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長篇小說《糜骨之壤》中譯本出版

2021-01-14 新華網

圖為《糜骨之壤》中譯本。新華網發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長篇小說代表作《糜骨之壤》中譯本近日問世。該譯本由波蘭語原著直譯,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糜骨之壤》的故事發生在波蘭邊境遍覆大雪的山林裡。熱衷於動物保護的老婦人雅尼娜深居於此,某日,她的鄰居「大腳」被一塊小鹿骨頭卡住喉嚨橫死家中,此後兇案開始接連發生。隨著雅尼娜對死者生前經歷和死亡過程的回顧和推測,當地發生的過度捕獵、非法狩獵等行為也逐漸浮出水面……

    評論家認為,在該書「動物復仇案」的外殼下,託卡爾丘克的敘事風格不同於《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等作品中的碎片化,轉而以一種相對傳統的方式呈現,其內核時而幽默諷刺、時而驚心動魄,引發讀者對於人與他人、自然乃至於世界間關係的思考。

    《糜骨之壤》曾入選2019年布克國際獎短名單、201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長名單、2020年國際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等多項國際文學大獎,該書改編的電影在第67屆柏林電影節中斬獲銀熊獎。

相關焦點

  • 從動物復仇案洞悉生命的秘密 諾獎作家新作《糜骨之壤》出版
    近日,諾獎得主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新長篇《糜骨之壤》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引進推出。這部小說曾在2017年被改編為電影,搬上影幕,並拿下了多種國際電影獎項。最引人矚目的是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榮獲了亞佛雷德鮑爾銀熊獎。
  • 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最新長篇小說《糜骨之壤》出版
    有一天,雅尼娜的鄰居「大腳」被一塊小鹿骨頭卡住喉嚨,死在家裡,此後兇案接二連三發生……這部充滿懸疑和犯罪小說色彩的《糜骨之壤》,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9年授予)、波蘭國寶級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最新譯為中文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曾在2017年被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並拿下了多種國際電影獎項。
  • 新書上架|諾獎作家託卡爾丘克《糜骨之壤》:動物復仇案反思人和自然
    這段奇怪的論述來自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長篇小說《糜骨之壤》開篇第一章。故事便從一個叫「大腳」的男人的離奇死亡開始。在波蘭邊境被大雪覆蓋的山林裡,隱居著一位身患疾病的老婦人雅尼娜,她精通佔星術、喜歡威廉·布萊克的詩歌,並熱衷動物保護。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的《雅各書》引起的風波和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2014年出版的小說《雅各書》雖獲得了波蘭最高文學獎「尼刻獎」,但遭到眾多波蘭右翼民族主義者的猛烈抨擊,甚至死亡威脅。  《雅各書》涉及七道國家邊界、五種語言和三種主要宗教。小說講述了18世紀波蘭歷史上一段幾乎被忘記的插曲,也就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東歐猶太人團體徹底改變自己信仰成為天主教徒的過程。這些猶太人原本有自己的宗教和習俗,遵從自己的法律和掌控自己的社會機構。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近日,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改編電影(2018-2019)
    頒獎詞: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查克(Olga Tokarczuk)從不認為現實是某種穩定或永恆的東西。她在自然與文化,理性與瘋狂,男性與女性,相聚與別離當中,構建她的小說王國。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年出生,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
  • 2018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獲獎演說:靈性消失的時代需要溫柔的力量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0日16:30,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而在三天前,也就是當地時間12月7日,託卡爾丘克作為2018年諾獎得主發表了題為「溫柔的敘述者」的獲獎演說。溫柔讓與之有關的一切個性化,讓這些事物有發出聲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間和時間的可能,有被表達的可能。託卡爾丘克認為:「文學建立在自我之外對他者的溫柔之上」,這種複雜的交流方式能穿透時間,達到未出生的人,使他們能夠閱讀我們講述的關於自己和世界的故事。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總人口不到4000萬(還沒有上海和北京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諾獎得主有話說
    記者|陳 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CellPress細胞科學1974年,我們出版了首本旗艦期刊《細胞》。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50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恭喜二位獲得這一當之無愧的榮譽。」Claudia Willmes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編輯「祝賀Dr. Doudna和Dr. Charpentier,以及所有參與其中的科研人員!CRISPR-Cas9及其工程設計形式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眾多物種的基因組改造方式。
  • 馮玉雷長篇小說《野馬,塵埃》出版發行
    馮玉雷長篇小說《野馬,塵埃》。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西北師範大學《絲綢之路》雜誌社社長、主編,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駐院作家馮玉雷長篇小說《野馬,塵埃》由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說,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