈿是劉永業的女婿,因此對於長輩,他說,當年劉家人才輩出,經營企業的大多是「海龜」,因此採用了最新的科技和理念,讓福州市民用電得到保障。
「位於烏龍江大橋旁那個不起眼的鐵塔,當年可是全國最牛的建築之一。」陳忠告訴記者,1935年,福州至長樂蓮炳建起了福建省第一條33千伏跨江輸電線路,全長22.6公裡,跨越烏龍江,跨距730米,塔高54.9米,當時享譽全國,甚至在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和《電氣》等雜誌的封面大幅報導過。如今,這座鐵塔也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成為歷史的一個見證。
【保障】經過兩大戰爭 市民用電並沒停
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先後開始,福州城也遭遇戰亂,不過,福州的供電卻始終沒有長時間中斷過。在抗戰最激烈的時候,日軍切斷了福州與臺灣之間的運輸通道,煤炭也無法運抵福州,而福州電氣公司的工程師們幾經試驗,就地取材,將松木經過加工後充當燃料,為戰亂中的市民家提供光亮。
「新中國成立前,福州電氣公司實際上已經在國民黨的控制下,面臨福州解放,當時就重新請劉家的人來主持。」嚴拱鈿說,劉家就向國民黨人提了兩個條件,一個是歡迎解放軍,另一個就是保證發電正常。果然,面臨時代的變化,福州市民用電也得到了保障。讓福州人至今仍印象深刻的2014年「麥德姆」颱風來襲,福州電力僅用一天時間就修復受損線路,實現全部送電。
【服務】一百年前的福州 就有「社區店」
「一百年前,福州電氣公司就能準確分析出整座城市的用電情況。」陳忠向記者展示了一份上世紀30年代的公司營業狀況圖,詳細地將成本、利潤、用電區域等情況進行了分析。他說,當年晚上從高處看萬壽橋、中亭街等地帶,已經能看到一片燈火,也印證了當年福州的繁華街市。
實際上,早在100多年前,福州電氣公司就已經有了「社區店」的概念,為了方便市民,中亭街、倉山麥園、鼓樓南街等地都設立了服務點,甚至想要開設流動服務車為用電客戶服務,不過,受時代的限制,並沒有完全推行。時間過了近百年,如今,印有「95598」字樣的搶修車穿梭於大街小巷成了榕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你用電,我用心」,這或許也是向福州電業的開創者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