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獲獎演說:靈性消失的時代需要溫柔的力量

2020-12-06 曉讀曉看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0日16:30,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舉行,而在三天前,也就是當地時間12月7日,託卡爾丘克作為2018年諾獎得主發表了題為「溫柔的敘述者」的獲獎演說。

託卡爾丘克在演講

託卡爾丘克從一張老照片開始回憶,當她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她媽媽聽調頻廣播。她母親的神情有些悲傷和迷失。在她還是小女孩時,她母親告訴她,當女兒還未出生時,她已經想念她了。母親的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

從一個神秘的調頻廣播所傳達出的信息,使託卡爾丘克「深信不同的太陽系和星系通過天線在跟我說話,噼啪噼啪地給我發送重要信息,而我無法解碼。」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波蘭農村,託卡爾丘克的母親和她進行了一次短暫而有意義的交流,使她明白自己的存在「超越了一般的物質世界,超越了偶然,超越了因果和概率法則。她把我放在時間之外,放在永恆的甜蜜附近。」世界有比她以前想像得更多的東西。託卡爾丘克說她的母親給了她被稱為靈魂的東西,為她提供了一個「最溫柔的敘事者」。

託卡爾丘克

這個時代眾聲喧譁,使第一人稱敘事成為了主流。在網絡世界,人們都可以發表言論、看法、觀點,而「第一人稱敘事是當代光譜上的一大特色,個體在其中扮演著世界主觀中心的角色。」世界不再是只有英雄和神明的行動,更多的普通人也成為敘事的中心人物。託卡爾丘克認為,因為「第一人稱」的特色,敘述者和讀者之間可以很好地產生共情,從而使故事更具深入人心的作用。

'引人入勝的小說'實際上依賴於模糊邊界——讀者通過移情作用,暫時成為敘述者。因此,文學變成了一個交流經驗的場所,一個人人都能講述自己命運或表達自己的地方。

託卡爾丘克說,這種情況在人類以往的歷史上是沒有的,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發出聲音。」這使很多人獲得了用文字和故事表達自己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以前只有少數人擁有。

但因為許多作者的「自我」表達很難保證具有普遍性,使得讀者的體驗往往是不完整的、令人失望的,這就是普通作者所缺乏的講故事的維度,也就是寓言。

《書評周刊》的託卡爾丘克專題

託卡爾丘克說:

當一個讀者讀到一個人寫在小說裡的故事時,他可以認同這個人物的命運,並把人物的處境當作自己的處境來考慮,而在一個寓言故事裡,他必須完全放棄他的獨特性,成為一個『普通人』

寓言概括了我們的經驗,為迥然不同的命運找到了一個共同點。」我們的觀點很多,但我們失掉了寓言。

託卡爾丘克反對將文學劃分為不同類型,將文學當作商品來銷售,如果將創作過程中的特立獨行當怪癖來看待,那麼藝術就迷失了。

當然,對於當今出現的新的創作方法,比如系列故事的敘事方法,託卡爾丘克認為,這擴大了作者參與時間領域的敘事,產生了多樣化的節奏、分支和角度。由於系列故事包含了對未來敘事的嚴肅探討,使得故事的編排能夠適應新時代人們的需要。

託卡爾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雖然網際網路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即時信息,但是我們有能力接受嗎?託卡爾丘克認為,「這種信息不是團結,歸納和釋放,而是分化、分裂,被包圍在單個小氣泡中,創造出許多彼此不相容甚至公開敵對,互相對立的故事。」

在網際網路發展了二三十年後的今天,「徹底且毫無反思性地服從於市場流程,並為壟斷者們所掌握。」由於網絡控制著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並不是為了擴大信息訪問範圍而被用於廣泛求知,相反,它主要是用來對用戶的行為進行編程。」人們陷於巨大的喧譁與騷動中,真假事件對普通人來說難以分辨。

如今信息變得唾手可得,但文學仍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它不僅限於信息和事件,還直接涉及我們的經驗。」這是無法藉助維基百科來獲得答案的。

託卡爾丘克指出:「在信息的洪流中,個體的聲音紛紛失去了輪廓,很快在我們的記憶中被瓦解,變得不真實,然後消失。」在這樣的現實中,人們的痛苦和焦慮更甚以往,而文學關注人們的內心世界,「唯有文學能夠讓我們深入其他存在的生命,理解他們的邏輯,分享他們的感情,體驗他們的命運。」

託卡爾丘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託卡爾丘克說,故事雖然並不直接將道理講出來,但它打通了過去、現在、未來的通路,使人們的理智和情感都能參與其中。

當我們開始片段地看待世界時,事物之間就會彼此分離、破碎。在茫茫宇宙中,個體只是渺小而孤獨的存在,我們受到無法理解的命運的束縛。我們的靈性正在消失或變得膚淺和儀式化。」

在這樣的時代,作家們該如何寫作?託卡爾丘克從反思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指出,那些看似千差萬別的事物,其實內在之間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聯繫,並用「蝴蝶效應」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歷史上,當人們以暴力滅絕種族時,也改變了那片土地的樣貌。比如美洲的種族滅絕給歐洲帶來了長時間的氣候異常變化,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由於氣候改變,依靠農業為生的人無法應對大自然的災害天氣,他們饑寒交迫。那些受氣候影響衝擊最大的國家,比如英國和荷蘭,由於經濟不能再依靠農業,他們開始發展貿易和工業。但這些行為對某些國家有利,而對另一些國家卻帶來災害,戰爭就是因為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爆發的。

託卡爾丘克在演講

由於宏觀與微觀的尺度下所顯示出的無窮的系統相似性,託卡爾丘克說:

我們的言語、思維和創造力不是抽象的脫離世界的東西,而是在這個世界無休止轉變過程中的另一個層次的延續。

因此,作家們需要超越自我,去揭示更廣闊的現實世界。而能夠囊括不同角色,跨越不同視野的講述者,他必須忘卻時間概念,必須看得更多,視野更廣。

託卡爾丘克認為,「當下的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今天我們用現實主義理解的東西,並尋求一個新的定義,這個定義可以讓我們超越自我限制,穿透我們觀看世界的玻璃屏幕。」

託卡爾丘克相信新的天才即將出現,他所構建的故事將會適應一切基本事物。「我們必須摒棄那些陳舊、狹隘的觀點,向新的觀點敞開懷抱。」

託卡爾丘克

靈性消失的時代需要溫柔的力量。託卡爾丘克說:

編寫故事意味著賦予物體生命,賦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這些碎片映照著人類經驗、生存境況和記憶。溫柔讓與之有關的一切個性化,讓這些事物有發出聲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間和時間的可能,有被表達的可能。

託卡爾丘克認為:「文學建立在自我之外對他者的溫柔之上」,這種複雜的交流方式能穿透時間,達到未出生的人,使他們能夠閱讀我們講述的關於自己和世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從動物復仇案洞悉生命的秘密 諾獎作家新作《糜骨之壤》出版
    近日,諾獎得主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新長篇《糜骨之壤》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引進推出。這部小說曾在2017年被改編為電影,搬上影幕,並拿下了多種國際電影獎項。最引人矚目的是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榮獲了亞佛雷德鮑爾銀熊獎。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北京時間10月8日晚間6點左右揭曉。儘管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亞洲的經濟學家尚無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經歷,但這並不妨礙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國人的熱議。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哪些層面影響著中國?諾獎得主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
  • 疫情下2020諾貝爾文學獎的終極預測:這三位作家有望獲獎
    在居家隔離期間,多位作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疫情期間的生活或思考,比如法國作家、龔古爾獎得主、《溫柔之歌》作者蕾拉·斯利馬尼就記錄了自己從3月離開巴黎、與孩子在鄉下居所的隔離生活,她田園詩一般的寫法激發了部分評論者的不滿情緒,矛頭直指作家在舒適環境中談論階級不平等的「典型的精英做派」。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莫言獲獎演說或談故鄉農民 回國後到北師大任教
    令郜元寶印象最深的還是川端康成的獲獎演說《我在美麗的日本》。這篇演講的出彩之處就是將自己對文學的理解,融入到對日本文化的精妙描述之中。  耐人尋味的是,接受採訪的不少評論家都談到了這篇演說。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梁永安教授眼裡,諾獎得主的獲獎演說雖無太多套路可循,但也可以大致分為「偏重闡述文學基本價值」和「偏重闡述本民族文化」兩類。後者如川端康成,前者如福克納。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最新長篇小說《糜骨之壤》出版
    有一天,雅尼娜的鄰居「大腳」被一塊小鹿骨頭卡住喉嚨,死在家裡,此後兇案接二連三發生……這部充滿懸疑和犯罪小說色彩的《糜骨之壤》,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9年授予)、波蘭國寶級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最新譯為中文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曾在2017年被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並拿下了多種國際電影獎項。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2013  蘇德霍夫:起初以為獲諾獎只是玩笑  出生時地:1955年,德國哥廷根  現職: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系教授  現年57歲的蘇德霍夫因在30年研究生涯中,一直致力解開「突觸」(Synapse)之謎。
  • 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116位諾獎文學得主 女性有15位
    2019年10月10號晚,瑞典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女作家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漢得克,截止到目前,諾獎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當中,116位獲獎者一共有15位女性獲獎,下面小編來介紹這些傑出的女性。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12位諾獎得主參與,100名科學家獲獎,溫州如何成為世界焦點
    鍾南山致辭,12位諾獎得主參與另外還有12位諾獎得主通過視頻的方式參與了本次大會,為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建言獻策。古人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青年科學家的成長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老一輩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實踐,這可以讓青年科學家少走彎路,快速成長。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諾獎專欄|2020年生理或醫學誰獲獎? 為什麼獲獎?
    我們一如既往通過|諾獎專欄|為各位報導誰獲獎?為什麼獲獎? 及獲獎者有趣的故事。我們關注獲獎者在接到獲獎電話那一時刻的交談是如何?他們最想說什麼?感謝誰呢?要說完全出乎獲獎者意料之外,似乎有些過謙。但今年輪到自己了,肯定喜出望外或誠惶誠恐。實際上,2020級諾獎"新班同學"在各自業界早已拿獎拿到手酸了。
  • 諾獎得主託卡爾丘克長篇小說《糜骨之壤》中譯本出版
    新華網發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長篇小說代表作《糜骨之壤》中譯本近日問世。該譯本由波蘭語原著直譯,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糜骨之壤》的故事發生在波蘭邊境遍覆大雪的山林裡。熱衷於動物保護的老婦人雅尼娜深居於此,某日,她的鄰居「大腳」被一塊小鹿骨頭卡住喉嚨橫死家中,此後兇案開始接連發生。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8日下午,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William Nordhaus和Paul Romer成為了今年的諾獎得主,諾獎委員會稱,這兩人分別將氣候變化和科技創新融入了長期的宏觀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