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其實,肥胖是一種病!
來源:醫脈通
作者:琰珉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個多月前,傳媒大學導演專業畢業、號稱娛樂圈營銷奇才85後楊天真在社交網站發文報平安,此前她接受了微創「胃切除術」。作為很多明星大腕的主理人,她聲稱過去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結果操勞過度,沒空鍛鍊,6年前患上了糖尿病,且出現了併發症和其他問題。她接受此次手術是為了治療糖尿病,因為堅持跑步、控制飲食對她來說不是容易的事,確實做不到,「人的自律是有額度的,我可能已經把額度全部用在工作上了」。
自此,我想到最近報導的一則新聞:1年前,一位病人在大連某醫院接受了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手術過程在學術論壇上進行了直播,主刀者是參加該論壇的專家。
如果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那麼並無可討論之處,就像其他的學術會議或者外請專家一樣,每天都在發生,合情合理又合規合法。然而問題在於,幾天之後,原本病情平穩的患者出現併發症,去世了。
事情發生後,醫患進行了溝通,也進行了屍檢。從目前披露出的有限的資料來看,醫院的過錯或爭議之處在於:1.手術者術前未籤字;2. 2型糖尿病診斷存疑;3. 死亡原因。但,術前患者情況如何、是否準備充分,術後的觀察是否仔細、處理是否得當,無法得知,也沒有證據顯示手術本身有無問題。
所以,在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我不能站隊任何一方。只是,看到這條新聞下一些莫名其妙的高亮留言,比如說靠手術減肥是懦夫行徑,覺得有必要來聊一下「減重手術」是個什麼玩意兒。
在此我並不打算進行全面的科普,先從一些吃瓜群眾認知上的誤區來說吧。
肥胖是病?
要先聲明一點,本文中所描述的「肥胖」,是一個中性詞,不褒不貶。順便提醒一下進行這方面研究的醫學生們,英文裡的表述,最好是person with obesity,而不是obese person,即所謂的people-first language,以避免被誤解為歧視。我們不把「減重手術」叫做「減肥手術」,也有類似的道理。
肥胖,不僅是一個感官上的概念,也是一個能夠確切定量的醫學術語(雖然一定程度上依然片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肥胖代表BMI(體重kg/身高m2)超過30 (單位為kg/m2,以下略)。而由於人種差異,這一標準在東方人中應進一步下調2.5(拿起手機,算算你超重了嗎)。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BMI只是反映了整體的肥胖程度,但我們中國人裡擁有加菲貓般球形身材的相對西方人少多了,更多的是大腹便便的腹型肥胖(不自覺地勒緊褲腰帶)。這種脂肪的異常堆積更加不利於身體健康,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標準,不過如若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一定要格外警惕了。
總之,肥胖是一種病。不是罵人,就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的、有國際疾病分類(ICD)碼的一種客觀存在的疾病。它是否影響美觀見仁見智,但毫無疑問會增加心腦血管、代謝、腫瘤等諸多方面的風險。胖並不意味著營養好(帶孩子的老人注意了),相反,也可能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肥胖作為一種疾病,已經是世界範圍的流行病,並且超過糖尿病、高血壓、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家喻戶曉的名字,位列「慢性病」之首。2016年,全世界的成年人中,有接近40%的人超重、13%的人肥胖。這一數字,是1975年的3倍。而我們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
既然是病,就得治。與其他大多數的病一樣,治療分為一般治療(飲食、運動)和特殊治療(例如針對症狀或針對病因)。遺憾的是,有大量證據表明,靠節食和運動來進行減肥,是不可靠和不持久的。
有數據表明,肥胖者僅有1/210 – 1/120 的可能性重返正常體重(卻有更大可能向更加肥胖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僅因為吃貨們抵抗不住高糖高脂美食的誘惑,更跟自身基因有著重大關係(所以那些吃不胖又身體健康的人只能拿來膜拜,無法模仿)。至於大量的「偏方」等等,你要是真信那些,也不會來看我寫的這個,對吧。
管住嘴和邁開腿都不行,那怎麼辦呢?
沒錯,終於到主角出場了。
靠手術減肥是懦夫行徑?
減重手術在歐美國家已經有超過70年的探索,最初只是用於病態肥胖的治療。1995年,美國的一名外科醫生在實施胃旁路術治療肥胖病時,意外發現糖尿病等肥胖的合併症也得到了顯著改善,且這種改善甚至早於肥胖的控制,這為減重手術的應用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讓它開始擁有新的姓名——代謝手術。
而前述新聞裡提到的袖狀胃切除術,原本只是另一種複雜手術的一部分,後來發現它本身即有很好的效果,從而也發展為獨立的手術方式。腹腔鏡下的袖狀胃切除術始於1999年,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超過胃旁路術,成為最常用的減重手術方式,甚至被一些學者稱為新的「金標準」術式(以前的金標準是胃旁路術)。
減重手術在我國其實並不是新事物,也有20年的歷史,只是一直屬於非主流,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大眾接受並迅速發展。目前我國減重與代謝外科的年手術量超過1萬例,北京、上海、廣州、濟南、成都、瀋陽等地,都有成熟的醫療中心和團隊,手術成功率高,併發症少。
減重手術對體重的控制,並不僅僅是依附於胃容量的減小和進食量的下降。手術的作用,比單純禁食好得多,而有些手術並沒有切除胃,依然有滿意的效果。同樣的,減重手術後血糖的改善,也不單單是因為攝入量降低。這裡面有多種激素、神經、代謝組、腸道菌群等的作用,目前尚在研究中。
所以說,肥胖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減重手術是成熟的技術手段,並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懦夫行徑。
比如,曾經的「山東第一胖」王某,體重一度超過660斤,走路都費勁。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進行了袖狀胃切除術後,23個月已降至210斤,充滿活力。
醫院官方公眾號截圖(術後23個月,醫生和病人看起來胖瘦程度差不多)
再比如,來自江門的尹某,2016年7月到暨大附一院時,身高1.457米的她,體重達356.4斤,肥胖指數達84.7kg/㎡,屬於最高級別的肥胖——超級肥胖。她接受了「精準腹腔鏡胃旁路術」。手術後的第10個月,她整整減了214斤。
新浪微博截圖
當然,正如前述新聞中,病人因併發症死亡。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手術都是有風險的,有些嚴重的併發症雖然發生率低,但一旦發生後果很嚴重。所以,任何手術都要把握適應證。
個人認為,對於一些「疑難雜症」,手術與否以及手術時機的選擇,是外科最考驗經驗和水平的事情。
好在肥胖症及併發症一般來說診斷並不複雜,手術指徵在指南裡寫得很清楚。簡單來說,年齡在16-65歲的單純肥胖,如BMI≥37.5,建議積極手術;BMI介於32.5-37.5,推薦手術;BMI在27.5和32.5之間,經改變生活方式和內科治療難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項代謝症候群組分,或存在合併症,綜合評估後可考慮手術。注意,要找專業醫生進行「綜合評估」哦。
所以這話還得再說回來:對於大部分覺得自己胖的人而言,你不一定是真的「肥胖」,夠不上手術標準,不要只想著靠手術來解決問題(何況被實施手術一點也不好玩)。就算你有意願,醫生也不會隨便給你做。
需要說明的是,手術也並不是一勞永逸,術後仍然需要專業的恢復計劃,包括日常活動和飲食。術後暴飲暴食導致手術失敗的比比皆是,需引以為戒。
至於那位說靠手術減肥是懦夫的,如果前面說的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在這裡再說幾句。
成年人有了解風險和收益之後進行選擇的權力。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就可以去做,誰也不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指點他人。舉例來說,甲狀腺「微創」手術,需要把切口從頸部挪到更低,游離皮瓣損傷可能更大,所需時間可能更長,但頸部無切口,甚至胸部切口也不可見(乳暈或腋窩),極大地體現了美容效果。這一點,可能有些病人毫不在意,但對於演員、模特、播音員等從業者就是天大的好處。
此外,也有人擔心外科手術的無菌要求不合規,質疑安全性。
前述新聞下,還有位自稱是內科醫生留言,說「看到外科醫師進行清創、換藥、氣管切開等有創操作後,我覺得我在校學習的無菌操作要求都是假的」。我很認真地思考了這條留言的內涵,但駑鈍的我只想到不多的可能性,希望這名「醫生」能看到。
首先清創和換藥都不屬於「有創操作」。
其次,如果你堅持認為「減重」不屬於外科的範疇,請找到更好的方法,或從循證的角度提出看法。內外科各有側重,理應取長補短。關於無菌術,外科醫師的無菌觀念都是深入骨髓的,遠比紙上談兵更為複雜;如果你真的看不懂,建議認真重學,然後去外科輪轉一下,被訓幾個月可能就慢慢理解了。
最後,還是要切題:肥胖無罪過,鍵盤俠請慎言;手術有風險,適應證需把控。
責編 | 蘇暄 亦一