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 先驗知識

2021-02-15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不能因為先驗知識是套套邏輯的,就廢除其認知意義。按照定義,一個套套邏輯一定是對先前已經說過的某種東西的同義反覆,即重新表述。如果我們把歐幾裡得幾何學看作為一個分層次的套套邏輯體系,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畢達哥拉斯定理是套套邏輯的,因為它表達的只是已經隱含在直角三角形定義中的東西。

但問題是:如果第二個命題(即被推導出來的命題)只是一個套套邏輯,那麼,我們是如何得到第一個命題的(即基礎命題)?就各種幾何學而言,現在給出的答案是:要麼(1)通過一種武斷的選擇,要麼(2)出於它的便利性或適用性。對於行動這個範疇而言,這種答案是不能給出的。

我們也不能把我們的行動概念理解為經驗的一種沉澱物。對於經驗,能夠講得通的是:在某些情況下,經驗中也有一些不同於具體地實踐過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在經驗之前就可能被預料出來。經驗告訴給我們的是一些之前我們不知道的和只有實踐過才能獲悉的東西。但是,先驗知識的典型特徵是:我們不能想像與先驗知識相反的真理或者與先驗知識相悖的東西。先驗知識所表達的東西必然隱含在有關所談議題的每一個命題之中。它隱含在我們的所有思考與行動之中。

如果我們把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看作是先驗的,那麼,我們想要說的是:首先,它所斷言的東西之反面是人心難以想像的,看起來就好像是胡說八道;其次,這個先驗的概念或命題必然地隱含在我們對所有相關問題的心智活動之中,也就是隱含在我們關於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行動之中。

各種先驗範疇是人的心智裝備;憑藉這種裝備,人能夠去思考、實踐並進而獲得知識。它們的真實性或有效性不能像後驗命題的真實性或有效性一樣能夠被證實或者被反駁,因為它們正是使我們能夠將什麼是真實的或有效的同什麼是不真實的或無效的區分開來的工具。

我們所知道的是我們的感官與心靈之性質或結構使得我們能夠理解的東西。我們看到現實,並不是因為它「是」和可能看起來像是一個完美的存在,而只是因為我們的心靈與感官之特質使我們能夠看到它。極端的經驗主義與實證主義並不想承認這一點。按照它們的描述,就像經驗一樣,現實會在人心這張白紙上寫下它自己的故事。它們承認:我們的感官是不完美的,也不能充分而準確地反映現實。但是,它們沒有考察人心能夠利用感知所提供的材料,對現實具有一種不失真的描述的能力。在探討先驗這個問題時,我們是在探討能夠使我們能夠去實踐、學習、了解和行動的那些心智工具。我們在探討人心的能力,這也就隱含著我們是在探討人心之能力的限度。

我們永遠都不應忘記的是:我們對宇宙現實的描述既受制於我們的感官結構也受制於我們的心靈結構。我們並不能排除這樣的假說:現實的一些特徵是我們的心智官能所覺察不到的,它們只能被裝備有更高級心靈的那些生物覺察到和肯定能被一種完美的生物覺察到。為了不成為全知全能者之幻想的犧牲品,我們應當設法去察覺這些獨特的特徵和我們的心靈之局限性。

現代實證主義先驅者中的一些人對實證主義充滿了自負,其自負最明目張胆地表現在這樣一句格言中:上帝是一位數學家。凡人——顯然裝備的是不完美的感官——怎麼可能要求他們的心靈之想像宇宙的官能像一顆完美的心靈那樣去想像宇宙呢?沒有那些數學工具所提供的幫助,人就不可能分析現實的本質特徵。但是,完美的生物就能嗎?

總之,把時間浪費在關於先驗的爭論上完全是多餘的。無人否認或能夠否認的是:人類的推理和對知識的探求不可能摒棄這些先驗的概念、範疇與命題所告訴給我們的東西。任何吹毛求疵都絲毫不可能影響行動這個範疇對於人類之科學的所有問題、對於行動學、對於經濟學和對於歷史學所起的基礎性作用。

(本文選自米塞斯《經濟學的終極基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經濟理論本質上是一致的?
    我們可以看到,米塞斯人的行為理論用動態的人的行為替代了像木頭似的經濟性個人的機械配置行為,解決了以上第一個方面的困難;而哈耶克「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闡述知識與學習在經濟過程中的作用,解決了第二個方面的困難。
  • 羅素:先驗的知識如何可能
    他經歷了七年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但是他在東普魯士哥尼斯堡講授哲學的事業卻一直沒有間斷過。他最出色的貢獻就是創造了他所自稱為「批判的」哲學,這種哲學首先肯定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有各種各樣的知識,然後探討各類知識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此外又根據探討所得的答案,演繹出許多有關宇宙性質的形上學的結論。這些結論是否全部有效當然可以懷疑。
  • Nature通訊:基於先驗知識的網絡推斷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載了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多位學者的論文「一種利用先驗知識選擇關係網絡截斷的策略」。文章指出,先驗知識可以有效地輔助關聯網絡重構。甚至當先驗知識粗糙、有缺失、有錯誤時,該方法仍然有效。
  • 朱海就:經濟學知識的先驗性
    「先驗為真」的經濟學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先驗的,如「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確切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社會是個體的人構成的,我們理解社會只能從個體的人出發。二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先驗的,本文前面已經給出一些經濟學原理的例子。就像數學、邏輯、物理、生物都不是多數人能夠熟練掌握的知識一樣,經濟學知識也存在認知門檻,不是人們能夠輕易掌握的。
  • 先驗、後驗知識的故事
    一、什麼是先驗、後驗知識先驗知識(在事實發生之前)知識即人們常說的躺在扶手椅上就可以獲得的知識——通過神的啟示、內省、先天思想,或者通過邏輯和數學推導獲得的知識;後驗知識(在事實發生之後)知識即只有通過走入世界親身觀察才能獲得的知識。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寧折不彎的誠實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但半個世紀前,在知識面前不妥協,以己身力量迎戰二十世紀的那個米塞斯,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經濟研究。臺灣經濟學家夏道平早年翻譯的《人的行為》,在上世紀經由複印本在漢語學界傳閱,二十年來,米塞斯作品在大陸的漢譯本仍在湧現,儘管這一頭經濟思想「大象」來得晚了點,但終究是來了,帶著他的進步和局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選擇。  新京報記者 羅東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
  • 康德努力證明,先驗綜合判斷是可能的,普遍必然性知識是可能的
    康德認為,知識就是判斷,但不是所有判斷都是知識。傳統判斷分為兩種: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分析判斷的賓詞闡明的只是主詞已包括的東西,如一切孕婦都是女性,因此它們不產生知識。綜合判斷的賓詞並不包含在主詞中,例如,物體都有重量。綜合判斷能擴充人類的知識,但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也不能構成知識。
  • 什麼是先驗、超驗、後驗?
    人的認識能力,必伴隨著種種不同的經驗,經驗的累積是知識的基石。經驗的方式又包括閱讀與現實體驗,但對於所經驗的狀態又分為三種:超驗、先驗、後驗。後驗就是必須體驗後才知道的,例如這杯水熱不熱。超驗就是超出體驗之外的,一般人無法共同體驗到以形成普遍共通經驗,如神、鬼的存在,夢境。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我們可能有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嗎?——康德先驗哲學的引出
    康德認為,人類是具有先於所有經驗的知識的,但這又如何可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仔細思索,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認識好像全都是來自經驗的,無論是視覺的、聽覺的或味覺的認識等全都在經驗中有其來源。因此,如果說人類可能具有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我們必定會感到十分困惑。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康德是用「先驗的」與「超驗的」兩個詞語來界定源自古希臘的哲學與起於希伯來的基督教神學。康德的「先驗哲學」是何種哲學呢?在海德格爾看來,康德的「先驗哲學」不只是知識學/認識論,不只是要解決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問題,而且也是存在學/本體論,而且很可能首先是存在學/本體論。  我們確認了作為存在學和知識學的先驗哲學,那麼,這種先驗哲學的方法是何種方法?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通過對兩位先驗觀念論者胡塞爾和麥克道爾思想的關聯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一方面,先驗哲學的立場使我們在理論中思考和展現處在常識實在論中的自然生活的結構,在此意義上,它與後者是相容的,或是對於後者的辯護;另一方面,先驗哲學力圖在哲學反思中審視和批判自然態度的某種致命傾向,即令自己迷失在自然主義之中的傾向。就此,先驗哲學與受自然主義浸染的常識實在論之間存有張力。
  • 算法之美:充足的先驗知識加上小數據也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準確預測
    往往,我們能從少量的或一個單一的觀察結果得出正確預測結果的原因是,我們在這方面的先驗如此豐富。不管我們是否知道,我們似乎已經在頭腦中儲存下驚人準確的先驗,例如關於電影的票房和時長、詩的長度,以及任職時間,更不用說人類的壽命。
  • 先驗感性論的闡明(一)
    要讀懂康德的先驗感性論,必要的手段,就是一分再分。分是為了更好的合,弄清楚什麼是感覺,感性,經驗性的,現象這樣的一些術語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卻又高於我們的生活,哲學就是多概念,弄清楚了概念也就開始入門了。先驗感性論採取的是把經驗性的,與先天的獨立出來單獨考慮。知識有質料與形式。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二、均衡的觀念論:心靈的無界   與胡塞爾現象學一致,麥克道爾的哲學思考也是先驗的。(McDowell,1996,p.xi)在明斯特講座中,他指出這一焦慮是先驗的而非認識論意義上的(McDowell,2000,p.3);他的哲學探究並不在於為知識尋求保障,而是回應一個康德式的追問:思維指向客觀世界或具有經驗內容是如何可能的①。麥克道爾把自己的觀點置於兩種理論傾向之間,在他看來,這兩種理論都無法為上述焦慮提供一種滿意的解決之道。
  • 一種利用Hough變換和先驗知識的車牌識別新方法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一種利用Hough變換多線檢測實現精確定位的方法,同時結合先驗知識,改進了水平搜索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車牌定位精準率,使得這一算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並且速度快、魯棒性好。在字符分割中,得益於定位的良好效果,通過合理地二值化與濾波處理,提出了一種改進的投影法。
  • 先驗概率是怎麼來的
    先驗概率是怎麼來的?我們在前文中,一直強調貝葉斯公式中先驗概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